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玄隐遗密·太易·庚庚》——疾病的脏腑五行传变
2024
07-02

《玄隐遗密·太易·庚庚》——疾病的脏腑五行传变

經曰:夫病傳者,相勝而入也。心病先心痛,火勝金而傳肺,一日而欬。金勝木而傳肝,三日脅支痛,三日而懣。木勝土而傳於脾,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五臟相伐其血,三日不已,死不治。冬夜半,夏日中。

这里面的五行顺次相传,是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缺土克水),翻译成西医话语就是心功能障碍(心痛,可能是心肌缺血,心脏功能减弱)导致肺系的问题(咳嗽,左心衰导致的咳嗽,大家印象中一般只有严重的左心衰会和粉红色泡沫痰,但只要左心衰弱就容易咳嗽,一个程度的问题),肺脏的问题会重新反过来,影响到肝脏的功能(脅支痛,肺部的循环出问题之后,肺动脉高压会循着右心传到肝导致门静脉和肝脏本身的淤血,颈静脉反流症那一类的东西,淤血肿大的肝脏会牵扯到肝包覆的筋膜引起胁痛),肝脏的功能会影响脾脏为主的消化系统的功能(五日閉塞不通),最后内在脏腑的一系列问题会导致,整体生命系统的崩溃(身痛體重,五臟相伐其血,三日不已,死不治。)

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肺系疾病的传变也和之前心系疾病的传变相似是其中的一个过程。

肝病頭眩脅支滿,苦熱化病(病水火)而並於肺。三日身體重,並而亂乎陽腑,五日而脹。木氣行於陽明,胃土克水,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三日不已,死不治,冬日入,夏早食。

肝脏疾病首先体现为肝脏本身的一系列症状(肝病頭眩脅支滿),如果肝脏本身的循环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右心肺脏这一系统(苦熱化病(病水火)而並於肺),继续发展会影响到消化系统(三日身體重,並而亂乎陽腑,五日而脹),消化系统和肝脏共同的衰弱和错乱会影响腰部的筋膜,出现“腰脊少腹痛脛酸”等一系列肾经的症状。

脾病身痛體重。自傳之胃,一日而脹。胃氣滿而傳於腎,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腎不受而自傳陽府,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不治。冬人定,夏晏食。

脾脏本身的循环功能不好,会导致胃功能的变差,出现胃胀的症状(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胃部和肾脏连置靠得非常近,会牵扯到腰肾部位的筋膜导致“少腹腰脊痛脛酸”,如果这种连接牵属的症状更加严重的话,就会出现“背膂筋痛小便閉”的症状。

腎病少腹腰脊痛(骨行)酸,自傳膀胱。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傳之赤腸。三日腹脹,上冒於心。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不治。冬大晨,夏晏晡。

这是一个起自下焦肾脏的病症,从膀胱附近传到小肠,导致小肠的功能下降(傳之赤腸。三日腹脹),然后小肠沿冲脉上行到心,然后会出现胁痛的症状。

胃病脹滿,克於腎。五日少腹腰脊痛(骨行)酸,自傳之府。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水泛於赤腸,赤腸傳心。五日身重,六日不已死不治。冬夜半後,夏日昳。

这里和上面很相似,也是一个五脏相克的病传顺序。

膀胱小便閉,自歸乎髒。五日少腹脹,腰脊痛(骨行)酸。傳於赤腸,一日腹脹。赤腸傳心,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不治。冬雞鳴,夏下晡。

也和上面是差不多的。

諸病以是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髒,及至三四髒者,乃可刺也。

疾病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进行传变,是所有传变中症状最凶险的一种。五行之间有生克乘恶四种关系,所以有间一二三四臓四种情况。

相关的论述也见于难经之中。

王老师的《经经研习录》里关于内经里面五行生克的论述非常的精要,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師言:

‘病有順逆,以知其期。傳有相勝,冒有反刑’。

相勝者火傳金也,

反刑者木冒金也。

變有極易,感有反從。

極易者,陰極生陽,陽極生陰也。謂寒熱交錯,陰陽反亂。半虛半實,自成其苦者也,此病易知難醫也。

反從者,逆極而相生者也。甲之與丁,丙之於乙是也。

这一段主要介绍了相勝、反刑、極易、反從四个概念,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把哲学化的五行要还原到人身的具体病理传变上才可以用。

这一篇和之前发的文章里面的图是同一个东西。

​​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稍微整理了一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玄隐遗密》这一篇的时辰和通行本不太一样。但大概遵循着夏天白天死,晚上冬天夜里死的规律。

我个人怀疑这一篇是按照当时某种非常严重的流行病总结出来的。患者绝大多数都很快就死掉了。而其中疾病传变的日期,我也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具体的阴阳五行术数之类的指导,我倾向于这是一个纯观察之后的结果,算是当时的大数据统计。

以下是闲聊部分:

​因为这一篇聊到了脏腑的传变问题,就牵扯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经络的传变。灵枢经脉篇它所描述的经络循行,我认为至少是三个东西的结合体。第一个是实体的血管解剖,大概就是从《脉书》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四肢体表经络循行,这个有出土文献可考,应该没有什么争论。认为经络在早期等于血管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有争议的话题,但是我们可以换个方向去理解这个问题。在任何一本有关经络的文献里,体表经络循行体表部位,浅动脉的搏动状况,永远是反映此处经络循行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可以认为,无论血管是否等于经络,在任何一本有关经络的古籍文献里,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血管(脉之浮沉滑涩,大小虚实)的状态是最能反映经络状态的指标,没有之一。第二个部分是经络脏腑的配属关系。这个东西在出土脉书里面没有这种奇怪的关系,就是必须有一个联属的臓,同时有一个连属的腑,我倾向于认为这个是后来发展出来的一种病理上的状态。第三个部分就是经络传变所引起,出现问题的一大系列,容易得病的内在脏腑。非常典型的一个状况是外周的一个血管,它出现了浮沉滑涩虚实,这肯定代表着它内在的一个脏腑出现了问题,然后往往不会出现只有一个脏腑出问题的情况,它往往代表着一堆脏腑出了明显的问题,所以就会出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一条经络串联,一堆脏腑的情况。这是一种病理上的联系,可以认为是太溪脉出现问题之后会影响到的一堆脏腑。“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后面的病症也可以证明这种关系。总结一下就是灵枢经脉篇写的东西,它往可能不是一种生理结构,它写的是一种病理传变的结构,真正的生理结构在历史流传的过程中被隐去了,有赖于我国发达的考古文献事业,我们搞到了这个生理结构的真正版本出土《脉书》。对照一下《脉书》就可以发现他描述的是非常详细的,血管走行。而一切的病理传变都可以是在脉诊上复原出来的,这就是古人搞出气口九道脉的一大原因。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