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黄煌教授常用的几张经方(续)
2024
08-09

黄煌教授常用的几张经方(续)

温胆汤

情志病方,传统的清热化痰和胃方,具有壮胆、助眠、止呕、定眩悸、宽胸等功效。温胆汤证以心胆虚怯、虚烦不得眠、眩悸等为临床特征,多见于精神神经心理疾病。

原典配方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炙),茯苓一两半。上为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原文方证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注:此方无茯苓、大枣)(《外台秘要》)

温胆汤虽然是宋代方,但从组成来看,其实为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竹茹汤、橘枳姜汤3首经方的组合,而且唐代的文献也有近似方。因此,《金匮要略》三方的经典方证及后世文献可以作为方证研究的参照。

1.心胆虚怯

这是一种焦虑恐惧的心境,特别是容易惊恐、胆小、焦虑不安,所谓“触事易惊,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提示温胆汤有消除恐惧的功效,可以用于焦虑性疾病的治疗。

2.虚烦不得眠

此为睡眠障碍,多噩梦,多幻觉。提示温胆汤是助眠方,特别是消除噩梦。明代《古今医鉴》高枕无忧散,即用温胆汤加人参、石膏、麦冬、酸枣仁、龙眼肉而成。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者。

3.眩悸

眩,头晕目眩,也包括幻觉;悸,心慌心跳,也包括脐腹部以及肌肉的跳动。提示温胆汤能定眩定悸,消除幻觉。

4.呕吐、哕逆

哕逆,为欲吐不得,俗称干呕,或嗳气不畅。橘皮竹茹汤除人参外,其组成均与温胆汤相同,故也可将“哕逆”视为温胆汤证。此外,治疗呕吐的小半夏汤的组成也与温胆汤相同。“饮食无味”也是重要抓手,表现为味觉下降以及口干、唾液腺分泌减少,以及情绪低落而食欲低下。推测还有舌苔厚腻。提示温胆汤有止呕和胃的功效。

5.胸痹、短气

胸痹,即有胸闷、气塞感;短气,为呼吸微弱而气促感。此为橘枳姜汤证,因本方中含有陈皮、枳实、生姜,故提示温胆汤有宽胸功效。温胆汤证的病理机制,传统解释有“少阳胆热移于胃,胃热蒸痰是病因”“痰热扰乱心神”(王旭高)、“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方剂学》新世纪第四版)等。

适用人群

本证患者是一种易惊恐的体质,大多有焦虑或抑郁心境,发病与过度惊恐、突发性事件过多有关。儿童、青年、女性多见。眼神有特异性。

1.圆脸大眼

体型偏胖,皮肤油腻有光泽,圆脸居多;目睛大而明亮,有光彩,眼神飘忽不定。

2.胆小易受惊吓

易惊恐,常有恐高、黑暗恐惧、宠物恐惧等。易失眠,多噩梦。缺乏安全感,大多有受惊吓史。

3.易眩晕

易眩晕,如晕车、晕船、晕机、酒后眩晕等,也包括幻觉。大多伴有恶心,甚至呕吐。

4.易胸闷心悸

易胸闷、气短,与情绪相关。易心悸脐跳,肌肉易抽动,如癫痫、面肌眼肌痉挛等。

5.擅长形象思维

外向开朗,但容易急躁。喜欢绘画、摄影、唱歌,擅长形象思维。画家、歌唱家、演员多见。

适用病症

以心胆虚怯、虚烦不得眠、眩悸抽动等为表现的病症,可以考虑应用本方。多用于精神心理疾病和消化道疾病。

1.创伤后应激障碍

此指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后,数日至数月(不超过6个月)出现强烈和持久的严重心理反应。如情绪极度激动、紧张和恐惧、烦躁、压抑悲伤;常整夜失眠,或在梦境中反复再现创伤景象;不能集中注意力,完全或部分丧失工作能力。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症状更严重。这些情况,正与中国民间所说的“胆小”“胆怯”“吓破胆”“胆战心惊”相似,与温胆汤证相符合。温胆汤能改善睡眠,消除恐惧感,止呕,降低血压,消除躯体症状。

