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92条 表实里虚先救里
2024
05-30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92条 表实里虚先救里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92条 表实里虚先救里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5-04 10:11 广东

[9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发热、头痛,表病也。脉反沉者,里脉也。经曰: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见表病而得里脉则当瘥,若不瘥,为内虚寒甚也,与四逆汤救其里。

卢之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发热头痛,脉当浮,病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反沉,沉则差,若不差,身体疼痛者,表固高悬,中脏已失。设陨从高下,立见殂毙矣。急当救里,宜四逆汤。

柯琴《伤寒论注》:此太阳麻黄汤证,病为在表,脉当浮而反沉,此为逆也,若汗之不差,即身体疼痛不罢,当凭其脉之沉而为在里矣,阳证见阴脉,是阳消阴长之兆也,热虽发于表,为虚阳,寒反据于里,是真阴矣,必有里证伏而未见,藉其表阳之尚存,乘其阴之未发,迎而夺之,庶无吐利厥逆之患,里和而表自解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脉有余,而证不足,则从证,证有余,而脉不足,则从脉,有余可假,而不足为真,此仲景心法。

尤怡《伤寒贯珠集》:发热身疼痛,邪在表也。而脉反沉,则脉与病左矣。不瘥者,谓以汗药发之而不瘥也。以其里气虚寒,无以为发汗散邪之地,故与四逆汤,舍其表而救其里,如下利身疼痛之例也。

张璐《伤寒缵论》:病发热头痛者,太阳伤寒,脉反沉者,其人本虚,或病后阳气弱也。虽脉沉体虚,以其有头痛表证,而用解肌药,病不差,反加身疼者,此阳虚阴盛可知,宜与四逆汤回阳散寒,不解表而表解矣。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身体疼痛,并不及恶寒微厥,则四逆何敢漫投。而仲景明言当救其里,因脉本沉,中则阳素虚,复投汗药,则阳气外亡,阴寒内存。至此则发热变为身疼,若不回阳,则身痛必如被杖。阴燥因致厥逆,势所必至,然曰“当救者”,可想而知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太阳病发热,头痛,病在表,则脉宜浮而反沉,此正气内虚也。若既汗之不差,其身体疼痛,仍然不罢,须知其表热为外发之假阳,脉沉为内伏之里阴。当凭脉以救其里,宜四逆汤。《内经》云:太阳本寒而标热。此证见标证之发热,不见本证之恶寒,以本寒之气沉于内,外无恶寒而内有真寒也。

此一节,言病在表而得里脉,又当救其里,不必如上文之身疼痛,而止救其表也。太阳之气外行于三阳而从表,内行于三阴而从里。今表证而得里脉,恐沉必兼微,即《易》所谓履霜坚冰至之义也

黄元御《伤寒悬解》:发热头痛,是太阳表证,脉应见浮,乃脉反沉,是已入太阴之脏。若沉,不差,虽身体疼痛,表证未解,然当先温其里,宜四逆汤,甘草培其土,干姜温其中,附子温其下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病发热、头痛,邪在太阳之高表,其脉当浮反沉者,阳气内入也。《平脉篇》曰:"病人若发热,身体疼,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今不差,身体疼痛而脉沉,则知正气之虚陷矣,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曾氏曰;"上节论地气下陷,则天气亦不能从地而升;此言天气下陷,则地气亦不能上腾于天,故并宜四逆汤,四逆汤助中下二焦之生气者也。"又曰:"合上两节论太阳之气从天而降,下节论从地而升,末二节论从中而出”。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此凭脉不凭证之大旨。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病发热头痛,太阳表证也,脉反沉,阴经里脉也。阳病见阴脉,由其人里气素虚素寒,邪虽外侵,正难内御,切不可妄从表治,须静以候其自差。若不差,而更加身体疼痛,知寒从内转,此时不温其里,六七日传之少阴经时,必成厥逆亡阳之变,温之无及矣,故舍证从脉,用四逆汤救里,不当因发热头痛,迟疑瞻顾也。此虽病在太阳,无可温之理,而温其所当温,不为误温也。

