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病因赋白话解
2024
07-21

病因赋白话解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霜降以后春分前,伤寒即病六经传,传过六经当自愈,请观素问不虚言。

若然两感伤寒症,一日两经表里病,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之间当殒命。

是故伤寒不服药,待过七日无差错;七日之中一剂差,变成坏症终耽搁。

    丹溪:朱震亨、字彦修。元、义鸟人,学者尊之曰丹溪翁。发明相火的根源,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着有《宋论》、《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论辩》、《外科精要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活法机要》、《脉因证治》等书。门人又集其绪论,为《丹溪心法》、《丹溪医要》、《丹溪治法》、《丹溪治法心要》等书。

阳盛格阴须细察,阴盛格阳必须研。表里阴阳明的确,汗温吐下用无偏。

    太阳经证用药诀

太阳经证恶寒先,身热头疼脊痛连。有汗伤风脉浮缓,无汗伤寒脉紧弦。

无汗麻黄汤可汗,汗多宜以桂枝煎,时药香苏加减用,对经中病即时痊。

初病原来是太阳,即宜发表便安康,若然误用阳明药,引入肌中热不凉。

1、香苏散

香苏散内用陈皮,香附紫苏二药随。甘草和中兼补正,风寒气郁服之宜。

    阳明经证用药决

 阳明经证热如汤,不恶寒兮减去裳,目痛鼻干眠不得,脉浮洪滑数而长。

法用解肌微取汗,升麻葛根最为良。太阳传症到阳明,剂用升麻病即轻,

若犯小柴胡一剂,邪即传入少阳经。

 1、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赤芍草,解毒透疹兼解表,身热目赤泪汪汪,加蝉蒡柳多功效。

升麻、葛根各9g,赤芍6g,炙甘草3g。

本方为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的常用方剂。以疹出不畅,口渴,舌红,脉浮数为据。临床时,选加蝉蜕、牛蒡子、贯众、柽柳,以增强透疹解毒;兼咽痛者,加桔梗、玄参,以清利咽喉;咳甚者,加浙贝母、前胡,以宣肺止咳;热甚者,加金银花、石膏,以清热。用于麻疹初期,疹发不透及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加紫草),急性菌痢,急性肠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少阳经证用药诀

少阳寒热往来更,口燥咽干胸胁疼,干呕脉弦兼重听,小柴和解即安宁。

阳明传入少阳经,一剂柴胡热便清;若用麻黄重发汗,变为蓄血反蒸蒸。

少阳经证未全除,若用将军下即虚,痞气结胸从此致,请君临症莫含糊。

    太阴经证用药诀

 太阴经证当恶热,脉沉有力来无歇,舌苔气急烦躁增,膏知投之休胆怯。

太阴恶热烦躁并,口干舌苔心下闷,二便自利病居中,黄连泻心汤最应。

太阴恶热多口渴,烦躁腹满大便数,黄芩芍药两相须,更加甘草和中药。

太阴经证身恶热。更兼腹痛将危绝,腹部连朝结不通,桂枝大黄汤最得。

太阴经证表尚热,内有烦躁便且结,腹中满闷舌中苔,大柴胡汤登时捷。

1、白虎汤

白虎膏知草米行,辛寒清热且生津,热渴汗出脉洪数,加入人参气益清。

2、泻心汤(大黄泻心汤、三黄汤)

泻心汤治内热烦,三黄大黄并芩连。半夏泻心芩连在,干姜草枣人参添;

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生姜泻心干姜减,水热互结痞消安。

甘草泻心草加重,主治虚痞除心烦。中寒腹痛人欲呕,加桂去芩名黄连。

半夏泻心汤祛黄芩加桂枝。治伤寒胸中有热,腹中痛,欲呕者。

黄连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黄芩+桂枝

3、黄连汤

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

4、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5、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6、黄芩汤

黄芩汤用芍草枣,清热止痢止痛好,肝脾不和痛泻痢,调和肝脾建功劳。

后来生姜半夏加,前症兼呕亦能搞。

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少阳为病见咽干,口苦苔黄郁热现。黄芩汤用芍草枣,热利寒热一剂痊。

若兼呕逆知干胃,半夏生姜两味添。

8、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大黄之方,本于桂枝加芍汤,虽然都是表里病,今有里实加大黄。

9、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生姜,黄芩芍药与大黄。枳实半夏大枣配,少阳实证下之良。

少阴经证用药诀

少阴经证身体凉,恶热烦躁手足扬,口渴舌苔腹满硬,大小便秘语言狂,

或为下利纯清水,此皆邪热胃中藏,法用苦寒攻下剂,急投三味小承汤。

 厥阴经证用药诀

厥阴经证身厥冷,烦躁去衣腹满硬,舌卷囊缩气上冲,发狂谵语将殒命。

寄语医家不用忙,要知生死脉中详,生脉来时沉有力,大承急下即安康;

死脉来时微且乱,若然投剂即乖张。

三阴厥逆之症,实非真寒,乃假寒也。外虽厥冷,内有实热。内经云:亢则害、承乃制。热极反兼寒化,阳盛格阴,热深厥亦深也。表虽厥冷,非比太阳恶寒之症。如初病太阳,后次第传至三阴,必先扬手掷足、揭去衣被、狂乱不宁、大小便秘结,复至沉静厥逆。医家至此,不可不察病情,误投热药,杀人不远。

病因赋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故《内经》有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未知标本,是谓妄行”。

盖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中暑有动静之异;受湿有内外之分。火有七说,痰有十因,气有九论,郁有六名。