2.焦虑症

整天紧张不安,恐惧情绪者多用。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多见。大多睡眠多梦,甚至噩梦连连。咽喉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焦虑恍惚、失眠、唇干红、舌少苔的老年人,合酸枣仁汤。脐跳、紧张多汗、腹泻者,合柴胡桂枝干姜汤。

3.小儿抽动症

本症患者通常用原方,或与甘麦大枣汤、小建中汤等分别服用。体格壮实者,或经常遗尿者,加麻黄3~5g,或合麻杏石甘汤。

4.精神分裂症

本方可使思维清晰,幻觉减少,睡眠改善。如服用过多精神病药物导致抑郁、呆滞、面黄、闭经者,可加麻黄。

5.高血压病

本方适用于临界高血压或初期高血压。面色滋润、体胖的年轻人居多,血压波动大,伴失眠多梦、恐惧感。舌红、烦躁、面红油、脉滑数者,加黄连。胸闷烦躁,舌苔黏腻者,加栀子、厚朴。

6.其他

如以眩晕、幻觉、失眠、认知功能减退为表现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眩晕症、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中风后遗症、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食欲异常等都有应用的机会。

方证鉴别

半夏厚朴汤

温胆汤证以精神症状为主,如失眠、眩晕、心悸、惊恐等;半夏厚朴汤证以躯体症状为主,咽喉、口腔及上消化道的症状明显。前者是痰热,后者是痰气。

参考用量

姜制半夏15g,茯苓15g,陈皮20g,生甘草5g,枳壳15g,竹茹10g,生姜20g,红枣15g。以水8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四逆散

理气止痛方,具有暖四肢、止腹痛、止咳、利小便等功效。能缓解心理压力,消除躯体症状。四逆散证以四肢冷、胸胁苦满、腹痛为表现特征,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年轻女性尤为多见。

经典配方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

经典方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1.四逆

此指四肢发冷:①以末端为甚;②与情绪相关,紧张以及情绪低落时加重;③四肢冷但皮肤色泽正常。临床有四肢冰凉而汗出如水,或有四肢冷而胸中烦热,或出现冬天四肢如冰、夏天四肢如火。其原因一是热病过用寒凉,使阳气冰伏;二是情志所伤而致气郁。当今临床多用本方解除心理压力导致的躯体症状,而且是许多肌肉神经紧张性的症状,以四肢冷、肌肉紧张甚至痉挛为特征。

2.腹中痛、泄利下重

此多为痛泻,伴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感、下坠感、胀痛感,排气或便后舒适。提示本方可用于以腹痛为表现的消化道疾病,如肠胃炎、痢疾、肠功能紊乱等。四逆散中有芍药甘草汤,此方是治“脚挛急”(29、30)的专方。《伤寒论》认为,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提示本方有解除肌肉挛急的功效。汤本求真强调本方:“腹肌之挛急急迫,反较大柴胡汤证为甚。”(《皇汉医学》)

3.小便不利

此指小便窘迫难出或尿频尿急,提示泌尿系统疾病和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尿路结石、膀胱炎、慢性尿路感染,以及焦虑症等。

4.咳

本方适用于阵发性呛咳,见无痰或少痰、胸胁痛者。如气喘、咳嗽、胸闷痛,尤其以胸闷如窒疼痛、呛咳为特征的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气胸等。

四逆散证不是一个单独的症状,也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体质状态。中医传统的解释有“阳气内郁”(张锡驹)、“气不宣通”(李士材)、“肝胃气滞,阳郁致厥”(《伤寒论译释》)、“肝脾不和”(《方剂学》新世纪第四版)。不仅在发热性疾病中可以出现,而且在慢性病中出现的机会更多。除病原体的刺激外,持续的精神压力、紧张状态无法释放等因素也是常见诱因。