吴谦《医宗金鉴》:身体疼痛之下,当有“下利清谷”四字,方合“当温其里”之文。观太阴篇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此虽未下,但脉反沉,可知里寒,必是脱简。

病发热头疼,太阳表证也。脉当浮,今反沉,是太阳表证而得少阴里脉也。凡太阳、少阴表里皆寒无汗之病,均宜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发之。若不差,不下利者,更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和之;若下利清谷,即有身体疼痛之表未解,不可更汗,当温其里,宜四逆汤。防其阳从阴化,变厥惕亡阳之逆,断不可谓病在太阳,无可温之理也。

喻嘉言《尚论篇》:此一段文义,可得仲景治冬不藏精之奥旨。病发热头疼,症见于表矣。而脉反沉,则病又在里矣,两有可疑也。既发热头疼,势必先治其表,若不瘥,则治表无益矣。凡治表者,皆治其阳也。阴病治阳,岂惟无益,将见阴中之真阳因之外越,而身体反加疼痛,一团阴寒用事矣,此所以当用四逆汤,而急回其在经之阳也。

若不瘥三字甚活,盖发热头疼,表之,原不为误。但一切三阳经表药,俱不对症,惟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二方,始为少阴经对症之表药。而又不敢必人之能用,所以不说误表,而但说若不瘥,正见表药中原有瘥法也。

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治法》:此乃太阳证而见少阴脉也。邪在太阳,则发热头痛,乘虚传入肾间,故脉反沉。此乃阳证而见阴脉,表里双传之虚证也。然虽身疼太阳表证不差,则当舍证从脉,急救肾中真阳为急,故宜四逆回阳,则表里自解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此论病在表而得里脉,又当救其里,不必如上文之身疼痛而止救其表也。发热头疼,病太阳之表,脉当浮,今反沉者,此正气内虚而不能外出也。然亦有病人苦发热身体疼,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若不差而身体疼痛,此正虚内陷也,故当宜四逆救里,以启其下陷之生阳。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书"病"字,太阳何往乎?不书伤寒,无伤寒之恶寒呕逆。不书中风,无中风之汗出恶风。但发热头痛二证具,非病势衰而何?阳浮者热自发,亦阳莫阳于头,证阳脉亦阳可想。乃不独脉不浮而反沉,阳病见阴脉者死,不死则法当差。《脉法》谓缓迟相搏名曰沉,盖谓营卫和,仿佛营沉卫亦沉,沉伏太阳于分肉之间,搏而勿浮。故脉与浮反,反觉太阳业已归经,正乐观其沉。若不瘥则显属反常之沉脉,应有反常之浮证。其发热头痛殆从沉中出,由太阳署之里,逆走于头,绕出太阳署之表,逼压太阳,反阳沉而发热,实则正沉邪亦沉,里沉表亦沉,始则沉太阳之里也。寒为之,继则邪沉太阳之表也,热为之,宜其阳在表之里也。沉正气于阴,热在里之表也,浮邪气于阳,有发热而无恶寒者此也。岂知浮热却趋势在沉,热着其身而及于贴骨之体。曰身体疼痛,尚有放松太阳之从里反出表者病在邪,从表反入里者病在正,何异反桂枝证入太阳署之里乎?曰当救其里,不得不反四逆汤出太阳署之表,才以其表其里还诸太阳。曰宜四逆汤,无殊发热头痛主桂枝也。上条四逆不能兼桂枝,本条四逆可以代桂枝,总结上文所有代桂枝者也。

黎庇留《伤寒论崇正篇》:此节太阳病未经陷里,但见脉沉,即宜四逆汤,是舍证从脉之最握要者。然必外形有一种不足情状始可用此,修园谓外无恶寒,以本寒之气沉于内,此实不确。太阳无不恶寒,此之不言恶寒者,省文耳。认此证者,眼当别有在也。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若不瘥”上,当有阙文。身体疼痛,亦未见是急当救里之候。以意推之,当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不瘥,身体疼痛,下利呕逆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盖发热头痛,是太阳证,其脉当浮,今得少阴之沉脉故曰“反”。证则太阳,脉则少阴,此即《内经》所谓“两感之病”,其实乃正气祛病而力不足之现象,宜发汗温经并行则麻附细辛为对证之方。且以文势论,亦必有“可与”一句,然后“若不瘥”句有所承接。下文云: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可以为例也。身体疼痛,虽太阳、少阴俱有之证,究不得为里,必下利呕逆而脉沉,乃为里寒,合于救里之义也。