疟犯暑风,更兼痰食;痢因湿热,及受积停。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霍乱,脾寒伤食所致;痞满,脾倦积湿而成。呃逆者,胃气之不顺;咳嗽者,肺气之不清。嗳气皆由于痰火;咽酸尽为乎食停。中满臌[gǔ ]胀者,脾虚不运;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喘急有虚有实;痉症有阳有阴。

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吐血出于胃腑;衄血本乎肺经。痰涎血,属于脾脏;咯[gē]唾血,属于肾经。牙宣者,阳明之热极;舌衄者,少阴之火生。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健忘,血少忧郁而成。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便浊有赤白之异;汗出有自盗之名。

九种心疼,痛在胃脘;七般疝气,病在厥阴。胁痛有两边之别;头风有左右之分。腰痛,肾虚而或闪挫;腹痛,寒气而或食停;痿症,不足与湿热;痹症,寒湿与风乘。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大便秘乃血液燥结;小便闭乃气滞不行。痔疾肠风,湿热所致;发斑瘾疹,风热所成。耳聋者肾虚之故;目疾者肝火之因。齿疼乃胃热虫蛀;喉痹乃火动痰生。鼻塞者,肺气之不利;口疮者,脾火之游行。

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带下沙淋由于湿热。崩漏下血为损任冲。胎孕不安,治有二理;产后发热,原有七因。兹有七十四种之病,略举其概而赋云。欲知其备,后论详明。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病因赋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故《内经》有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未知标本,是谓妄行”。

症是标,因是本。

盖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百病生于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四种原因是气、血、痰、食。气病总方四君子汤,血病总方四物汤,痰病总方二陈汤,食病总方平胃散。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湿热致病,十之八九。(朱丹溪言)脾胃病辨有余还是不足。有余用保和丸泄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补之。

1、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莱菔加,消化不良饮食积,方中亦可加麦芽。

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桔陈莲,山药扁豆苡砂甘,脾虚湿滞儿消瘦,补脾渗湿即能痊。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腠理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又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人中之,则卒然倒仆,蒙昧僻,不省人事,痰涎壅盛,或口噤不语,或口眼歪斜,或左瘫右痪,此为中风之候也。

    刘河间曰: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亦非外中之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拂郁,心神昏冒,筋骨不固,而卒倒无所知也。李东垣曰: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喜怒忧忿伤其气者,多有此症,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者间而有之,亦是形盛气衰故耳。朱丹溪曰:西北气寒,为风所中,诚有之矣。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者,非风也。皆是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观夫《内经》主于风,河间主于火,东垣主于气,丹溪主于湿。盖《内经》言中风之症,三子言中风之因也。

    东垣又云:中风,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分。中腑者,多着四肢,面加五色,脉浮而恶风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其治多易。中脏者,多滞九窍,故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脏,其治多难。中血脉者,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脉者,则外有六经之形症,宜从小续命汤,以发其表,调以通圣散,辛凉之剂。若中腑而内有便溺之阻隔,则从三化汤,以攻其里。然汗下又不可太过,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虚其卫!,亡阴则虚其荣,此又不可不晓也。如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言语蹇涩者,此邪中于经也,宜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以补血养筋。故云:治风宜活血,血行风自熄,此之谓也。《内经》又云:风之所中,其气必虚。夫中身之前者,足阳明胃经之虚也。中身之后者,足太阳膀胱经之虚也。中身之侧者,足少阳胆经之虚也。左半身不遂者,血虚也。右半身不遂者,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俱虚也。因其虚则风邪侵袭,痰火流注。初中之时,切不可因其虚而骤补之。盖用参、芪,阻塞风痰道路,当治以疏风利痰之药为君,而以顺气养血之药为臣,更以引经之药为使,则得之矣。半身不遂,左曰瘫,右曰痪,或属瘀血,或血虚。在左用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在右用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竹沥、姜汁。自汗多者加黄芪为君,少用茯苓、半夏,佐以附子行经也。口眼歪斜,无他症者,用白附子、白僵蚕、全蝎,俱生用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又用蓖麻子一两,冰片三分,共捣为膏。寒月加干姜、附子各一钱,如歪在左敷右,在右敷左,或用蜣螂末片敷之,或以蟮血敷之皆效。中风舌强不能言语,用青黛、硼砂、薄荷各二钱,冰片、牛黄各三分,为极细末,先以蜜水洗舌,后以姜汁擦之,将药蜜水稀调舌上,内服神仙解语丹。

    凡中风,口开者为心绝,手撒者为脾绝,眼合者为肝绝,遗尿者为肾绝,声如鼾睡者为肺绝,汗出如油者为无气,肉脱筋痛者为无血。两目直视,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出如珠者,皆不治之症也。中风脉弦,浮迟则吉,急实数大则难治矣。

    如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謇涩(舌强言语不清),此邪中于经络也,宜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补血以养筋。

1、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桂附芎,麻姜参芍杏防风。黄芩防己兼甘草,风邪中经有奇功。

2、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中于络正可商。

3、羌活愈风汤

二防二活兼二胡,归芍芎芪细蔓菊,生地地骨麻艽枳,苍芩夏芷知草朴。

羌活愈风药虽多,风中经络却相符。

羌活、独活、防风、防己、柴胡、前胡、当归、芍药、川芎、黄芪、细辛、蔓荆子、甘菊花、地骨皮、生地、麻黄、秦艽、枳壳、苍术、黄芩、半夏、白芷、知母、甘草、厚朴各等分。

