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陈达夫教授六经辨证治疗内障眼病
2024
05-13

陈达夫教授六经辨证治疗内障眼病

        著名眼科学家陈达夫教授根据《内经》有关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眼的解剖病理生理,提出“内眼组织与脏腑经络相属”学说。谨分述如下:

1、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及睫状小带属足厥阴肝经

         以《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为依据,因神经状类筋经,十二经皆有筋经,故神经属足厥阴肝经,视神经也不便外,至于视网膜,是视神经的感应系统,也应属足厥阴肝经。虹膜为风轮之里层,风轮在脏属足厥阴肝;睫状小带与虹膜相连,亦属风轮范畴,故应属足厥阴肝经。应用这一理论在治疗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的病变及屈光不正等,应从足厥阴肝经入手。如急性视神经病变,急性视神经视网膜炎,初期多从肝经实热着手,用龙胆泻肝汤治之,若属肝气郁结所致者,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之;若属素体虚弱,肝肾不足者,可用驻景丸加减治之。视神经萎缩,多认为是肝肾不足,精血亏损,可用驻景丸加减方治之。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多属肝胆火炽,气分热重,以龙胆泻肝汤治之;若属热入营血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之,慢性虹膜睫状体炎,多属肝经余热未尽,可用石决明散加减治之。屈光不正,认为与足厥阴肝经之疏泄调节失调,气机不利所致,可补肾调肝为主,常用驻景丸加减方治之,佐以舒筋通络如伸筋草等。

2、黄斑区属足太阴脾经

         以《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甘,甘生脾,其在天为湿,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为依据。眼底黄斑区位于视网膜的中心,属足太阴脾经。黄斑区病变时,应以足太阴脾经着手,同时兼顾足厥阴肝经。如脾经湿热所致的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黄斑区充血水肿,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湿重于热,三仁汤加减;肝肾阴虚者,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之;属肝肾不足者,可用驻景丸加减方,脾胃虚弱者,用六君子汤加减;脾胃阳虚者,用真武汤加减;脾经有湿,复感风寒,用麻杏薏苡甘草汤加减治之。

3、脉络膜属手少阴心经

         以《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主合脉也” “诸血者,皆属于心” “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为依据,脉络膜的组成由大、中、小血管组成,故各膜属于手少阴心经。在临床上凡脉络膜的病变和眼底血管方面的病变,可以手少阴心经着手,脉络膜与视网膜紧相连,脉络膜视网膜炎与心,肝、肾三经有关,可用驻景丸加减方治疗。

4、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

        从《素问·宣明五气篇》“肺藏魂”为依据,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玻璃体病变多从手太阴肺经着手,如玻璃体液化,混浊,从肺、肝、肾三经治疗,用生脉散加黄芪大补肺气,用杞菊地黄丸滋养肝肾。继发性视网膜脱离或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多认为肺肾元气不固,用生脉散,重用人参,加黄芪大补元气,若网膜下积液,可用温阳化水之法治之,亦合用驻景丸加减方。

5、房水属足少阳胆经

         以《灵枢·天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萎,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及《养生书》“肝开窍于目,胆司其明”为依据,房水属足少阳胆经,房水的病变应从足少阴胆经着手治疗,如肝胆实热所致的房水混浊,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若属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医以为属火闭窍道,神水瘀滞有关,用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或用陈氏熄风汤加减治之,若吐泻兼作,可用六和汤,慢性闭角性青光眼,中医认为属虚风内动所致,用沈氏熄风汤加减,若属肝郁化火者用丹栀逍遥散治之;若属阴虚火旺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之。

6、眼中一切色素属足少阴肾经

        以《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为依据,眼中色素属足少阴肾经,凡色素方面的病变,应从足少阴肾经着手治之。如脉络膜的色素,从心肾上去辨证;虹膜、睫状体的色素,从肝肾论治;黄斑区色素,从脾、肝、肾上着手治疗。另外色素是有形之物,可看作瘀滞,治疗时应考虑加用活血消滞之品,视网膜色素变性,多属先天禀赋不足,宜补肾养肝,兼活血消滞,用驻景丸加减方为主治之。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