以上三条,论表里俱病之治法。

刘世祯《伤寒杂病论义疏》:上条示误下转坏,致成救里之变。本条明不经误治,亦急当救里之例,此所谓病由体变者也。病发热头痛,证象太阳之表,脉宜浮盛在外,今脉反沉而在里者,此非邪入阴经,乃病在太阳,而其人肾阳素弱,强寒外迫,卫气内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者,不差,谓医曾发汗,或已自得汗,而病不解,身体疼痛仍在,外证全属在表,但平反沉之脉,知证表而脉里,为真气内抑,不能外与邪抗,非先救其里,温肾阳以壮卫根,则邪且内陷少阴,虽发汗亦终不得汗(盖汗出虽源于谷精,非藉肾阳蒸发、无以化气四布,犹地气之不能上腾以为云,则天气亦无由下降而致雨也),故不治其表,而径以四逆救里,肾气内温,卫阳外布表里气通,必然汗出而解。此与少阴表邪,相似而实不同。少阴表邪,为阳邪中于阴经,经在里而邪在表,故仍当以麻黄细辛外发其汗,惟佐附子以温固阳根。本条则病在阳经,真气内陷,故头痛身痛发热,全同太阳,惟脉反沉为异,治当但救其里,温里则卫阳内充,亦犹通府而表气外和,虽法有温凉补泻之殊,乃同一见病知源之治。若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之证外证已解,而余邪留于经络,又不得拟脉沉急当救里之例,以本无里急之证故也(本条因有头痛之证,在表则为外寒,在里则为肾虚,复有发热之证,在表则为客邪,在里则为阳越,故见脉沉,便当救里,此所以平脉辨证,二者当合论也)。平脉辨证之道,积义则殊途同归,执斯触处皆误,所谓一贯之旨,盖亦微矣。

曹颖甫《伤寒发微》:病发热头痛,其病在表,则其脉当浮,而脉反见沉,则表证当减,为血分之热度渐低,而表热当除,头痛当愈也,此理之可通也。惟后文所云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则大误矣。夫身体疼痛为麻黄汤证,即上节所谓急当救表者,岂有病在表而反救其里之理?愚按:“身体疼痛”四字,实为“腹中疼痛”之误。寒邪入腹,故脉沉。如此乃与“宜四逆汤”四字密合无间。自来注家遇此等大疑窦,犹复望文生训,坐令仲师医学失传,可叹也。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病发热,头痛,为太阳证,其脉应浮,而脉反沉,足见里寒之候,依法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下文言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则汤与证不合,故各家佥言有脱简。《金鉴》谓身疼痛之下当有下利清谷,方合当温其里之文。柯韵伯谓是太阳之表证而得少阴之里脉,当以麻黄附子汤发之;不差,下利清谷,身体疼痛,不可更汗,当温其里,宜四逆汤。因此汤本氏改为“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则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不差,而身体疼痛,下利清谷,则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如此改正,亦合病理。陈逊斋则改为“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若汗之不差,脉反沉,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更较清简,因从之。原文“若不差”,为汗之不差,抑下之不差,原文含糊。“身体疼痛”亦不合当救其里之条件。文次凌乱而有缺文,一望而知,然不越上述二条改正之范围。以逊斋所改者较为合理。盖不论麻黄汤发汗,或麻黄附辛温经发汗,皆不致成下利清谷也。