4、资寿解语汤

资寿解语用羌防,专需竹沥佐生姜。桂心附子羚羊角,酸枣麻甘十味详。

5、神仙解语丹

神仙解语用天麻,远志菖蒲白附佳,僵蚕全竭南星配,羌活木香与辰砂。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破伤风症,或跌打损伤,风乘隙而客之;或疮疡久不合口,风邪乘间而袭之;或用热汤淋洗、或用艾火灸之,其汤火之气,亦与风邪无异。其症寒热兼作,甚则口噤目斜,身体强直,死在旦夕甚可畏也。a.脉浮无力太阳也,汗之而愈。b.脉长有力阳明也,下之而愈。c.脉浮而弦小少阳也,和解之而愈。若传变入里,无法治矣。

中暑有动静之异;受湿有内外之分。

内湿因过食生冷,外湿因居处卑下或冒雨涉水等。(巧记三仁汤:三人[杏仁、蔻仁、薏苡仁]爬竹[竹叶]竿,扑[厚朴]通[通草]滑[滑石]下[半夏]来。)a,在皮肤,宜用解表之麻、桂、防己、苍术等;b,水湿聚于肠胃,宜用攻下药如大黄、牵牛子、槟榔等;c,寒湿在肌肤筋骨间,宜用温辛如干姜、附子、丁香、肉桂之类;d,湿在脏腑肌肉之间,微而不甚,宜用健脾燥湿药如苍术、白术、厚朴、半夏、木香等;e,湿在小腹膀胱间,宜用淡渗利湿法挖沟渠。如猪苓、泽泻、茯苓、滑石、茵陈、车前子等;f,湿在皮肤,宜用渗湿之药防风、羌活、独活等。(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蒿本与防风。)

1、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通滑石竹叶呈。面色淡黄胸痞闷,芳化渗湿法堪珍。

2、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与防风。湿气在表头身重,发表去湿效力宏。

火有七说,痰有十因,气有九论,郁有六名。疟犯暑风,更兼痰食;痢因湿热,及受积停。

君火是心,肝肺脾肾都有相火。胆火、膀胱火。心火用莲心,肝火用丹栀逍遥散,脾火用泻黄散,肾火用知柏地黄丸,胆火用柴胆牡蛎汤,小便火即膀胱火,用车前草加蜂蜜。

风、寒、暑、湿、燥、热、久积、食停、脾虚、肾虚为生痰十因。方用四君子汤化裁。健脾为主加祛痰为六君子汤。脾肾双虚用温阳六君子,即六君子汤加姜辛味。

喜怒忧思悲恐惊寒热是气之九论。

喜则气缓,故不喜则急;怒则气上,上则泄之;悲则气消,慈悲胜怒;恐则气下:补中益气丸;惊则气乱:半夏厚朴汤;劳则气耗:归脾汤(劳心);补中益气(劳力);寒则气收:温经汤,当归芍药散;热则气泄:生脉饮;思则气结:劳动忘忧转移注意力法。

气郁(香附、木香、槟榔)、湿郁(苍术、羌活、茯苓、薏仁等)、食郁(神曲、麦芽)、痰郁(半夏)、血郁(川芎、牛膝、桃仁、红花等)、火郁(栀子、连翘、黄芩等)为郁之六名。六郁汤或越鞠丸化裁。

1、泻黄散【泻脾火】

泻黄甘草与防风, 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见功。

藿香叶七钱(21g),栀子仁一钱(3g),石膏五钱(15g),甘草三两(90g),防风四两,去芦,切,焙(120g)。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不拘时候服。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泻胆火】

柴胡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铅丹黄;专主表里三阳病,泻热安神和少阳。

柴胡12克,龙骨4.5克,黄芩4.5克,生姜4.5克,铅丹4.5克,人参4.5克,茯苓4.5克,半夏4.5克,大黄6克,牡蛎4.5克,大枣6枚。

3、治痰三方: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温阳六君子汤

生痰十因四君裁,健脾更有六君在,若是脾肾两皆虚,温阳六君姜辛味。

4、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般郁,芎苍香附兼栀曲,气血痰火湿与食,气畅郁舒痛闷除。

5、六郁汤

六郁汤用栀砂半, 苓甘芎附加苍橘。萎缩胃炎尚可了,随证加减郁自除。

6、柴胆牡蛎汤

治疗口苦有专方,柴胆牡蛎汤力强。胆草清胆柴疏肝,蛎能涵木亦好样。

柴胡10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

7、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用香附,枳芍芎陈草与图。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

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霍乱,脾寒伤食所致;痞满,脾倦积湿而成。呃逆者,胃气之不顺;咳嗽者,肺气之不清。嗳气皆由于痰火;咽酸尽为乎食停。

 呕吐辨寒热之因。泄泻有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泄九法。一曰淡渗,二曰升提,三曰清凉,四曰疏利,五曰甘缓,六曰酸收,七曰燥脾,八曰温肾,九曰固摄。

泄泻,现代医学称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每天>3次),粪便量增加(每天>200g),粪质稀薄(含水量>85%)。本证《内经》中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称谓,汉唐时期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祖国医学认为其病机在“湿”,病位在“脾”,几千年来治疗泄泻方法颇多,散见各种书籍,尤以李中梓治泻九法记载最为详尽,倍受后世推崇。所谓九法见于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篇:“治泻有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之意,基本涵盖中医治疗泄泻的大法,审证变通使用可获良效,但观《伤寒论》之治泻方法,九法似乎已尽在其中,现试比较之。

