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121条 误吐致内烦
2024
08-22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121条 误吐致内烦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年08月21日 15:54 广东

[121]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太阳表病,医反吐之,伤于胃气,邪热乘虚入胃,胃为邪热内烦,故不恶寒,不欲近衣也。


张璐《伤寒缵论》:此以吐伤胃中之阴,故内烦不欲近衣,虽显虚烦之证,较关上细数而成虚热,朝食暮吐,脾胃两伤稍轻。


柯琴《伤寒论注》:上条因吐而亡胃脱之阳,此因吐而伤膻中之阴。前条见其人之胃虚,此条见其人之阳盛。前条寒入太阴而伤脾精,此条热入阳明而成胃实。皆太阳妄吐之变证,是瓜蒂散所禁,不特亡血虚家也。


尤怡《伤寒贯珠集》:病在表而吐之,邪气虽去,胃气生热,则为内烦。内烦者,热从内动而生烦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太阳病不当吐而吐之,但太阳病原当恶寒,今吐后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此为吐之伤上焦心主之气,阳无所附而内烦也。

此一节,言吐之不特伤中焦脾胃之气,亦能伤上焦心言阴之气也。


黄元御《伤寒悬解》:太阳病,伤寒、中风,表邪外闭,营卫不达,当见恶寒。吐伤胃气,里阳上逆,外达皮毛,故反不恶寒,而欲去衣被。此为吐之令阳火离根,而内烦故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此言吐亡津液,而致阳热过盛也。太阳病反不恶寒至不欲近衣,乃阳热盛而阴液消亡。此为吐之内烦者,言吐伤心主之气而烦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此亦误吐之变证。不恶寒不欲近衣,言表虽不显热而热在里也,故曰内烦。内烦者,吐则津液亡,胃中干,而热悗内作也。


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吐之表解者,当不恶寒;里解者,亦不恶热。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是恶热也。此由吐之后,表解里不解,内生烦热也。盖无汗烦热,热在表,大青龙证也;有汗烦热,热在里,白虎汤证也;吐下后心中懊,无汗烦热,大便虽硬,热犹在内,栀子豉汤证也;有汗烦热,大便已硬,热悉入腑,调胃承气汤证也。今因吐后,内生烦热,是为气液已伤之虚烦,非未经汗下之实烦也。已上之法,皆不可施,惟宜用竹叶石膏汤,于益气生津中,清热宁烦可也。


喻嘉言《尚论篇》:此以吐而伤胃中之阴,较上条两伤脾胃之阴阳者稍轻,故内烦不欲近衣。虽显虚热之证,比关上脉细数,已成虚热之脉者,亦自不同。然以吐而伤其津液,虽幸病不致逆,医者能无过乎?可见用吐法时,亦当相人之津液矣。


钱潢《伤寒溯源集》:太阳表证本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且不欲近衣者、恰似阳明证所谓不思寒反思热也、其所以然者、以吐后外邪虽去,而胃气虚损,其虚阳在内,原属阳明之虚邪作烦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此言吐之不特伤中焦脾胃之气,亦能伤上焦心主之气也。太阳病吐之者,言不当吐而吐也,不当吐而吐,是以当恶寒而反不恶寒。本论曰:反不欲近衣者,热在骨髓也。此非热在骨髓,乃吐伤上焦心主之气,阳无所附而内烦,故不欲近衣也。


魏荔彤《伤寒论本义》:不思寒者,表解也,然不欲近衣,则表邪解而里邪作矣。其人必津液素亏,一吐之后,胸胃干燥,烦热内生,故热从中发,衣不可近。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一节两书太阳病,何太阳之病之多乎?看似首句才是太阳病,但太阳病二句,不过复述上句之词,特以吐后之恶寒不恶寒,定太阳之病不病耳,非病之又病也。夫使不恶寒,又非不欲近衣,则太阳诚不病,否则不欲近衣,间有恶寒,亦与未吐以前之太阳病无甚异;无如其只有不恶寒,不欲近衣,是与无病之太阳异,与有病之太阳亦异。缘太阳有阴亦有阳,太阳无病则知热知寒,有病则恶寒发热,热乃太阳之阳之本色,寒乃太阳之阴之本色也。今反不恶寒,虽有寒亦不恶,是无本阴之知觉,不欲近衣,虽有热亦不发,仍无标阳之势力。太阳病乎,抑不病乎?复书太阳病者,恐人认作同是未吐之太阳病,以为不恶寒为邪将化热,或重吐之,或且汗之下之也。又恐人以为邪从吐出,便无太阳病,而自诩其功也。玩“但”字,盖云但太阳有病当如是,但太阳无病又不当如是,一字含有两义,乃释之曰以吐之内烦也。非单指心烦,指太阳被吐药牵率入内,不能出以卫外,太阳内郁之烦也。内烦便是太阳烦,即上条小逆无非太阳逆。两条同是未吐一太阳病,既吐又一太阳病,病在不恶寒发热也。不然,柴胡证曷尝非喜呕心烦,所异者往来寒热耳。是误吐后仅有柴胡证之影子,未有柴胡证之实际,久之由烦而热,庸有用柴之一日,此仲师所以不出方乎?


