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对于六经各有概括的提纲,胡希恕对六条提纲证的理解是:
①太阳病,即表阳证;
②阳明病,即里阳证,
胃家实,谓病邪充实于胃肠的里面,按之硬满而有抵抗或压痛的意思,为阳明病的腹证。还有阳明病的外证,即“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③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
④太阴病,即里阴证,太阴病的腹满为虚满,与阳明胃家实的实满大异;
⑤少阴病,即表阴证(对照太阳病),若前之太阳病,见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断为少阴病;
⑥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
半表半里不可下,尤其阴证更当严禁,若误下之,则必导致下利不止。
六经八纲辨证的顺序,胡老认为:
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六经乃具实形。八纲虽为辨证的基础,但辨证宜从六经始,以其有定形,《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
六经既辨,则表里分而阴阳判,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的分析,以明确阴阳为证的实质。此乃六经八纲的辨证顺序也。
同时还认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六经源于八纲。确认辨证论治具体实践的方法,即
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
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临床疗效关键在于“辨方证”。经方辨证体系是六经八纲辨证与辨方证的统一。
辨证先从六经入手,自然表里分而阴阳判,八纲即在其中,以其有定形的八纲辨证,即六经辨证。
胡希恕反对“传经”说,认为只有表里相传和阴阳转变。阳证之辨从表始,阴证之辨从里始,别无深意。
三阳由表入里——邪入,
三阴由里出表——达邪。
胡老于八纲中突出“表里”,并强调“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之地,病邪充斥于此体部,往往诱使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病,证情复杂多变,不如表里为证单纯,容易提出概括的特征。
胡希恕胡老认为,《伤寒论》里的阳就是津液。甘草干姜汤治的是津液少的人,津液等于阳,津液少就是阳少。
《伤寒论》里的表、里、半表半里 指什么?
胡希恕胡老认为六经来自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虽然说的是八纲,但胡老的六经主要来自表里和阴阳。胡老把人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部分。
表指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
里指人体的里面,是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
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是心、肝、脾、肺、肾各种脏器及其所在之地。
这样划分就把人体所有的部分都归入表、里、半表半里之中了。
在表位置发生的症状就是表证,
在里位置发生的症状就是里证。
同样,还有半表半里证。
寒和虚都是不及,都属于阴证之类,热与实都为太过,也都属于阳证之类。
胡希恕六经模型:表、里、半表半里三个部分,各自分别组合 阴、阳,就有六个。胡老认为:
太阳病是表阳证,阳明病是里阳证,
少阳病是半表半里阳证,少阴病是表阴证,
太阴病是里阴证,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
本文为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仅供养生参考,有病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374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