1、淡渗:泄泻病机首重于“湿”,水湿偏渗大肠,清浊不分而致,淡渗之法利其水湿,分清浊而实大便。《伤寒论》159条,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后提及淡渗治泻的治则“利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虽未给出明确方药,临床可依法予以五苓散淡渗利湿以止泻。这也是后世“利小便以实大便。”之说的源头。

2、升提:泄泻根本为清阳不升,故升提之法为治泄泻之重要原则。《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此条太阳、阳明合病,邪犯胃肠。葛根发汗解表,又可升提通阳而起阴气,升提之法寓于其中。《伤寒论》34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亦使用葛根解肌祛邪升提止泻,不选择其他辛凉解表药物作为止泻剂的君药,有其深意。

3、清凉:湿热泄泻需用清凉之剂,上条所讲葛根芩连汤证即为清凉之代表剂,葛根辛凉解肌表之邪,黄连、黄芩苦寒,清里热以止利,甘草和胃。四药相合,共治表不解而邪内陷,表里俱热之“协热利”。另外,《伤寒论》提出“热结旁流”的下利证,此下利因为肠中糟屎阻结,邪热逼迫津液从旁而下,不夹渣滓,臭秽难闻,并指出此种下利需用承气汤苦寒泄热通滞,里实去,利始能止。如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4、疏利: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郁则气不畅,脾虚则运失健,肝郁易克脾土,致清阳被遏,脾运失职,故下利。《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条肝气乘脾、阳郁致厥,治以疏肝理脾,透达郁阳以止利是疏利止泻在《伤寒论》中的具体表现。

5、甘缓:甘以建中,缓以止泻,甘缓之法是中医治泻又一大法。《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此条为误下之后,表邪不去,反伤脾阳,脾气虚寒而利,为表里皆寒的“协热利”。仲景使用桂枝、人参等甘缓温健之品散寒缓急止利。

6、酸收:泄泻以健脾利湿为主要治疗大法,不主张滥用酸收、固涩之品,以防“闭门留寇”,但久泻滑脱不禁之人则须考虑使用,有标本兼治的意味。《伤寒论》338条乌梅丸证除治“呕吐、蛔厥”外,“有主久利”,乌梅酸收为君药,是酸收止泻法的代表。

7、燥脾:泄泻之病,湿为主因,脾为主位,脾为湿困是主要病机,燥脾法当然是治疗泄泻的传统大法。《伤寒论》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此为太阴虚寒下利,“四逆辈”如理中汤、四逆汤之类,温之燥之以散寒止利,燥脾法彰显其中。

8、温肾:肾主水液,为胃之关。《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其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与内湿产生有关;另外,肾主前后二阴、司二便。二便通利有度,是肾脏正常功能使然,若肾功能失调,必致二便通利无度。温肾法即为此证所设。《伤寒论》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或下利,……真武汤主之。”少阴肾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水寒下趋大肠,肾失其司而下利,采用真武汤温肾利水止泻,肾阳复、其职司而水气去,利止。另外325条“少阴病,下利,……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灸法多是温其虚寒的治疗方法,少阴病中出现,以温灸温肾止泻是温肾法在《伤寒论》中另一体现。

9、固涩:常用于病久不愈,下利滑脱之证,为对症治标之法。《伤寒论》306条“少阴病,下利,……桃花汤主之。”所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即为固涩止泻之剂。

可见《伤寒论》中后世所谓治泻九法已悉数齐备,并且灸药并用,寓于各种方证之间,而李中梓的见解其实可看作是结合自己经验对其的概括总结,由治法生化为治则。但九法在使用中并不可独立,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相合使用,如清凉加以升提,有时可辅以固涩;甘缓加以疏利,又可辅以酸收方可收效。随病程不同、病情演变,治法又须及时调整,或早用清凉淡渗,中用温肾燥脾,后期则寒热备用加以酸收、固涩。总之,兵无常法,水无常形,临床诊治须变通以为权,总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方可得心应手、如桴应鼓。

治泻九法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其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故其治疗当以运脾化湿为主要原则。但不可一味运脾,当“健脾”与“运脾”灵活应用。

1 健脾化湿:脾虚失健则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故当健脾以化湿,方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之类。2 运脾化湿:脾为湿困,则气化遏阻,清浊不分,此时应以运脾胜湿为务。运脾者,燥湿之谓,即芳香化湿,燥能胜湿之意,药如苍术、厚朴、藿香、白蔻仁之类。所以临床上应该脾虚致泻者健脾,湿邪困脾致泻者运脾。脾为湿困中气下陷,则需振兴脾气,宜加入升阳药,使气机流畅,恢复转枢。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之类。

1、五苓散、

五苓散是利水方,二苓泽泻白术襄,桂枝化气兼解表,肿消水去体自康。

减桂四苓利小便,加茵祛湿治发黄。若是身痛加羌活,气虚加参春泽汤。

2、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3、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味共煎尝。湿热下利热渴汗,热清毒解自然康。

4、四逆散

四逆散柴枳芍草,肝脾不调痛证好。若加丹柏泄瘀热,阑尾炎证服之消。

5、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干姜,白术甘草合成方,表里兼证能双解,脾胃虚寒最相当。

6、乌梅丸

乌梅丸内用椒姜,桂附参归共煎尝。细辛连柏治蛔厥,温脏安蛔是妙方。

7、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头痛寒呕疗效好,通脉四逆倍干姜。

8、真武汤

温阳利水真武汤,茯苓术芍附生姜,小便不利有水气,喘悸身肿用之良。

9、桃花汤

桃花汤用石脂宜, 粳米干姜共用之。为涩虚寒少阴利, 热邪滞下切难施。

10、赤石脂禹余粮汤

石脂余粮各三十,下焦下利此汤治。理中不应宜斯法,炉底填来得所志。

11、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桔陈莲,山药扁豆苡砂甘,脾虚湿滞儿消瘦,补脾渗湿即能痊。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喘急有虚有实;痉症有阳有阴。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