刘世祯《伤寒杂病论义疏》:此示因吐致烦之变,盖承上所以吐后不恶赛之义而推论之。曰太阳病吐之者,明未吐前证象在表。但太阳病本当恶寒,今吐后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以吐令胃气浮越,既可乍通腠理,发散表邪,复足外亡胃阳,内竭津液。胃阳外越,故反不恶寒,谷津内竭,故变生烦热。不欲近衣,知当有身热不去,以虚烦由津液内亡,故曰此为吐之内烦也。内烦则脉数而细,腹中饥,口不能食,又可知矣。


曹颖甫《伤寒发微》:太阳病当恶寒,以吐之之故,反不恶寒,此与前条同,惟不欲近衣,则与前条异。热在骨髓,乃不欲近衣。吐之内烦,何以见此证情,仲师又不出方治,此正所当研核者也。盖太阳之气,标热而本寒,太阳寒水不能作汗,反随涌吐而告竭,标热乃独张于外。此证若渴饮而脉洪大,则为人参白虎汤证,为其入阳明也。若但热不渴者,则为桂枝白虎汤证,为其入阳明而未离太阳也。学者能于此而推扩之,则思过半矣。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上条欲食冷食,此条不欲近衣。一欲一不欲。均从饮食衣服消息。审度病机,上条寒热并举。此条言寒不言热。省文,此以下两条,均诠释上条。以此项义蕴深远,故反复详辨以明之。喻注谓此条比上条轻,失经旨远甚。细玩条文,不恶寒,不欲近衣,一显于恶,一显于欲,活绘出内烦景象,曰此为吐之内烦也。明点出内烦二字,可见内烦句,是表明本条上文。此条又是表明上条,经论全书多烦证,曰烦,曰微烦,曰虚须,曰益烦,曰暴烦,曰反烦,曰复烦,此则曰内烦。又有心烦,胸烦,烦躁,燥烦,烦满、惊烦等等,不下数十条,约言之。可分为表为里,为虚为实,为寒为热。或好或坏。如大青龙证的烦,属外。大承气证的烦属内。栀子豉证的烦,属虚。大陷胸证的烦属实。四逆证的烦属寒。泻心证的烦属热。太阳篇,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少阴篇,虽烦下利必自愈,此为烦的好转。又少阴篇,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厥阴篇,手足冷逆,烦躁,炙厥阴不还者死。此为烦的坏征。本条烦而曰内,似属里证,却为表证。冠首即明标太阳病,承句又再提太阳病,太阳病必恶寒,乃不恶寒而仍称太阳病,太阳不解。必传阳明,阳明当悉热,本条虽言不恶寒,亦不言恶热。不恶热,即非阳明病,是此病始终未离太阳范围。各注或释为外已解,或释为外内搏,均不合经旨。惟知其内烦,并知其为太阳病的内烦。透过一层,乃知经论此条不虚设,不出方者,其义甚奥,其机甚微。进退出入,俾人尚有伸缩余地。若局局一方,反滞活泼泼化机,即全适应,仅属片面,虽得犹失,学者不可不辨。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太阳病而与吐法,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而恶热,不欲近衣,此为吐伤胃中津液,胃中干燥化热而为烦也。故曰“此为吐之内烦”也。

本条之针法:针间使、足三里、内庭,亦可立愈,与竹叶石膏汤亦佳。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太阳病,发于标阳,宜汗解,发于本阴,宜发汗,乃不应吐而吐之,逆其病机,则标阳本阴俱向内陷矣。但太阳病其本阴,当恶寒,今反不恶寒者,此为寒从吐之而解也,其标阳当发热,今反不发热不欲近衣者,此为热不从吐之而解,反从内郁而为烦也。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表病恶寒,理也,今吐后不恶寒而恶热,不欲近衣者,此因吐伤津液,津液伤则心中之血干燥,故发烦,烦则不恶寒矣。

