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脂肪瘤多是痰瘀凝聚,用这个清代名方,化痰消瘤
2024
09-22

脂肪瘤多是痰瘀凝聚,用这个清代名方,化痰消瘤

  • 图文/思思
  • 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

脂肪瘤,中医称之为痰核,其根源在于体内痰湿积聚。痰湿在经络中逐渐凝聚,最终形成瘤状。

尽管其名令人畏惧,实则脂肪瘤性质温和,少有恶变,触感柔软且无疼痛。

治疗关键在于化痰,需清除经络中的痰浊,并强化脾胃功能,因脾乃生痰之本。若未能彻底清除痰湿根源,则脂肪瘤易复发。

朱丹溪,这位跨越时空的医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医学造诣,在浩瀚的医海中捕捞出一颗璀璨的珍珠——脂肪瘤与痰湿之间的微妙联系。

在他的行医轨迹中,不乏遭遇皮肤下突兀而起的肿包之患者,这些病例如同一块块拼图,逐渐拼凑出朱丹溪对于“痰核”理论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这些看似无害的鼓包,实则是体内痰湿凝聚的产物,这一见解不仅为后世医者点亮了明灯,也奠定了中医化痰治瘤的理论基石。

时光流转,另一位同样姓朱的医学大家——朱良春先生,以其独到的用药经验,为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古老智慧化解现代疾病的奥秘。

处方:

炒白芥子4.5克、生牡蛎24克、半夏6克、炙僵蚕12克、昆布9克、大贝母9克、海藻9克、胆南星4.5克、海浮石12克、生姜2片。

炒白芥子轻舞于皮里膜外,专治顽痰;

生牡蛎沉稳如石,散结而不伤正;

半夏与胆南星,化痰界的双璧,携手共除痰湿之患;

僵蚕、海藻、昆布、海浮石、大贝母等,众星拱月,共奏化痰散结之乐章。

大贝母,虽貌不惊人,却以其消肿散结之力,成为方剂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海浮石,这一来自大海的神奇馈赠,以其轻盈之姿,漂浮于波涛之间,又被古人慧眼识珠,引入药界。其味咸而散结,正如古人所言:“咸能软坚”,这一自然法则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朱良春先生的这张方剂,不仅是对朱丹溪“痰核”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中医化痰散结治法的一次精彩演绎。

朱老就曾接诊过这么一位女患者,女子姓李,是一名服装厂的工人,于一年前发现身上长了肉瘤子,既不痛也不痒,但有增多的趋势,到后面,胳膊上、腿上、背上全是。这个时候有人劝她到医院做个检查,经诊断为脂肪瘤。

曾去过很多地方求医问药无果后,终遇朱老。

朱老以其独到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患者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经过三个月的精心调理,那些曾经顽固不化的脂肪瘤竟逐一消散,重归肌肤的平滑与宁静。

朱老的这张方剂,如同一把利剑,直指脂肪瘤的病根,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医治疗此类疾病的道路。

它告诉我们,好的经验不应被束之高阁,而应广泛传播,惠及更多的患者。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END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