适用人群

本方适用人群以情绪易波动及肌肉紧张、疼痛、痉挛为表现特征,年轻女性尤为多见。其人多有四肢冷、腹肌紧张。

1.面部肌肉紧张

体型中等偏瘦,面色黄或青白;脸部棱角分明,面部肌肉紧张;表情紧张或眉头紧皱,烦躁面容。

2.腹肌紧张

上腹部及两胁下腹肌比较紧张,按之比较硬。不按不痛,一按即痛。和田东郭说:“其腹形专结于心下及两胁下,其凝及于胸中,而两胁亦甚拘急。”(《皇汉医学》)

3.四肢末端冰冷

此症以末端为甚;与情绪相关,紧张疼痛以及情绪低落时加重;四肢冷但皮肤色泽正常,并可伴有手心汗多。血压多偏低。

4.主诉挛急疼痛

疼痛类症状,或有腹痛、头痛、胸痛、经前乳房胀痛等症;痉挛类症状,如肌肉痉挛的脚抽筋、呃逆、便秘、尿频、磨牙等症。以上症状与情绪或睡眠相关。

5.脉弦

脉多弦滑或弦细,无沉微细弱之象。

适用病症

四逆散适用病症非常广泛,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与情绪相关。根据疾病的不同和个体差异,临床多合方。

1.肠道易激综合征

腹痛或腹部不适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伴有大便次数或形状的异常,或便秘,或腹泻。腹痛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疼痛性质多样。腹痛多于排便后缓解,不会进行性加重,夜间睡眠后极少有痛醒者。患者常有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异常。背痛、头痛、心悸、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胃肠外表现较器质性肠病显著多见。通常用本方合半夏厚朴汤。

2.抑郁症

抑郁症表现不一,或胸闷怕冷乏力,或四肢麻木不适,或食欲不振等,可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本方能条畅心情,减轻冷感,改善饮食和睡眠。

3.顽固性失眠

顽固性失眠睡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意不来,需要刻意追求睡意、营造特别的睡眠环境,比如看书、听音乐,或者胸压重物或裸体、降温等措施。患者多伴有顽固性头痛、胸痛、磨牙等,通常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此方是四逆散加味方,多用于顽固性头痛、失眠、呃逆以及黄褐斑等。女性多见,无憔悴萎靡之态,面色发青或发暗、肌肉坚紧、皮肤干燥甚至脱屑,舌质黯紫或有紫点者。

4.排尿窘迫

本方适用于小便不畅、窘迫难出者。焦虑症、膀胱炎、尿道炎、尿道神经症、泌尿道结石等多用。尿路刺激症状明显者,合猪苓汤。

5.剧咳

本方适用于阵发性呛咳,见无痰或少痰、胸胁痛者。可用于支气管炎、胸膜炎、气胸、肺结核等引起的剧烈咳嗽。痰黏加桔梗。

方证鉴别

大柴胡汤

两方均能治疗腹痛。其鉴别点在于:一看腹,前者腹肌紧张,后者上腹部充实胀满疼痛。二看舌,前者舌苔干净薄白、舌质淡红,后者舌苔黄厚、舌质红或黯红。

参考用量

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甘草15g。以水6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散剂:上药按等份研细末,米粥或酸奶或红酒等调服,每服5g,日2次。

半夏厚朴汤

情志病方,传统的理气化痰方,具有利咽喉、止呕吐、除胀满、止咳喘、定眩悸等功效。半夏厚朴汤证以咽喉异物感为临床表现特征,多见于精神心理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咽喉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经典配方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服,夜一服。(《金匮要略》)

经典方证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1.咽中如有炙脔

此是一种咽喉异物感的形象表述,张仲景识别半夏厚朴汤证的着眼点。“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备急千金要方》)。炙为火烤之意,脔是小肉块。炙脔,类似于今天的烤肉串。咽中如有炙脔,意指咽喉部有异物感、堵塞感,患者频频做吞咽动作以缓解之。临床上患者的主诉不一,如球塞感、瘙痒感、紧迫感、黏着感、烧灼感、蚊行感、无咽下困难的吞咽梗阻感等均有,甚至颈部不适感、压迫感等也可以看作是咽喉异物感的延伸。