 臌胀分气臌、血臌、食臌、水臌。必须治脾。上焦宣,中焦宽,下焦利。管好嘴,要运动。压气,饭后用半夏厚朴汤合逍遥散。虚喘,小医方人参蛤蚧粉,加上走动。气凝痰血,小二四汤。积聚形成三大原因是寒、痰、瘀血,故治积大法是散寒、活血、把身体里的津液流通起来。代表方桂枝茯苓丸。配合晒太阳,运动,不吃生冷少荤多素。

1、半夏厚朴汤:梅核气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四味药,苏叶,厚朴,半夏,茯苓,治疗七情病,以四味治七情,故名四七汤

七气汤

夏朴苏苓四七汤,四药合治七情伤。若加陈芍人参桂,仍名七气顺胃肠。

百合若得乌药助,七情之治又添方。

2、逍遥散

逍遥散中用柴胡,归芍苓术与薄荷,酌加煨姜与甘草,健脾和营解肝郁。

3、人参蛤蚧散

宝鉴人参蛤蚧散,喘咳痰血与胸烦。桑皮二母杏苓草,若非虚热慎勿餐。

4、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等分宜,活血化瘀消癥块,经闭腹痛亦能医。

吐血出于胃腑;衄血本乎肺经。痰涎血,属于脾脏;咯唾血,属于肾经。牙宣者,阳明之热极;舌衄者,少阴之火生。

小剂量三七粉活血为补,三七酒能够活血化瘀,避免瘀血堵塞脏腑。云南白药粉比三七粉还要好。三七粉加青黛用于怒伤吐血。打架的吐血桃仁、红花加三七、再加四物汤白芨,藕汁。炒黑的大黄加童便能从膀胱排除瘀血。吐血过多应用独参汤固气。

衄血是指鼻子出血用白茅根、藕节、竹茹二三十克,加点盐降肾水。

痰涎血属于脾脏,归脾汤加白芍对于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非常有效。实证用犀角地黄汤。

暴躁病人治肝,恐惧胆小病人治肾。

牙出血是胃火。腌制的酸梅可以治牙齿出血。黄芩、连翘、栀子、薄荷、甘草各五克可以通调牙、鼻、胃出血。

舌出血用白芍甘草缓之,或冰片服之,或槐花粉服之搽抹。

1、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2、芍药甘草汤

仲景芍药甘草汤,药味虽少效佳良。腹部挛痛脚拘急,平肝缓急自然康。

脚挛急,筋脉挛缩,脘腹疼痛,舌淡,脉迟。下肢受凉者,加肉桂、附子、巴戟天;食欲不振,胃脘痞满者,加厚朴、枳实、谷麦芽、鸡内金;少腹疼痛,拘急胀满者,加香附、乌药;下肢疼痛者,加牛膝、独活;腓肠肌痉挛疼痛者,加薏苡仁、牛膝、木瓜、丝瓜络。

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健忘,血少忧郁而成。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便浊有赤白之异;汗出有自盗之名。

 脾主大腹,腹中狭窄用苍术。有郁热加黄连。胸中实证烦热用栀子豉汤,虚热用酸枣仁汤合甘麦大枣汤。惊悸恐惧有痰用二陈汤加酸枣仁、柏子仁、人参、当归、远志、菖蒲,心慌虚证用天王补心丹或八物定丸。噩梦乱梦是因为体内有痰,用二陈汤加蝉蜕、钩藤、石菖蒲、丹参等。健忘忧郁用逍遥散加郁金木香。血少的健忘女以血为用归脾丸,男以气为用补中益气丸。

发癫因心热到极,故癫证用清心养神配化痰药。肝热到极发狂故狂证用清肝去风配合通腑的防风通圣散。

人尿的源头在心。小便赤要清心清血分热,小便白浊要清气分热。

自汗是因气虚,方用玉屏风散。盗汗是阴虚,方用六味地黄丸。

1、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出伤寒,胸中烦热窒不眠。豆豉宣郁栀清热,热清烦去自然安。

2、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用枣仁,芎草苓知五物行。阴血亏虚烦不寐,养心安神神自宁。

3、甘麦大枣汤

金匮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4、天王补心丹:养血安神

天王补心柏子仁,二冬归地与三参,桔芩远志朱砂蜜,枣味酸收血自生。

三参:人参 、丹参、玄参

5、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6、定志丸

定志参苓两份齐,菖蒲远志倍用之,心气虚损神不定,补气养心俾神怡。

人参、茯苓、石葛蒲、远志。

九种心疼,痛在胃脘;七般疝气,病在厥阴。胁痛有两边之别;头风有左右之分。腰痛,肾虚而或闪挫;腹痛,寒气而或食停。

【九种心痛  】a.虫痛:乌梅丸。b.脾痛:藿香正气,夏天吃姜,冬天吃萝卜。c.悸痛:温胆汤合小陷胸汤。d.郁热痛:双花。e.寒痛:桂枝加人参汤。f.热痛、:夏枯草、桑叶、菊花。g.来去痛:小柴胡汤。h.饮痛:苓桂术甘汤。i.食物痛:大山楂丸。

