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某,男,41岁,初诊日期:2014年11月28日。
主诉:头晕,头皮发紧1周。
现病史:1周前患者出现头晕,头皮发紧,伴头部有胀麻感,偶有恶心、呕吐。后因患者头晕逐渐加重,遂前来就诊。
刻下症:头晕,头皮发紧,头部有胀麻感,头局部无怕风、无怕冷,无视物旋转,偶有恶心、呕吐,双手手指近半个指尖有不适感,晨起自觉腰部沉重,活动后减轻,下肢无乏力感,平素工作压力大,无口干、无口苦,纳眠可,大便不成形,1日1-2次,夜尿1次。
查体:体形中等,舌淡胖大,满口舌,有齿痕,苔根部黄浊,脉弦,血压(BP):140/96mmHg。
方证辨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笔者认为泽泻汤的方证是:舌体肥大异常,头晕或头重,头晕与体位无关,大便素溏,苔水滑或白腻,脉弦沉。此患者头晕,头皮发紧,偶有恶心呕吐,大便不成形,舌淡胖大,满口舌,有齿痕,正合泽泻汤的方证,故用之以利水除饮,健脾燥湿。
诊断与治疗
诊断:头晕 泽泻汤证。
治疗:方用泽泻汤。
泽泻40g,炒白术16g。
水煎服,日1剂,分次早、中、晚三次温服。
二诊:患者诉服药3剂后头晕、头皮发紧、头部胀麻感均痊愈,指尖不适感消失,诸症皆除。患者对疗效非常满意,并专门找到笔者致谢。
按语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两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泽泻汤是治疗支饮眩冒的著名方剂,尾台榕堂在《聚类方广义》中注释为:“支饮眩冒证,其剧者,昏昏摇摇,如居暗室,如坐舟中,如步雾里,如升空中,居屋床褥,如回转而走,虽瞑目敛神,亦复然,非此方不能治。”《医宗金鉴》中说:“心下,膈下也。水在膈上则喘满,水在膈间则痞悸,水在膈下则惟苦眩晕。以泽泻汤之平和小剂主之,治支饮之轻者可也。”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中记载一则医案:“咳吐沫,业经多年,时眩冒,冒则呕吐,大便燥,小溲少,咳则胸满此为支饮,宜泽泻汤。”
后世医家对泽泻汤的组方评述颇多。清·黄元御《长沙药解》中说:“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者。以饮在心下,阻隔阳气下降之路。阳不根阴,升浮旋转,故神气昏冒而眩晕。此缘土湿不能制水,故支饮上泛。泽泻泻其水,白术燥其土也。”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说:“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土气以胜水也。”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此言支饮在心下治病症治例也,眩者,晕眩;冒者,蒸冒,皆虚气上冲外鼓之候。心下支饮离膈不远,而水饮渐迫,以致气高气郁,故苦眩冒也。泽泻利水,而决之于沟渠;白术培土,而防之于堤岸,则水饮下注,而浮鼓之气自平矣,故主之。” 已故名医刘渡舟谓泽泻汤:“应以舌脉作为诊断依据。泽泻汤证的舌体,是特别肥大而异于寻常。它有质厚而宽,占满口腔而使人望之骇然。舌体肥大,是辨认心下支饮的一个有力根据。脉象则或弦或沉,或者沉弦共见。这是因为弦脉主饮,而沉脉主水,方与水饮病机相适应。”
综合以上论述,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泽泻汤的方证是:舌体肥大异常,头晕或头重,头晕与体位无关,大便素溏,苔水滑或白腻,脉弦沉。
方证总结
泽泻汤方证可总结为:舌体肥大异常,头晕或头重,头晕与体位无关,大便素溏,苔水滑或白腻,脉弦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229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