“咽中”可以放大至口腔、鼻腔、上消化道乃至全身。①口腔异物感,如口干燥感或舌体胖大感、麻木;舌痛、舌烫、舌苔厚腻等。②鼻腔的异物感,如鼻塞、鼻痒、鼻涕倒流感、经常擤鼻涕及清鼻、鼻腔异味感、空鼻症等。③胃肠道不适感,表现为腹胀、嗳气频繁、腹泻、食欲时好时坏,大多与情绪变化相关。④胸部的不适感,如胸闷、心悸、喜叹气、气喘等,特别是那种揪心感,有些人喜欢捶胸。⑤泌尿生殖器不适感,或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或小腹部疼痛拘急感。⑥皮肤的不适感,如瘙痒、红疹、苔藓化、麻木感、冷热感、蚂蚁行走感、多汗等。提示半夏厚朴汤除能治疗咽喉的异物感以及帮助吞咽外,还能消除躯体异常感觉。

2.妇人

女性天生多愁善感,情志病多发,故本方证女性多见,提示半夏厚朴汤理气多用于调治情志病。但临床不限于女性,儿童、青年男性也多见本方证。

以药测证,半夏厚朴汤方证还有如下表现:

(1)恶心呕吐:方证如小半夏汤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十七)。(2)眩悸:方证如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十二)。所谓眩悸者,即眩晕、恍惚、心悸、肌肉跳动、易惊恐、失眠等。(3)腹满:方证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66)、厚朴七物汤“病腹满……饮食如故”(十)。半夏厚朴汤是情志病的重要方剂。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之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积,呕逆恶心,宜并治之。”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震惊,致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旁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皆七气所生。”清代《医方集解》:“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咯不出,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 咽喉部神经末梢丰富,因此,该处容易出现这些敏感症状。从今天视角看,半夏厚朴汤证即为焦虑症的表现之一。半夏厚朴汤证的病理机制,传统解释有“凝痰结气,阻塞喉嗌之间”(尤怡)、“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吴谦等)、“七情郁结,痰气交阻”(《方剂学》新世纪第四版)等。

适用人群

本方适用人群有明显焦虑情绪,大多有情感波动、烦劳过度、紧张惊吓等诱因。女性、儿童多见。舌苔有特异性。

1.眉头紧皱、眨眼频繁

营养状况较好,毛发浓密,肤色滋润或油腻。表情丰富,眉头紧皱,眨眼频频,或口吃,或说话时紧张,清嗓、吞口水。

2.主诉零乱怪异

话语滔滔不绝,主诉零乱重复,表述细腻、怪异、夸张。大多为躯体的不适感和异样感。

3.多疑多虑

患者有较长的求诊史。不断地询问为什么,或常常怀疑医生的诊断或用药。有些人对药物非常敏感,并且多有成见,正如明代李中梓所说:“有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入口畏攻,神即飘扬。此成心之为害也。”(《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

4.苔黏满布

舌苔黏腻满布。舌质无异或舌尖红点,或边见齿痕;舌面可见两条由细小唾沫聚成的白线,有人称之为“半夏线”。

适用病症

本方证以咽喉异物感、胸闷腹胀为表现特征。与精神心理、神经、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的疾病交叉互见,临床发病率高。根据不同疾病和个体差异,临床多加味或合方。

1.神经症

本方适用于以咽喉异物感为特征的多种神经症,如梅核气、舌觉异常、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胃神经症、心脏神经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尿频、神经性皮炎、肠易激综合征、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等患者。以咽喉部异物感、胸闷窒息感为特征者有效。本方能缓解咽喉异物感、胸闷腹胀等症状,给患者以疾病向愈的良性暗示。

2.胃肠病

本病与情绪变化相关,腹胀嗳气者适用本方,或伴有抑郁倾向的各种胃肠道疾病均可应用本方,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胃下垂、厌食症、胃肠型感冒等。有消除腹胀、抑制反流、改善吞咽等功效,常合用四逆散。半夏厚朴汤成为后世温病家“芳香化湿”的常用方,三仁汤、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等方都可以看作是本方的类方。

3.咽喉病

如咽异感症(梅核气)、反流性咽喉炎、声带水肿、声带麻痹等以咽喉痒明显、黏痰多、呼吸困难感、焦虑惊恐者为适用。咽干痛,加桔梗、甘草。胸闷抑郁,合栀子豉汤。但需要排除咽喉部肿瘤等器质性疾病。