本条之舌证:当质淡苔白。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不提病名,先说病状,则曰病。以其发热头痛,脉不浮而反沉,则非太阳病;不恶寒呕逆,则非伤寒;不汗出恶风,则非中风。若服麻桂等方不瘥,而身体疼痛者,果为何病乎?此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少阴之阳气浮在表,故发热头痛,少阴之阴寒潜在里,故脉沉体痛,非有外邪也。证诸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可以比例而明。唯当救其里,则浮阳亦自回复矣,宜四逆汤。何以不称少阴病乎?以其非脉微细但欲寐,而有头痛故也。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下之后,胃气不固,因而下利清谷不止,阳虚于里也。身仍疼痛,寒邪仍在表也。此时表里两病,当以救里为急,故先救其微弱之阳。救阳后,清便自调,知里证之不急,身仍疼痛,知表邪之未解,故又急当救表。救里用四逆,所以回阳也;救表用桂枝,所以散寒也。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四逆汤之用,必证见手足逆冷,脉见沉迟细微。《评释》者认为循环障碍,未为无见。惟守西医绳墨,主血而不主气,于上言证脉,断难通彻。身体疼痛,阴阳皆有。历节一证,岂尽属阳?自然不合上节身疼痛急当救表之例。此节头痛而不项背强,明明非太阳经病。发热而不恶寒,明明非营卫气伤。元阳亏损,阴寒恣肆,肝风随督脉挟寒水之气,上冲脑髓,故头痛。阴寒内盛,逼阳外越,故发热。此非太阳病,所以脉不浮而反沉。沉主阴气盛,又主阳气衰,俗医所谓内有真寒外有假热者似此。若发热头痛,照太阳病治之而不瘥,营卫太盛,外寒内人,直伤太阳通体之气而疼痛。此又成太阳伤寒之身疼痛,虽无下利清谷之证,敢治其表,致犯发汗后重发汗之禁。《今释》者主麻黄附子细辛汤,尚未细审。《评释》者认为循环障碍,亦太简单。故曰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徐洄溪、陈修园及以前诸注家,对于此节,均属似是而非,皆未能丝丝人扣,痛切说明其所以然。甚矣!中国医学之难也。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下利清谷不止,阳明之里虚症也。身疼痛者,太阳之表症也。

此言表病、里病有先后之治法也。上法汗下之先后,言太阳与阳明躯壳三阳表里实症之治法也。此法言太阳与阳明表里虚症之治法也。不可先汗而当救里,里和而后解表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按此条承上条,而续言救里。上条言证不言脉,此条从脉不从证,双承单承,是皆以治里救里为本。读书须识大体,详略重轻,各有旨趣,处处整齐,不过汇书,于精义活泼,入神致用乎何有?或谓本条只言脉沉,未言脉绝,祇言身疼痛,未言身厥肢厥,四逆证不完全,四逆汤未容慢投,此死于句下,较教条主义为尤甚。又或改窜原文,谓当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不差,身体疼痛,下利呕逆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如此,与上下文隔阂,更不可通。经生武断,犹祇改字,此则改句添句,加倍恶劣。细玩本条原文,系较论内外,归结救里,冠首下一病字,殊有意义。发热头痛为太阳,脉沉为少阴,既脉沉,不得称太阳,即发热头痛,不得称少阴,故单下一个病字。身体疼痛,阳证阴证均有,表证气郁不通,固有此证,里证气滞不运,亦有此证。但此条身体疼痛四字,不叙列发热头痛下,而叙列若不差下,其为里不运化,而非表不通适,义巳彰著,玉函疼上有更字,义尤明显。在里当救里,履霜坚冰,由来者渐,辨宜早辨,不必厥逆冷败,诸证悉备,势至难救,乃为抢救,本条识在机先,故不曰急救其里,而曰当救其里。急之与当,颇有分寸。本条大旨,是言病的证象在外,而病的机窍在内,上条是下之而急当救里,此条是未下而亦当救里,均是由正面推到反面。若太阳正病,全篇前后,巳穷研再四,即反主以为宾,又借宾而定主,素问至真要大论,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与此可以相互印证。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由“若不差”知前已治过。头痛,发热,身疼痛,为桂枝汤证。服桂枝汤,病不解,脉反沉,说明阴寒内盛,阳气未恢复。此用四逆汤,必有四逆汤证,或下利,或手足逆冷。原文改为:“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与桂枝汤。若不差,脉反沉,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本条应与301条互看。“无热恶寒发于阴也”,即指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故301条曰“反发热”,《金匮要略》云“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有水则脉沉,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发越水饮。本条承此而来,服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而病不愈,身疼痛,说明表未解,但其表证已服过麻黄附子细辛汤,而脉沉不愈,就不可再发汗,而急当以四逆汤温里祛饮。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病见发热头痛者,表证也。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阳气虚也。凡正气不足之人患表证,气血不充于表,常见沉脉。若不扶其正解表邪,病必不差,徒伤其津致身体疼痛。惟此身疼非关表证,亦非如62条之单纯伤津液证,故当救其里,宜以四逆汤回其阳则津自生,表里和则身痛自止矣。

