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诀》是气功中,传播比较广的一种法门。
有的大师,讲解传播的时候,为了嫁接各种理论,而添油加醋,赋予了他一些本来没有的意义。
更严重的是,还丢失了关键的诀窍、重点。
图为电影《奇异博士》
腹式呼吸
下面两种说法,
都只是一种感觉描述。人只能把气吸入肺。
通过膈肌等肌肉的作用,让腹部扩张或收缩。
而简单描述为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又分为两种
吐纳呼吸,其实还是属于一种导引术。是保养身体的。
作用是引导气的流通。
✅主要就是靠气压、压力。
✅要用力。乃至出点汗。
以下都不是必须的。不是关键。可有可无。
❌嘴型
❌发音
❌精神观想
❌放松不用力
有的做到也会有帮助。
精神集中,总比胡思乱想好,也会有其他作用。
触类旁通
如果知道了原理,不同的法门,都是类似的。
明白这些,就不会去纠结,六字诀的嘴型、发音这些问题了。
操作对了,很容易有反应。
比如内经也有说,人体的腹部,会有泡沫。
有时练习过程,就会有肠道蠕动,水泡气泡流动的感觉。
腹部的呼吸,在形体上能做到什么程度,参考瑜伽瑙力、真空腹。
1六字诀版本
《六字诀》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南北朝的《养性延命录》梁-陶弘景。
重要的其实是以下两种,都提到导引术是要用力的:
隋《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西山群仙会真记》
《云笈七笺》
2《诸病源候论》
呼吸导引的方法,有几个关键词
在《诸病源候论》中都有定义和解释。
不息,不使息出,极闷已,三嘘而长细引。
一通者,一为之,令此身囊之中满其气。
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
【不息】,就是吸气后闭气。不让气体呼出。
等到感觉到极其闷的时候,通过嘘气,细微、长时间的慢慢呼出。
【一通】,是极力吸气,让身体这个皮囊,充满气一次。
【引之】,是通过身体膈肌、肌肉的作用,让气体从气压高的地方,引导流动、渗透到气压低的地方。
身体代谢的废气,潜伏的邪气(氮气等)就随着引导而呼出。所以叫导引。
中医驱邪师5,隋朝卫生部,把人当气球练气功
例子1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行气者,鼻内息,五入方一吐,为一通。满十二通愈。
吸气后闭气。并且引导气运行。从头到脚,能治好皮肤肿胀的毒疮。
鼻子吸气,五次吸气,才一次吐气,算作一次完整动作。
满12次动作即可。
例子2
又云∶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复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疾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症瘕散破,即愈矣。
大意:早晨的时候,去掉枕头。
正躺着,伸开手臂和小腿。
闭上眼睛、闭上嘴巴。让腹部、两脚扩张到极致。
然后再吸气,腹部收缩,抬起两脚……反复做。
可以冲洗五脏,滋润六腑,治疗各种疾病。
腹部有一些积聚的疾病的,不断扩张、收缩腹部,一直到腹部发热为止。
这样能让淤血、结块分散、破裂,就会治好病。
例子3
又云∶《无生经》曰∶治百病邪蛊,当正偃卧,闭目闭气,内视丹田,以鼻徐徐纳气,令腹极满,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声,令入多出少,以微为之。
大意:闭上眼睛,闭气。
注意力放在腹部丹田。
用鼻子慢慢吸气,达到腹部极其胀满,再慢慢用嘴吐气。
控制在没有声音的程度。
让吸入的多,呼出的少,并且是缓慢细微的进行。
关键的要领,基本就这些了。
六字诀
《诸病源候论》其中涉及《六字诀》的内容,分散在《五脏六腑病诸候》一章里。
《养生方·导引法)云∶心脏病者,体有冷热。若冷,呼气出;若热,吹气出。
……
《养生方·导引法》云∶脾脏病者,体面上游风习习,痛,身体痒,烦闷疼痛,用嘻气
大意:
1. 心脏病,上热下寒之类的。如果感觉冷,就用呼气。如果感觉热,就用吹气。
2. 脾脏病的,对应经络是足阳明、太阴经病。
身体正面、脸面上,似乎感觉有风游荡。疼、身体痒等症状,就用嘻气。
有了前面的基础,这里对吐纳的流程,就说的简略了。
虽然没有提到要闭气之类的,实际都是一样的流程。
3《千金要方》
唐代孙思邈,同样也明确说明吸气,闭气,导气的步骤。
明白这些,就不会去纠结,六字诀的嘴型、发音这些问题了。
这里摘取几段重要的。
人身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诸 竟起。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调气方疗万病大患,百日生眉须,自余者不足言也。
大意:人的身体其实像一个气囊,内里是虚无的。
只要有气流动,气的呼吸能遵循规律道理,就能百病不生。
如果节奏不对,百病都会生起。
所以善于养生的人,要知道调气的方法。
调气的方法,能治疗万病、大病。
坚持百日还能生长眉毛胡须。
各种小的益处感应,就不用说了。
凡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得调。
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
调气的方法。
夜半到正午,是阳气逐渐生起的。最适合调。
正午到夜半,是阳气衰弱的,相对不适合调。
这是中医一贯的结合时间的调理理念。
只是优先选择,不是必须。
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如前法,闭口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兼以手下筹,……
若患寒热及卒患痈疽,不问日中,疾患未发前一食间即调,如其不得好瘥,明日根据式更调之。若患心冷病,气即呼出。若热病,气即吹出。若肺病即嘘出,若肝病即呵出……
从鼻子吸气,腹式呼吸,感觉气进入了腹部。满了就停止。
如果还有力气,就再吸入,做到极致。
然后闭气,直到感到很闷,再从嘴慢慢吐出。直到吐不出。
然后又从鼻子慢慢吸入。重复动作。
如果是有寒热疾病,或者突然得了肿痛毒疮的病。就不用管什么时间了。
【一食间】可能是指饭前做。
然后根据五脏哪一脏病,就用《六字诀》中对应的出气方法,
按前面吸气、闭气的流程做。
4道家记载
道家的门派很多。历代道士对呼吸导引的发挥,也有所不同。
比如使用五行生克,肝的病,不一定是用肝的吐气法,而用心的吐气法。
有的又涉及高级的胎息,或其他练气法门。
有的把导引调气和精神修养混在一起说,让人看不清一些动作简单的本义了。
《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是唐宋时期的书,也许因为相关知识已经广为人知。提到六字诀时,就没有详细解释步骤。
在宋代的道家汇集本《云笈七笺》中,
收录的各个门派的服气方法。
很多说明了操作细节,要闭气,极闷等等
张果先生服气法
每日常偃外,摄心绝想,闭气握固,鼻引口吐,无令耳闻,唯是细微,满即闭之,使足心汗出,一至二,数至百已上,闷极微引少气,还闭,热呵玲吹,能至一二千即不用粮食,不须药物。时饮一两盏好酒或新水通肠耳。数至五千则随处出入有功,当自知也。则可入水卧矣!
这都是让气压增强,促进流通来实现的。
道家的目标就不仅是保养身体,还要成仙。
通过闭气,后天有为的锻炼,先达到能闭气不呼吸很长时间。
在水里躺着也没事。
如果往胎息方向修行,才要在心神上结合观想,无思无虑,才能达到胎息境界。
如果心不静,还有思绪情绪牵动,气血波动,就要注意,不能刻意闭气拉长时间来实现。
量力而行。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497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