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经络学习笔记|十二皮部
2024
08-24

经络学习笔记|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抵御外邪的森林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在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的气所散布的地方。《素问·皮部论》有言:“皮者,脉之部也”“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十二皮部是以十二经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划分的,它位于人体最外层,与经络气血相通,具有保护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症的作用。当人体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就可以反映到皮部。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方法,就是皮部理论的实际运用。

十二经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循行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被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皮部”。故《素问·皮部论》中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考,诸经皆然。”同时,皮部不仅是经脉的分区,也是别络的分区,它同别络,特别是浮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与经脉和络脉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其分布之范围大致上属于该经络循行的部位,且比经络更为广泛。皮部在体表的分布如下:

​手太阴肺经皮部:循手太阴肺经分布于足部、下肢、腹部。

手厥阴心包经皮部:循手厥阴心包经分布于手部、上肢。

手少阴心经皮部:循手少阴心经分布于手部、上肢。

手阳明大肠经皮部:循手阳明大肠经分布于手部、上肢、颈部、足部。

手少阳三焦经皮部:循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手部、上肢、肩部、颈部。

手太阳小肠经皮部:循手太阳小肠经分布于手部、上肢、肩部。

足阳明胃经皮部:循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足部、胸腹部、颈部、面部。

足少阳胆经皮部:循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足部、下肢、颈部、头部。

足太阳膀胱经皮部:循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足部、下肢、腰背部、头部。

足太阴脾经皮部:循足太阴脾经分布于胸腹部、股部、足部。

足厥阴肝经皮部:循足厥阴肝六经皮部名称对应表经分布于足部、胸腹部。

足少阴肾经皮部:循足少阴肾经分布于足部、下肢、腹部。

六经皮部名称对应表

十二皮部分别隶属于十二经脉, 又分为三阴三阳, 同名经脉所属的皮部名称相同,所谓“上下同法”。《黄帝内经太素》曰:“阳明之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因此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 即太阳皮部、阳明皮部、少阳皮部、太阴皮部、少阴皮部、厥阴皮部。

以身体部位来分,在体表胸腹头面属阳明皮部, 躯干及头部侧面属少阳皮部,腰背及头项属太阳皮部。四肢来分, 则上肢内侧太阴皮部在前,厥阴皮部在中,少阴皮部在后;上肢外侧阳明皮部在前, 少阳皮部在中,太阳皮部在后。下肢内外侧的分布规律基本同于上肢分布规律。

《素问·皮部论》云:“阴阳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阴之络也。”其他经皮部皆以此论述。少阳经皮部名枢持;阳明经皮部名害蜚;太阳经皮部名关枢;厥阴经皮部名害肩;太阴经皮部名关蛰;少阴经皮部名枢儒。此六经皮部名称和理论与经络根结终始理论相关,从而形成关、阖、枢理论。

太阳是三阳之“关”,主一身之表,统营卫而应皮毛,所属皮部称“关枢”。外邪束表,太阳皮部首先受病,正气抗邪故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 脉浮等症,治宜祛风解表散邪。

阳明为三阳之“阖”,阳气亢盛,多气多血,所属皮部称“害蜚”, 阳明病是阳气亢奋,邪热最盛的阶段。邪热入里, 可见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脉洪大等证。阳明在内络属脾胃,邪热灼伤胃肠津液,故阳明病多胃肠病候。治宜清下实热,保存津液。(注:害古通阖,有闭合之义,蜚有阳气飞扬之义)

少阳为三阳之“枢”,位于太阳、阳明之间, 主司升降、运转,所属皮部称“枢持”。少阳病多见于疾病的过渡阶段,属正邪相争,半表半里证。邪入少阳已渐伤津化热, 故其病机为枢机不利。可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等。治宜和解少阳,转运枢机。

太阴为三阴之“关”,所属皮部称“关蛰” ,主护卫阳气的潜藏。病邪可从阳入阴,也能直犯太阴为寒邪直中。邪犯太阴多从寒湿而化, 可见腹满腹痛、呕吐、饮食不下、下利等。皮部可见皮肤苍白发青,皮肤发凉, 感觉迟钝。治宜温中散寒, 健脾化湿。

少阴为三阴之“枢”,所属皮部称“枢儒”。心为君主之官, 肾为先天之本, 病入少阴,最终损及心肾,则多危重。阳气衰微,阴血不足,出现脉微细, 但欲寐。倘若心肾阳气衰微, 则表现为虚寒症状。出现恶寒肢冷, 精神萎靡,下利,呕吐,皮肤可见苍白或青,发凉,感觉迟钝。治宜温经回阳。若肾阴不足, 心火独亢, 表现为阴虚阳亢的症状,可见心烦失眠,手足发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可见皮肤发黄微赤, 灼热。治宜育阴清热,交通上下。

厥阴为三阴之“阖”,所属皮部称“害肩”。其病机为寒热错杂, 虚实相兼。表现症状则复杂多样。治宜寒热同调,补虚泻实。(注:害古通阖,有闭合之义,肩有承受之义)

皮部位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当外邪侵犯时,皮部就像森林抵御风沙一样,发挥其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当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合于脏腑也。”反之,当机体内脏有病时,亦可通过经脉、络脉而反映于皮部,根据皮部的病理反应而推断脏腑病症,所以皮部又有反映病候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皮部理论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达到治病效果。比如,外感疾病多为六淫邪气侵犯肌表,表邪不解则由表入里,同样里证也可出表。根据皮部理论,邪在表当发汗,以防病邪沿经络传变入里,发展为里证。若邪已入里,则亦可由里达表,使其通过皮部而解。在临床上,常见的某些皮肤疾患如疹、斑等的外病内治,即是皮部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中医针灸临床常用的皮肤针(七星针、梅花针)、皮内针、穴位贴药治疗等均是通过皮部与经脉络脉乃至脏腑气血的沟通和内在联系而发挥作用的。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五 皮肤候] 病机    皮部论曰∶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又曰∶皮者, 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曰∶善。《针灸逢源》[卷二 素问经文] 素问皮部论    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阳主外。阴主内。诸经皆然。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 。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络中之邪既盛。则入客于经脉)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浮络见于皮。)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 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舍也)于肠胃。邪之始 入于皮也。(淅同)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络也。则感虚。(经气虚乃感也)乃陷下。(脉陷下也)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破毛直而败。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言邪客 皮部。则壅滞经气。不及而生大病。)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