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打通这里,就可清除“淤堵”,全身结节都散了!
2024
05-01

打通这里,就可清除“淤堵”,全身结节都散了!

原创 学经络 学经络 2024-04-29 07:58 河北 听全文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中医智慧早已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句古训背后的主角——“淤堵”,以及如何通过日常调理和艾灸疗法,让全身结节消散,恢复健康活力。同时,我们将详细介绍艾灸穴位的实操方法和按摩技巧,助你轻松掌握健康密码。

一、揭开淤堵的神秘面纱

很多人认为淤堵就是体内无足轻重的“垃圾”,其实不然。淤堵并非简单的生活代谢产物,它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尤其是肾阳虚弱、免疫力下降时,易招致寒邪入侵,形成淤堵。

这些“隐形杀手”悄悄堵塞经络血管,轻则带来红肿、疼痛、出血等局部不适,重则干扰人体新陈代谢,成为结节、囊肿、肌瘤(如子宫肌瘤、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卵巢囊肿)等疾病的幕后推手。

二、四大淤堵类型面面观

1. 黏腻痰湿

想象一下,体内如同有一团湿漉漉的棉花,黏滞难移,这就是痰湿。它源于水液停滞不化,与湿气交织成团,具有黏滞、重浊的特点。痰湿过盛不仅使人容易患上冠心病、中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还会与瘀血“狼狈为奸”,催生囊肿、肿块等硬结。

2. 凝黑瘀血

“瘀”字在古代文献中被形象地描述为“积血”,它是所有淤堵现象的最终形态。无论痰湿、湿热还是浊气,最终都可能转化为瘀血。这团失去生机、颜色暗沉的血液,像一道无形的屏障,阻碍气血在经络中的正常运行,使脏腑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滋养,疾病由此滋生。

3. 浓浊浊气

你是否曾有过饭后腹胀、口中泛酸的经历?这便是浊气在作祟。浊气源自五谷杂粮在体内生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现代饮食结构复杂,往往加重了浊气的累积。它富含毒素,如若未能及时排出,便会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血液,引发各类疾病,更甚者形成气血瘀堵,催生结节。

4. 潮热湿热

体内多余的水分停滞不前,犹如湿热的沼泽,带着热度在各脏腑间游走。湿热在哪里“定居”,哪里就会“闹革命”,诱发对应部位的问题。湿热体质者更是糖尿病、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因此,及时“排湿降温”至关重要。

三、艾灸四穴,化解淤堵于无形

1. 阿是穴:随身医生

实操指南:阿是穴无需寻找固定位置,哪里疼痛、哪里有结节、哪里感觉不适,就是阿是穴。使用艾灸时,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疼痛或结节上方约2-3厘米处,保持适当距离,以皮肤感到温热而不灼烫为宜。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日1-2次,可根据症状轻重调整。

2. 期门:疏肝良伴

定位:期门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实操指南:使用艾灸布套或手持艾条灸均可。取坐位或仰卧位,找到期门穴位置,将艾灸工具置于穴位上方,保持适当距离,以皮肤感温热为度。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或每周3-5次。

3. 血海:活血明星

定位:血海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实操指南:取坐位或仰卧位,屈膝使大腿内侧肌肉放松,用手指在髌底内侧端向上量取2横指(拇指),触摸到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即是血海穴。将艾灸工具置于穴位上方,保持适当距离,以皮肤微红、感觉舒适为度。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或每周3-5次。

4. 三阴交:调和三经

定位: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实操指南:取坐位或仰卧位,先找到足内踝尖,从其上量取4横指(约3寸)处,再往胫骨内侧后缘靠拢,即为三阴交穴。将艾灸工具置于穴位上方,保持适当距离,以皮肤感温热为度。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或每周3-5次。

四、全方位调理攻略

针对湿气重的朋友,可以在艾灸上述穴位的基础上,增加脾俞、中脘、阴陵泉这三个“除湿利器”,助你扫除体内湿气。

对于宫寒、体寒者,不妨配上命门穴和子宫穴的灸疗,为寒凉的腹部注入温暖能量。

饮食调理同样关键。减少油腻食物和甜食的摄入,避免给脾胃增加负担,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助力脾胃运化湿气,保持体内环境干爽舒适。

总结起来,淤堵虽无形却危害深远,而化解之道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并针对性地调理痰湿、瘀血、浊气、湿热四大淤堵类型,结合艾灸疗法,辅以科学饮食,定能让全身结节渐渐消散,让气血重新畅行无阻,守护你的健康之美。

记得将这篇文章分享给你关心的人,一起踏上“通则不痛”的健康之旅吧!

人划线

#artContent h1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