上节吐伤中焦,此节吐伤上焦。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心生血,由后天饮食之汁,入心化赤而成者。心中血液,中含灵光,故曰神明。吐伤中气,必然汗出,饮食之汁,势必减少。心液不足,血虚火旺,内扰神明,必发烦热。心络通胃,燥合阳明,肌肉皮肤悉被蒸灼,太阳恶寒之证,进而变为不恶寒,甚者不欲近衣,变为反恶热之阳明证。但此为吐、汗后之虚证,非未经汗、下之实证,大青龙、栀子豉、白虎、承气等汤方,皆不可用。《金鉴》主竹叶石膏汤,于益气生津中,清热宁烦,可供参考。总之是术由学生,未可固执成方,为治疗准绳。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表病吐之伤其阴,则阴虚而阳盛,阳盛则不欲近衣,故不恶寒也。阴虚则阳盛,故烦也。

此言吐伤阴血之法也。按上法吐伤其阳气,则成亡阳之症;此法吐伤其阴血,则成亡阴之症也。但亡阳有亡阳之见症,即胃反是也;亡阴之见症,内烦是也。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

正误补缺:不欲近衣、内烦皆误吐之假象。《医宗金鉴》云:“是为气液已伤之虚烦,非未经汗下之实烦也,唯宜用竹叶石膏汤于益气生津中清热宁烦可也。”诚是。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此条较上条内陷之热为重。太阳病宜汗不宜吐,误吐后太阳病内陷于里而不恶寒,烦热特甚而不欲近衣,这是因误吐之后而产生里热内烦的结果。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太阳病误吐后,因伤津而生热,而为内烦,故反不恶寒,不欲近衣。“但太阳病当恶寒”之句宜纳括弧中,属自注文。

但,仅,属也。太阳病而不恶寒,故曰反。不欲近衣,热在里也。内烦,因吐则伤津胃燥,内热作矣。”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因为吐太过了,胃的津液伤到了,胃太干燥了就化成热,化成虚热往上走,病人就会烦燥,这也是可以用大半夏汤;吐太过了,还有几个变证:如果吐太过了以后,病人口渴,胃里面没有水了,全吐光了,如果渴而烦燥者、就是胃里面的水没有了,胸腔里面的水也没了,大太阳在胸腔,这时候用人参白虎汤;如果病人吐了半天但热不渴,代表胃的津液没有伤到,但是还有表热,所以用桂枝白虎汤,因为兼有表热阳明热,但是胃的津液没有伤到,所以把人参拿掉,把人参换成桂枝;北派会用到人参的时候,大多都是在肠胃科,平常不用的,因为人参很珍贵的,肠胃的津液不足的时候,正好用人参来补足,这是补津,如果黏液不足的时候则用红枣来补。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承上文论述太阳病误吐而致胃气燥热的证候。太阳病的桂枝证,有时出现气上冲咽等证,若误为痰实而妄用吐法,使其证由恶寒变为不恶寒,说明了表邪已解。但是又出现恶热而不欲近衣等新的证候,这反映了误吐之后,损伤胃中津液,胃气燥热,故谓之“内烦”。内,里也,在此指阳明胃;烦,热也,在此指阳明之里有热。第71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与本条机理有些相似。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联系前后条文可以看出,发汗后恶寒者为阳虚,不恶寒但热者为胃热燥实。误吐后也有两种变局,一是上条的胃气虚寒而有假热;一是本条的胃气燥热而见内烦。对比之下,则寒热虚实的辨证要点自然明确于胸。

本证论治,可仿第71条的少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之法。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本条也是太阳病误吐变证,上条是吐伤胃气,表虽解而出现假热脉证,本条叙述的变证没有上条具体,仅提出反不恶寒,不欲近衣。不恶寒为表解,这容易理解,不欲近衣颇似恶热,这是误吐发生内烦的表现。如果不欲近衣为真情,则内烦属于津伤里热,注家大多倾向于里热,但联系前后两条证候都是真寒假热,结合《伤寒论》“言变多于言常”的特点来看,则内烦也可能由于阳虚,因此,不欲近衣也可能属于假热。既然假热不能完全排除,就不应仅执真热一端,究竟是真热还是假热,应当结合口的渴不渴、脉的虚实、舌的燥润等各方面情况,才能得出确切的判断。

各家对本证“内烦”机制的看法极不一致,由于原文未出方治,很难断定是非。我们认为这一变证的性质究竟如何,不能仅据一端就下结论,还须结合口之渴与不渴,脉之属虚属实,舌之红绛、淡白等全部情况,才能决定。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吐法不但能伤阳,亦能耗伤津液而伤阴,以至化燥生热。本条吐后“不欲近衣”,就是里已燥热的特征。


吕英《伤寒一元解》:

1.吐后伤阴必伤气,太阳病不欲近衣为热在骨髓,已无太阳表证。

2.曰“内烦”,说明已入阳明界面,常见于白虎加人参汤证、竹叶石膏汤证、栀子豉汤证。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