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费占洋
行知堂
2024-04-26 18:38
北京
上热下寒这个说法很多读者都很熟悉,有些来看病的患者,问诊时直接就跟大夫介绍说我上热下寒,那么上热下寒到底是哪热哪寒呢?
从患者自我叙述来看,上热下寒一般是从身体局部来说的,上热一般指的是上半身觉得热,特别是头;下寒一般指的是腰腿发冷,特别是膝盖到脚。
这种症状是怎么形成的呢?
多半是肾的功能下降,阳气不能潜藏,因而固摄无力。
腰腿需要肾的阳气来温煦,肾阳虚则腰腿以下发冷,导致下寒。
阳气固摄无力就会虚阳外越,阳气在肾里面藏不住了,飘出来了。阳气是火,火往上烧,就会造成上半身乃至头部发热出汗,而五脏中肺脏和心脏的位置最高,所以就会导致心肺上焦有火,形成了上热。
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心肾不交、心阴虚火旺、肾阴阳俱损,除了上热下寒的症状以外,还会出现手心发热、两颧潮红、失眠盗汗、心慌烦躁、怕冷又怕热等症状,甚至有的患者会产生灵魂出窍的感觉,这就是虚阳外越、阴阳不相交接甚至要离绝的表现。
这时候怎么治疗呢?
中医的大法就是滋阴潜阳,根据患者的心肾阴阳虚损的程度来进行补益,加强肾脏封藏的功能,补肾固摄,交通阴阳。我个人临床常用的一个方子就是四逆汤合潜阳封髓丹加减。
四逆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阳虚证的主方,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主治全身怕冷、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细、但欲寐等。
潜阳封髓丹实际上是潜阳丹和封髓丹的组合,这是清朝医家郑钦安的著名方剂。潜阳丹由附子、龟板、砂仁、甘草组成,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以上三个方剂组合使用可以达到补充肾阳,固摄阳气,引火归原的作用。
方子中的砂仁和甘草使用的非常巧妙,从临床上来看很多上热下寒的患者中焦是不通的,因心肾不相交接,中焦脾胃堵塞,表现为胃胀、恶心、饮食难消等感觉,而中焦是人体上下运转的枢纽,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所以用砂仁和甘草就能够打开中焦脾胃之枢纽,上下得通,心肾得以相交。如果这两个药还不足以起到疏通脾胃的作用,还可酌情加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之类,力道更雄。
引火归元还可酌情加用肉桂、牛膝引药下行。如阴虚火旺更显著者,还可加用知母、地骨皮滋阴清热。若心肺阴虚口渴出汗心烦等明显者可酌情加用天冬、麦冬、浮小麦、栀子等滋阴清热止汗;下焦肾阴虚明显,出现五心烦热、夜寐盗汗、两颧潮红者可酌情加用女贞子、墨旱莲、地黄等滋补肾阴。
费占洋医师
明医介绍
主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中药药理学博士后。师从陈明教授、贺娟教授,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伤寒论》六经辨治规律、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中医药抗肿瘤。临床擅治内外妇儿各科杂病及疑难杂症。对于抑郁症、顽固失眠、糖尿病、高血压、眩晕症、美尼尔综合征、干燥症、皮肤痒疹、肢体疼痛、肿瘤控制、中风后遗症、发热类疾病有独到经验。
上热下寒,到底是哪里热,哪里寒呢?
是肾的功能下降,封藏乏力,因而虚火往上飘,烧灼心肺,无法温煦腰腿导致。
温肾阳,泻相火,安脾胃,可使上下相交,水火相济,身心安泰。
当前内容可能存在未经审核的第三方商业营销信息,请确认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取消微信公众平台广告规范指引
人划线
#artContent img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168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