本条要点:①表证见沉脉,不可以常法汗之。②身疼有表证里证之不同,本条与上条是也。③身疼虽同属伤津,若汗后脉变沉者属于亡津,62条是也。初病即见脉沉者属于阳衰,本条是也。回阴回阳,健胃健肾,各有法度。④上条示表里证治有先后缓急之辨,本条示表里证有主客之别。表里兼病须治其里者,救其里则表自解。回阴之法,救其阳则津自生,凡此皆以不治为治之法也。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这条就是看到病人有表证的时候,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这看起来病人有表证,处方开错了或误用了,或是剂量开太重,结果解表以后,病人没有好,病人脉反沉,就表示表证没有了,身体里面虚掉了,即免疫系统不行了,发表了以后,肠胃功能马上虚弱下来,脉摸到越细越沉,就代表身体越虚弱,虚弱就是免疫系统太差了,救里的时用四逆汤,四逆汤最主要的症状就是手脚冰冷,有时里面寒到吐出来的气都是冷的。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论述表实里虚,表里同病当先救里的治法。发热头痛,是太阳表证。表证当见浮脉。今反见沉脉,沉以候里,沉主水为少阴之脉。脉证合参,本证属太阳与少阴两感为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散寒,即内温少阴之阳,外散太阳之寒。但是服汤后“若不差”,即表里证不解,身体疼痛仍在,甚至还见有少阴阳虚的下利清谷等证,病非但不愈,反趋严重,说明少阴阳气十分的虚衰,此时则以里证为急,故当以四逆汤温阳固本为宜,而不能再用辛温解表之品。此处虽未言再治表,实则解表寓于回阳救逆之中,正如张璐玉所说:“与四逆汤回阳散寒,不解表而表解矣。”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发热头痛、身疼痛等,为太阳表证,若是浮脉,自当从太阳论治,采用发汗法。今脉象不浮而反沉,沉脉主里主虚,乃少阴阳虚的反映,虽然是表证,也不可发汗。因为发汗能损伤阳气,误用汗法,就会造成亡阳的不良后果。所以治宜温阳祛寒的四逆汤,先救其里。上条举里虚之证,本条举里虚之脉,总是示人识证方法,见机于早,治须当机立断,不必等待虚候毕具,互勘更明。“少阴病篇”有“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与本条略同,但彼为少阴证已具而脉沉,此无少阴证候而但见脉沉,所以彼主急温,此曰当救,又是同中之异。

柯氏提出“有余可假,而不足为真”,用作脉证取舍的根据,尤有参考价值。程氏对阳证见阴脉机制的分析,突出里气素虚素寒,也极有理致,主张切不可从表治,诚是,但说“须静以候其自差”,则欠正确,岂有不治自愈之理。可能是由“若不差”推溯而来,未免蛇足。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90、91、92条合论】临床常有表里同病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应先治表,还是先治里,或是表里同治?张仲景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①表证兼里实:一般原则是先发汗解表,待表邪解除之后,再议攻下里实。如果不遵循这一原则,而先行攻下,因为在运用攻里药物的时候,往往将正气引向体内,在里的实邪虽然可能被驱除出体外,但表邪随着正气趋向体内,必然随之内陷,传于何经,陷于何脏,难以预料,于是就容易使病情失控,使病情更加复杂。此即“本发汗”,即表里同病本应先发汗的病证。正如第106条所论“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就是先表后里的典范。但如表里同病而里证急重,宜先用下法急去实邪。待里实解除之后,若表证仍在,再议发汗。此时若不迅速攻下里实,便可能出现阴液枯竭、邪盛正衰、气机阻绝的结果。所谓“本先下之”的病证即属于这种情况,如第124条所论“瘀热在里”而“表证仍在”的病证,由于其人发狂,病情急重,故不解表而径投抵当汤攻里。后世温病学家在临床实践中对这一原则有很多发挥。对于里证急重的表里同病,如果拘泥于先表后里的常法,先行发汗解表,那就可能会贻误病情,更伤津液,导致正虚邪盛,所以就有温病下不厌早的说法。而《伤寒论》常常强调先表后里,故又有“伤寒下不厌迟”的认识。