【七般疝气】治男子睾丸痛用川楝子;治女子卵巢小腹痛用小茴香。成药有茴香橘核丸。针对足厥阴肝经堵塞。厥阴不治求之阳明。寒疝,热疝,水疝,气疝,血疝。

【胸胁痛】是因肝经布胸胁,络阴器,上行癫顶。【头顶痛】逍遥散加蒿本,川芎;【胸胁痛】加香附郁金;【小腹痛】加小茴香、橘核,因诸子皆降;【气痛】是臌胀的,加陈皮、枳壳、瓜蒌;【血痛】是刺痛,加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

【头风】a.因虚而生,川芎茶调散。b.气虚时加人参黄芪,c.血虚时加熟地、当归。

【腰痛】a.肾虚,壮腰健肾丸盐水送服;b.拉伤,腰背委中求及行气药打粉行气醒脾,如肉桂、小茴香、木香、砂仁、川芎,刺络放血;c.久坐劳损逢阴雨天加重的瘀血证用土鳖虫或三七粉服用;d.是阴冷处空调房寒湿腰痛,用肾着汤,加运动。寒气腹痛用理中丸,食积腹痛用保和丸。

壮腰健肾丸:狗脊、黑老虎(南五味)、千斤拔、桑寄生(蒸)、女贞子(蒸)、鸡血藤、金樱子、牛大力、菟丝子(盐水制)。辅料为蜂蜜。

1、乌梅丸

乌梅丸内用椒姜,桂附参归共煎尝。细辛连柏治蛔厥,温脏安蛔是妙方。

2、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驱。

3、温胆汤

温胆汤方出千金,枳实竹茹合二陈。眩晕呕吐悸不寐,祛痰清热即安宁。

4、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夏连蒌,宽胸散结涤痰优。脉浮滑兮按之痛,苔黄而腻此方求。

5、苓桂术甘汤:支饮

苓桂术甘蠲饮剂,培中温阳以化气。饮邪上逆气冲胸,胸满眩悸服之愈。

6、大山楂丸

大山楂丸山楂主,麸炒七一六神曲,等分麦芽和入后,蔗糖炼蜜糊丸服。

山楂1000g 六神曲(麸炒)150g 麦芽(炒)150g

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蔗糖、炼蜜,混合,滤过,与上述粉末混匀,制成大蜜丸,即得性状:为棕红色或褐色的大蜜丸;味酸、甜。每丸重9g功能主治:开胃消食。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口服,一次 1~2 丸,一日 1~3 次,小儿酌减。

7、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用荆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目眩鼻塞风攻上, 正偏头痛悉能康。

方内若加僵蚕菊, 菊花茶调用亦臧。

8、肾着汤:肾虚腰冷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腰膝冷,亦名甘姜苓术汤。

痿症,不足与湿热;痹症,寒湿与风乘。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痿】是无力,独取阳明。湿热在下焦,苍术20、黄柏8、薏苡仁50、川牛膝10。(丹参、川芎、泽兰)。

【风寒湿杂合为痹】,a.风气盛会游走叫风痹。开汗表解用小柴胡。加牛膝15、薏苡仁30、白芍20。同时艾叶煮水洗脚。b.寒性重为痛痹,用桂枝汤加人参,晒太阳。c.湿性偏重的浊痹,寒湿的浊痹用肾着汤加续断、杜仲、川芎、丹参;湿热重的用四妙散。

色欲太过,思虑太过,营养过剩,常熬夜玩手机耗精四种习惯不改,病难治。

【黄疸】a.寒湿(茵陈、白术、附子); b.湿热(茵陈、栀子、大黄)。

【眩晕】,风火痰虚。a.风者:川芎茶调散。b.痰者:二陈汤加蔓荆子、川芎

c.火者:天麻钩藤饮。d.虚者:六味地黄丸。

消渴者一分烦躁一分火。胃肠调理好,睡眠调理好。二陈汤加酸枣仁、远志、石菖蒲、茯神、合欢皮、首乌藤。静心可以养阴治火。

1、四妙散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2、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用大黄,栀子茵陈共煎尝。身目黄如橘子色,清热利胆效非常。

3、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使神宁。

4、茵陈术附汤

茵陈术附炙甘草,干姜肉桂共煎熬。寒湿阴黄身寒冷,身目黄暗烟熏疗。

茵陈、炙甘草各3g,白术6g,干姜、附子各1.5g,肉桂1g。

功效主治:温阳健脾,化湿退阴黄。治寒湿所致阴黄证。症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脘闷纳少,身冷,或见腹胀,大便不实,小便自利,神疲畏寒,口淡,舌淡苔腻,脉沉细。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大便秘乃血液燥结;小便闭乃气滞不行。痔疾肠风,湿热所致;发斑瘾疹,风热所成。

【睡不着觉】:三种常见原因。a.为痰多,方用二陈汤加丹参、石菖蒲、酸枣仁、远志。加运动。b.为火旺,方用导赤散加丹参、石菖蒲。c.为血少失眠,方用归脾汤,五红汤,六君子汤加黄芪、酸枣仁。

【多睡者】:脾虚,用补中益气丸加运动。

【大便秘结】:四物汤加枸杞菊花,不要过度用眼。干燥时加杏仁麻仁。

习惯性便秘用荆芥防风宣通肺窍。

【小便气滞闭】:用姜汤送补中益气汤。或皂角粉取嚏,或皂角蜜丸米汤送服。

【痔疮】要少吃辛辣,不要久坐,不要熬夜。方用乙字汤,大黄、黄芩、当归、甘草、升麻、柴胡,出血加槐花、地榆。

【发斑疹】a.又便秘用防风通圣散,运动出汗。b.发斑不便秘用犀角地黄汤。c.寒邪所闭引起的用桂麻各半汤。喝山泉水工作环境很重要(譬如农药化肥店,油漆店、家具店、搞装修)容易便秘不容易好。要脱离此类环境。威灵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药没二钱酒一碗,浑身瘙痒立时除。

1、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从,口糜淋痛心肾热,引热同归小便中。

2、五红汤

血虚亦可致失眠,五红汤治不待言。红枣花生红枸杞,红豆红糖五红煎。

  红枣七牧,红豆50克,红花生50克,红糖适量,枸杞5克,五味共同熬汤,连汤共食用.适用于一般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对补血有良好功效,而且简单易做.