4.咳喘病

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气胸、胸腔积液等见咽喉痒、有黏痰、齿痕舌者适用。咳嗽反复,遇风即咳,合小柴胡汤,名柴朴汤。哮喘痰多、腹胀满,合大柴胡汤。咳喘慢性化,加当归、川芎、肉桂等,方如苏子降气汤。

方证鉴别

小半夏加茯苓汤

两方证均能治疗眩悸、呕吐。小半夏加茯苓汤证重在恶心吐水,而本方证重在咽喉的异物感,并有腹胀。

参考用量

姜制半夏15~25g,茯苓20g,厚朴15g,干苏叶10g或苏梗15g,生姜25g。

以水700mL,煮取汤液300mL,分3~4次温服。汤液呈淡褐色,稍辛辣。

感冒怕风、皮肤痒、咽喉痒,用苏叶;腹胀嗳气,用苏梗。

当归芍药散

妇人病方,养血柔肝、健脾利水方。

具有止腹痛、促月经、安胎养胎、利小便、清头目、通大便、利肛肠等功效。

以腹痛、浮肿、月经不调、贫血为临床表现特征。

经典配方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川芎半斤,茯苓四两,泽泻半斤,白术四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匮要略》)

经典方证

妇人怀娠,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1.妇人腹中㽲痛、腹中诸疾痛

“妇人”,提示本方主治女科病,与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腹中痛”,为脐腹部深处的疼痛。关于“㽲痛”,前已有解释。“疾痛”,疾,为急剧而猛烈之义。可见,当归芍药散主治的腹痛以女性为多,与经带胎产相关;腹痛以脐部为中心;腹痛慢性化,或隐痛绵绵,或绞痛,或剧烈疼痛等。提示当归芍药散可以用于以腹痛为主诉的各种产妇科疾病。腹痛,是临床使用当归芍药散的第一抓手。

2.小便不利

“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本方中茯苓、白术、泽泻与五苓散相同。推测当归芍药散证应该有小便不利,如小便量少、浮肿或体腔积液等。提示本方可用于女性的特发性水肿、羊水过多、肾病、肝病等。可以认为,小便不利是临床使用当归芍药散的第二抓手。小便不利的含义比较多样,不一定表现为小便量少、尿频。轻微的浮肿在本方适用对象中更为多见,如体重上升,晨起面部轻微浮肿,黄昏显得下肢沉重,鞋子、袜子显得紧绷等。

3.冒眩

冒,若布蒙蔽,眼前发黑;眩,指眼花目不明。此是泽泻汤(泽泻、白术)的方证:“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十二)推测冒眩也是当归芍药散证。后世用当归芍药散治疗“产后血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眼目赤痛症,其人心下有支饮,头眩涕泪,腹拘急者,又宜此方”(《类聚方广义》)。据此,当归芍药散能改善贫血导致的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眩晕、视力模糊等,女性多用。当归芍药散是妇人病常用方,“腹中痛”是本方证的经典表述,而“冒眩”和“小便不利”是通过以药测证法对方证的补充。本方虽然记载在《金匮要略》妇人病篇中,但后世应用却不局限于妇产科疾病。关于当归芍药散证的病理机制,传统的解释有“血不足而水侵”(尤怡)、“脾土为木邪所克,谷气不举,湿淫下流”(赵良仁)、“肝脾失调,气郁血滞湿阻”(《金匮要略》新世纪第四版)等。

适用人群

本方证面黄月经量少的女性多见。面证、腹证有特异性。

1.脸黄肤干、贫血倦怠貌

中年女性为多,面色萎黄或苍白,眼睑淡,贫血貌,或有浮肿,或有黄褐斑;皮肤干燥缺乏光泽,手掌干燥发黄,手足不温;有倦怠貌,喜静少动,讲话声音低,语速慢,语句短。

2.腹软发冷或胃内停水

腹壁松软下垂,按压没有弹性,下腹部或有压痛,以右下腹多见。腹部发冷,甚至腰部发冷;腰痛无力,喜欢弓着身子,或倚靠他物;或胃内有停水,按之脐腹部有水声。

3.头晕心悸

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耳鸣、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