②表证兼里虚:太阳表证兼少阴阳虚寒盛之里证,其临床表现有身体疼痛等表证,又有下利清谷,完谷不化之里证。应当迅速投四逆汤急救回阳,否则便有阳亡阴脱的危险。又因为解表药物是通过正气来发挥作用的,如果正气先虚,即使服用解表药,正气也无力运药而达不到发汗解表的效果。如果服四逆汤后,脾肾之阳回复,下利停止,而身体疼痛等表证未罢者,应立即用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治其表证,否则里虚初复,表邪仍会有内传的可能。后世的医学家用“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来概括表证兼里实和表证兼里虚的两种不同证候的处理方法,可以说是简明扼要。当然也有急者先治,缓者后治的原则,应当和上述原则结合起来应用。后世医学家在治疗表里同病的时候,有不少发展。如对表证兼里实者,有的采用了解表攻里双解法;对表证兼里虚者,有的采用了助阳解表、滋阴解表益气解表、养血解表等表里同治的方法,并创制了许多名方。这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③表里同病:表里证病机关系密切或里证非大虚大实证:多可表里同治如表证兼里热的大青龙汤证,表证兼里有水饮的小青龙汤证,表里证的病机关系密切,而里证皆非需要大补的虚证,或者大泻的实证,皆表里同治。又如第34条的葛根芩连汤证、第163条的桂枝人参汤证、第301、302条的太少两感证,表里同病,里证非大实大虚,也皆表里同治。

但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虽然证属太少两感,少阴里证也仅仅是脉沉,并没有下利清谷、手足厥冷等严重的里虚寒证的临床表现,为什么也要先“救其里,宜四逆汤”呢?这是因为“若不差”三字,提示在此前用过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而仍然不瘥,也就是说,此证表里同病,里证虽然不是大虚证,但是用过温经发汗表里同治的方法以后,病情并没有缓解,这就说明里虚的程度相对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先补其里,而不再表里同治了。可见对于表证兼里虚的病证,尤其应当注重里虚的治疗。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进一步阐述急则治其标的变法治疗原则。脉反沉是辨证的眼目所在。病发热头痛,提示病在太阳。既然是病在太阳,脉象应该是浮的,但是现在脉象却是沉的,也就是说没有浮起来,脉症相反,病情有些复杂。假如舍脉从症辨治的话,应该解表发汗。发汗以后“若不差”,加上身体疼痛,再结合脉反沉,那就是少阴寒化证了,所以说“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脉反沉”的“反”字,是有辨证意义的。意思是说,这种时候的脉象按照常法是不应该沉的,现在违反了常规,与同时出现的症状也是相反的,因此叫做“反沉”。也正是因为违反了常规,又有先表后里的治疗常法,所以没有舍症从脉,而是舍脉从症。而恰恰辨证错误了,治疗也错误了。说明了知常达变,知常是重要的,达变同样也很重要

吕英《伤寒一元解》:第92条重在理解太阳界面的内涵,一指人身毛皮肤肌这一表,一指终之气太阳寒水之气,对应的是阳根之所或坎卦元气。其根源为对应火之先天纯阳乾卦与对应土之先天纯阴坤卦,二者借冲和之气由“火生土,土伏火”化合而成元气,对治方药为四逆汤。这一元气所在之处又名少阴,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在伤寒体系中,患病后第92条之表里指的是太阳与少阴,尽管有表证之发热、头痛、身体疼痛,但脉沉,病机属少阴元气不足,故用四逆汤。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