学习名医经验,领名医著作书籍
肺炎是呼吸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肺脏是人体最娇弱的器官,极易受到外邪侵袭而致病,
临床一般表现为发热、咳嗽、干咳、气短等症状,多在冬季高发。
肺炎发病需及时进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今天未来为大家总结近代现代著名的老中医专家治疗肺炎的特效经验方,
希望能帮助大家在临床上更好的掌握肺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正文内容
1. 麻杏石甘加味方
(首届全国名中医余赢鳌)
组成:麻黄(先煎去沫)9g,杏仁(去皮尖)12g,生石膏(先煎)45g,生甘草6g,黄芩12g,生地黄24g,板蓝根15g,忍冬藤12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发热超过39C者,1日宜服2剂。
功效:宣肺清热,止嗽养阴。
主治:病毒性肺炎。
加减:痰多,去生地黄,加川贝母、黛蛤散;
大便燥结,加大黄、瓜蒌仁;
咽痛加玄参、桔梗;
胸痛加枳壳、橘络。
2. 加味麻杏石甘汤
(近代名中医沈仲圭)
组成:麻黄3g,生甘草3g,杏仁9g,茯苓9g,紫菀9g,旋覆花(包)9g,生石膏12g,冬瓜子12g,丝瓜络12g,马兜铃4.5g,橘红4.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肺炎,支气管炎,百日咳等。用于外无寒邪,内有热壅,咳逆痰黄者。
方解:麻杏石甘汤是仲景方,可治咳而喘,心烦口渴,咳时胸痛,脉浮数之症。
方中麻杏石甘汤清肺平喘,加紫菀、马兜铃、冬瓜子、旋覆花肃降肺气,清化痰热;
橘红、丝瓜络化痰和络;
茯苓渗湿运脾,通调水道。
用治肺炎等“肺气壅塞,气喘鼻煽,胸高痰涌”之证,每奏良效。
3. 六二清肺汤
(原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魏长春 )
组成:桑白皮,地骨皮,桑叶,枇杷叶,鲜芦根,白茅根,知母,浙贝母,苦杏仁,冬瓜仁,北沙参,南沙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轻清宣泄,祛邪保津,化痰利肺。
主治:用于大叶性肺炎(正虚邪实,阴虚气弱,风热犯肺,肺气上逆)。
症见发热咳喘,痰中带血,神志清楚,大小便通润,舌红燥,苔薄白,脉滑数等。
方解:本方宗吴瑭“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从千金苇茎汤、泻白散、清燥救肺汤化裁而得。
其中桑白皮、地骨皮清泄肺热;
桑叶辛凉解表;
枇杷叶下气止咳;
浙贝母清化痰热;
知母泻火润燥;
芦根、白茅根甘寒多汁,能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白茅根兼能凉血止血;
苦杏仁宜肺平喘;
冬瓜仁涤痰排脓;
北沙参、南沙参清润养肺,止咳祛痰。
加减:本方可随证加减灵活变通,以使方证合拍,药中病所。
如苔黄腻者可去二参,加黄芩、焦山栀清降肺火。
痰血多者可去二叶,加二草(仙鹳草、旱莲草)。
若津亏舌绛者可用玄参易南参,去二叶,加二冬(天冬、麦冬)、生地、石斛。
若大便干结者,可去杏仁加瓜蒌仁或生大黄。
此方专为阴虚而设,若体实证实或出现营血分证候者,则须另选它方。
4. 加味苇茎汤
(著名中医伤寒学专家陈亦人)
组成:桃仁10g,杏仁10g、炒薏苡仁12g,芦根20g,石韦15g,海浮石12g,炙枇杷叶(包)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化痰热,肃肺定喘。
主治: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属痰热蕴肺、肺失清肃者。
方解:肺乃清肃之脏,其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
或因外感,或因内伤,皆可影响肺之宣肃,致令津气不能敷布,聚而为痰,痰气久紊不消,郁久则易于化热;
痰阻则气道不畅,热甚则肺金受灼;
肺气不清则逆而上冲,咳喘作矣。
其根源在“痰”与“热”,故清热与化痰为治疗的关键。
苇茎汤乃《千金方》治肺病名方,为痰热瘀血壅积于肺而设。
方中以苇茎(现多用干芦根)清肺泄热;
冬瓜仁祛痰排脓;
薏苡仁清热利湿;
桃仁活血祛瘀。
全方配伍严谨,然偏于消肺痈为主,其清化痰热之力稍逊,为使其清化痰热、肃降肺气之力更著,于方中伍入杏仁、枇杷叶、海浮石、石韦等。
杏仁苦平泄降,专主泄降肺气,与枇杷叶相伍则相得益彰。
海浮石色白入肺,性味咸寒,故能“清金降火······化老痰”(朱震亨语);
韦乃治淋浊要药,以其配杏仁则清肺化痰、降肺气之功卓著,每每配成药对用于治疗痰热阻肺的病证。
加减:若因痰热久羁肺阴损伤者,可加入沙参、麦冬等以养其阴;
方中亦可伍用大剂生芦根,以发挥其清热生津之效;
痰热久伏,肺气耗伤,则宜伍入生黄芪,一则补其不足之气,一则可冀其托邪外出。
作者:吴擎添
临床常见到肺炎反复治疗迁延不愈的情况,有效治疗肺炎是一个医师临床水平的见证,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就请转发给更多人看到吧!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4199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