3、乙字汤

乙字汤治痔疮良,升柴归草芩大黄,方小量轻效真好,连服数剂病即康。

  柴胡三钱、黄芩三钱、当归四钱、升麻二钱、大黄二钱、生甘草三钱

  一剂煎成两茶杯,分早晚饭前冷服。注:柴胡和甘草需等量,其他可随病情酌加用量。

痔疮形各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方中当归和血,可改善血行不畅状况,兼有止痛效果,余皆清热泻火解毒之品;柴胡、升麻同伍,具有升提举陷之用,能促使脱出痔核内收;生大黄泻热通便,便畅则免流血之虞;大黄、黄芩两味药,专泄肺与大肠的热毒,标本表里兼治,使得肺气顺,肠腑通,痔疮疼痛便血,随即缓解。

4、六味止痒汤

威灵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药没二钱酒一碗,浑身瘙痒立时除。

5、六味止痒汤

六味止痒用苦参,黄柏花椒地肤斟,再加甘草蛇床子,一方两用效堪珍。

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克,苦参30克,黄柏15克,花椒5克,甘草10克。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用苦参、黄柏清热利湿;蛇床子、地肤子、花椒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

耳聋者肾虚之故;目疾者肝火之因。齿疼乃胃热虫蛀;喉痹乃火动痰生。鼻塞者,肺气之不利;口疮者,脾火之游行。

聪明种在肝肾精足,耳聪目明。一生气将痰浊带上耳窍,用温胆汤加柴胡、香附、川芎。二感冒风寒导致耳聋耳闭的用九味羌活汤加石菖蒲。三劳累过度肾虚的用杞菊地黄丸。四劳虚耳聋用补中益气加生脉饮。

目疾外障疏风用荆芥防风,蔓荆子菊花,夏枯草,木贼,蝉蜕,薄荷,桑叶等,内障用四物汤加枸杞菊花补血疏肝。怒后眼睛发懵用丹栀逍遥散加菊花枸杞子公英。

齿疼泻火用清胃散,补虚用地黄丸。都加上白芷10,骨碎补20,地骨皮10。效果佳。大黄甘草薄荷藿香各5-10克治各种牙疼热臭。

喉痹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朱砂白矾粉治痰火,慢性咽炎玄麦甘桔汤。

鼻塞因肾虚,补中益气加苍耳子散。苍耳散中用薄荷,白芷辛夷四般施。小儿清涕长流用玉屏风散。

口疮多为脾火用泻黄散或石菖莲饮,慢性用补中益气或参苓白术散,喝粥油。肺热用泻白散,肾热用滋肾丸又名通关丸。

1、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羌芷辛苍草与芎,汗本于阴芩地妙,表邪挟湿此方通。

2、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益气生津法可循。气少汗多口干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3、清胃散

清胃升麻与黄连,当归生地及牡丹,或益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4、神奇牙痛汤

大黄甘草牙痛汤,传是神奇牙痛方,方中还有薄荷草,药少效奇功力强。

大黄甘草薄荷藿香各5-10克

5、半夏厚朴汤   :感觉咽喉有物者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四味药,苏叶,厚朴,半夏,茯苓,治疗七情病,以四味治七情,故名四七汤

6、七气汤

夏朴苏苓四七汤,四药合治七情伤。若加陈芍人参桂,仍名七气顺胃肠。

百合若得乌药助,七情之治又添方。

7、玄麦甘桔汤

玄麦甘桔治咽喉,慢性咽炎四味投。热毒可添芩银翘,兼风再加桑薄荷。

8、苍耳子散

苍耳散中用薄荷,辛夷白芷四般和。若加银翘菊花后,鼻渊偏热服之瘥。

8、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桔陈莲,山药扁豆苡砂甘,脾虚湿滞儿消瘦,补脾渗湿即能痊。

9、滋肾丸

通关丸中黄柏知,再合肉桂反成之;小便不通热结在,正是此方显效时。

10、泻白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味随。可与麻杏石甘合,肺热喘嗽此能医。

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带下沙淋由于湿热;崩漏下血为损任冲。胎孕不安,治有二理;产后发热,原有七因。

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气滞化火用丹栀逍遥散;气郁偏寒用温阳逍遥散。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先解郁再调经,骨蒸郁热用逍遥散加地骨皮;脏燥加浮小麦、大枣、甘草。带下沙淋由于湿热。妇人带下黄是湿热,用四妙散或易黄散;白带是湿寒,用完带汤或理中汤。崩漏下血为损任冲。初起实热用清解,丹栀逍遥散加地榆、苦酒;缠绵虚寒用归脾汤加地榆苦酒。胎孕不安治有二理。母亲情绪不稳或暴饮暴食,改恶习安母即可;胎气不安,用保产无忧方养血安子。