4.月经不调、量少色淡

月经周期紊乱或闭经,或痛经。月经量少,色黯淡而质稀如水(纸巾上血迹黯而边多水痕)。白带量多、色白而质稀如水。

适用病症

本方的应用范围较广,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多个系统的病症,可以视为一种综合征。

1.围产期疾病

本方是传统的养胎保胎方。适用于以浮肿、腹泻为伴有症状的围产期女性胎位不正、胎儿发育不良、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尾台榕堂说:“怀妊已累月,胎萎缩不长,腹中拘急者,宜用此方。”(《类聚方广义》)细野史郎经验,本方可以预防妊娠肾病综合征的发生,治疗习惯性流产。孕妇服用本方,不仅有利于轻松分娩,而且胎儿非常健康。(《汉方医学十讲》)有报道,本方对妊娠7个月以上胎位异常者有效。(《新医药通讯》1972年第5期49页)胎位不正史可作为当归芍药散证的识别依据之一。

2.月经不调

本方多用于慢性盆腔炎、痛经、特发性浮肿、不孕、卵巢早衰等患者。本方能增加月经量,调整月经周期,多用于月经量少、色淡、稀发者,也能用于不孕。编者经验:本方能升高基础体温,促进排卵。适用者大多瘦弱贫血貌,腹部软弱,怕冷,易疲劳,月经量少。体胖而闭经或不孕,合葛根汤;免疫性不孕或不明原因的不孕,合小柴胡汤。

3.便秘

《伤寒论》:“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280)“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316)提示白芍通大便。《圣济总录》用当归、白芷等份为末,每服二钱,米汤下,治疗大便不通。提示当归润肠。当归芍药散多用于习惯性便秘、结肠冗长、肠梗阻、肠粘连等。腹部按之松软的女性为多。大便干结,或如栗结块者,白芍重用,通常50g以上。大便先干后溏,重用生白术30~60g。魏龙骧经验,重用生白术1~5两(30~60g或60~150g)治便秘。(《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4期)

4.脱肛、子宫下垂

尾台榕堂:“脱肛,肿痛出水不止者,有奇效。”(《类聚方广义》)汤本求真:“脱肛若为胃肠肌弛缓之一分证,即水不出来者,亦可用本方,有奇效。”(《皇汉医学》)

5.眩晕

本方适用于内耳眩晕症、颈椎病、神经性头晕、贫血等,多见于头晕头痛、心慌、记忆力下降、月经量少色淡、面黄浮肿貌的女性。

6.慢性肝病

慢性肝病多有浮肿或轻度腹水,面色黄,轻度贫血。白芍用量要大,特别是便秘者,可达30g以上。如黄疸,加赤芍15~30g。慢性肝炎、肝硬化、甲亢服西药后肝损、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多合小柴胡汤。

7.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方适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病、免疫性肝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用于月经量少色淡的女性,通常合小柴胡汤。

方证鉴别

桂枝茯苓丸

两方都是妇人病常用方。本方证面色黄,有贫血貌;彼方证面部黯红、充血。本方证腹部按之松软,彼方证少腹部按之充实,甚至压痛。本方证月经量少、色淡,彼方证月经量少、色黑黏稠。本方证是瘀血停水并见,彼方证是瘀血上冲。

小建中汤

两方均治疗腹中痛。但本方证多有水,故浮肿、头痛、舌胖大;彼方证多燥,故消瘦、便秘、舌苔少。另外,本方证腹软无力,彼方证腹肌紧张。

参考用量

当归10g,白芍30g,川芎15g,白术12g,茯苓12g,泽泻15g。

原书比例(当归1、芍药4、川芎2、茯苓1、泽泻2、白术1)打粉,用米粥、红酒或酸奶调服,每次2~3g,每日2次。如胃弱腹胀便溏者,可以减少当归、白芍、川芎的用量,或者与理中汤、茯苓饮等方合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