产后发热原有七因:一因失血过多用四物汤加柴胡、黄芩。二因恶露不行用生化汤。三因感冒风寒发热用桂枝汤合四物汤,加姜枣、荆芥、防风等。四因饮食伤发热用保和丸。五因蒸乳发热用通乳汤。六因乳膨胀兼气郁用丹栀逍遥散。七因产后劳伤用补中益气汤,黄芪当归汤等。

1、易黄汤

易黄白果与车前,山药芡柏五味全。脾虚湿滞呈黄带,补脾胜湿功一件。

2、完带汤

完带二术淮药参,陈草柴芍芥前仁。脾虚湿滞呈带下,培中胜湿此方斟。

白术30克(土炒),山药30克(炒),人参6克,白芍15克(酒炒),车前子9克(酒炒),苍术9克(制),甘草3克,陈皮1.5克,黑芥穗1.5克,柴胡1.8克。

带下色白,清稀如涕,绵绵不断,无臭味,面色苍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神疲倦怠,纳少便溏,下肢浮肿,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脾虚损及于肾而腰背酸痛者,加炒杜仲、菟丝子、川断以补肾壮腰,固任止带;寒邪凝滞而腹痛者,加元胡、香附、艾叶以温经散寒理气止痛;带下日久,滑脱不禁者,酌加乌贼骨、金樱子、芡实、牡蛎、龙骨以固涩止带;湿热较重,带下兼黄色者,宜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湿。

3、保产无忧方

保产无忧芎芍归,荆羌芪朴菟丝依。枳甘贝母姜蕲艾,功效称奇莫浪讥。

4、生化汤

生化汤宜产后尝,芎归桃草与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强。

5、通乳汤

通乳参芪倍当归,麦桔木通猪蹄随,气血两虚乳短少,神疲乏力脉漏细。

6、黄芪当归汤

7、四妙汤

a.和剂局方

和剂局方四妙汤,归芪炙草忍冬襄。痈疽肠痈无名肿,此方出马人自康。

黄芪、忍冬叶各五两,当归一两二钱,炙甘草八两[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能托里排毒[2]。主治痈疽发背,肠痈乳痈,无名肿毒,焮红疼痛,憎寒壮热,状若伤寒者[2]。

b.紫草 升麻 糯米各30克 甘草(生)7.5克《圣济总录》

主治小儿麸豆疮欲出,浑身壮热,情绪不乐,不思饮食。

c.黄连、黄柏、黄芩、黄精

d.四妙勇安用当归,玄参银花甘草随。清热解毒兼活血,脉管炎证此方魁。

    百病皆生于六气

    六气者,风、热、湿、火、燥、寒也。《原病式》①云;“诸暴强直②、支痛③,緛戾④、里急、筋缩,皆属于风。足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

    ①《原病式》:即《素间玄机原病式》。是刘河间根据《素问》及王大仆注摘辑。②暴:突然。强直:肌肉僵硬,屈转不便。  ③支痛:筋肉拘挛,不柔作痛,须忍痛支持。④緛:[ruǎn]。当缩字讲。戾:是乖戾。緛戾:是说筋缩里急、乖戾失常。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①、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②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③鼽[qiú鼻子阻塞不通]衄④、血溢、血泄⑤、淋秘⑥、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污⑦,皆属于热。少阴君火,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足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诸热瞀瘛(chì痉挛)⑧、暴瘖⑨、冒眛⑩、躁扰⑾、狂越⑿、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⒀如丧神守、

    ①暴注:突然暴泻。下迫:腹痛下坠、窘迫急痛。②瘤气:也叫赤瘤丹。③窒:(音至)。鼻窒:鼻塞不通。④鼽:qiú(音裘)。鼻流清涕。衄:在这是鼻孔流血。⑤血溢:血从上窍而出。血泄:血从大小便而出。⑥淋:小便淋涩。秘:大便秘结。 ⑦蔑:(音灭)。污:(音乌)。衄蔑血污:是衄出黑血。⑧瞀瘛:(音冒气)。神昏抽搐。⑨瘖:(音音)。暴瘖:骤然声哑说不出话来。⑩冒眛:昏愦的意思。⑾躁扰:烦热躁动,扰乱不宁。⑿狂越:精神错乱,言行失常。 ⒀禁栗:口噤战栗。

    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①溢食不下、目眛不明、暴注、瞤瘛②、暴病暴死,皆属于火。手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③,皆属于燥。手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癥瘕、颓疝、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④;皆属于寒。足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风有风寒、风热。风寒者,发散祛风,则风自解。风热者,疏散热郁,则风自平。热有虚热、实热、热郁。虚热者补之,实热者泄之,郁热者散之。湿有寒湿、风湿、湿热、湿气。寒湿者热药燥之,风湿者风药胜之,湿热者寒药清利之,湿气者气药通畅之。寒有内寒、外寒、虚寒。内寒者温中为急,外寒者发表为先,虚寒者壮阳兼固本。燥有热燥、寒燥、风燥。热燥者清热,寒燥者温经,风燥者祛风,亦必以养血润燥之药为君。

    ①涌:东西向上升。②瞤(音闰)。瞤瘛:肌肉跳动抽搐。③皴:(音村)。皴揭:皮肤启裂。④厥逆禁固:四肢逆冷,屈伸不便。

    诸症莫逃乎四因

    四因者,气、血、痰、食也。丹溪①治病:用四君汤以治气,四物汤以治血,二陈汤以治痰,平胃散以治食,多用此四方为主,更参以郁法治之,故药不繁,而多中于病。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