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从《黄帝内经·热论》论生死
2024
03-31

从《黄帝内经·热论》论生死

   只要是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地活着,能够长寿,谁都不希望短命。自古以来,或许说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开始,人们都在探究如何长寿?极少有人会去研究死亡,但如果你从死亡开始研究,把死亡的情况弄清楚了,余下的就是长生,也就是说避免死亡的发生。

   张仲景的《伤寒论》提出了六经辨证,从太阳到阳明到少阳,然后从太阴到少阴到厥阴,这样一个疾病逐渐加深渐变的传递过程。我们先来看看张仲景是如何对这六经的病进行辩证的。太阳病的主要征兆是发热(中风)、恶寒、背项强、同时有汗,或无汗体痛。我们可以看这些病是不是都发生在头肩部?也就是说太阳的病在最上面。我们再看阳明,阳明的主要征兆不是发热,而是高热不恶寒、燥渴、腹满,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翻墙上屋。这些是张仲景总结的症状,其实日常生活中阳明症还经常发生在牙齿疼痛,面部疼痛、面部生疮、容易脸上长粉刺、大便干结、眼睛疼痛,鼻子干火,因为足阳明胃经是沿着咽喉两侧、鼻翼的两端延伸的,所以足阳明胃经所经之处都有可能发生热症。少阳呢,少阳症有四大症状,往来寒热、胸胁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当然耳鸣也是少阳的问题,严重的还会有胸胁苦满以及耳聋的现象,上面这些是三阳经的辩证。总之三阳经如果都受病,病邪没有到达脏,阳经主外,病在表,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发汗的办法使病痊愈。我们再看三阴辩证,少阴的症状是脉微细、但欲寐。太阴的症状是下痢、不渴。如果嘴巴干燥,舌干而渴,就是少阴出了问题。太阴主要讲的就是脾,足太阴脾经。脾不好了,人自然没有胃口,如果腹满下痢,就是太阴出了问题。少阴讲的是肾,足少阴肾经是水,水是寒的,所以肾最怕寒,脾最怕湿。厥阴的主要症状就是少腹寒痛、水结膀胱、病人大小便失禁,下痢不止、各种子宫肌瘤(子宫是生人之器官,自然归肝),其实整个厥阴讲的都是足厥阴肝经,肝是生发之脏,属木,如果水不能生木,那么这个木迟早要夭折。足厥阴肝经,沿着阴器到达肝部,如果出现胸胁烦满,而且阴囊收缩(正常为生),这就是厥阴肝经出问题了。木最怕抑郁,所以水太寒了不能生木,木太旺了自然容易抑郁,这是两个极端。上面这些就是张仲景整本《伤寒论》的主要核心内容。当然你浓缩起来就几句话,展开以后就是一本书。

   知道了六经辩证我们再来看《黄帝内经》里面讲什么时候人会死?或者说遇上什么情况,人会有重大危险、或不治。《黄帝内经·热论篇》是这样说的,“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这句话的语气讲得很坚定,意思就是说两感于寒必死无疑。那么这个两感于寒者讲的是什么东西呢?仔细说来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俱病,这时候会有头痛、口干、烦满的情况。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这两经以及脏器都受寒病,就会出现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这种情况也是很危险的。最后一种情况就是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同时受病,这时候会出现耳聋、阴囊内缩,水浆不入的情况。我们下面分别对这三对阴阳配对关系进行剖析。

   第一个配对的关系是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也就是膀胱和肾,它们一表一里互为阴阳。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的一条大阳经,一个人的阳气主要靠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它从我们足外侧脚趾前端开始,一直沿着后背、连通颈部,然后到达大脑的顶端百会,最后到达眼睛,这一整条经络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你就会不舒服,最简单的就是人没力气、头昏,几乎所有的感冒,都是足太阳膀胱经先受邪,也就是当风邪侵犯到我们头部的时候,风从毛孔进入皮表,而我们的太阳阳经也在体表,致使足太阳膀胱经运行不畅,这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头昏、头晕,或者感觉身体发冷,肾精肾气运输不上来了,相当于后方的粮草跟不上,前方也无力打战,头昏昏沉沉的,说白了就是感冒,不过每个人的轻重不同,因人而异,身体好的可能症状没那么明显,身体不好的马上就有症状出现。足太阳膀胱经是我们人体的大动脉,就像我们国家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高铁,如果这条大动脉出问题,整个国家的交通系统都会瘫痪。足少阴肾经呢?和足太阳膀胱经正好相反,它位于人体的腹面,也就是我们的胸前,从大脚趾头开始,从到脚底板的涌泉穴,然后沿着三阴交从大腿的内后侧直上长强穴,然后进入脊内。穿过脊柱到肾,络膀胱。其主经直行向上,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其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是人体的阴线,肾主大小二便,肾藏经,是一个人精元所在。如果身体下肢以及腰腹部有水肿,就是肾气化不利。肾阳虚之人,便是手脚冰凉。肾阴虚的人,嘴巴很渴,身上大量出汗,有时候很难止住。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肾和膀胱同时出问题的时候,病就很难治。说白了就是阴阳俱虚,你治阳病的时候用阳药阴更虚,你治阴病滋阴的时候,阳会更虚更弱。正如《黄帝内经·刺热篇》所言,“太阳之脉……与少阴之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肾和膀胱位于人体的下焦,如果下焦阴阳同时失常,这个后果就很严重,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差不多就要去西天报道了。肾寒是虚症,手脚冰冷,这个病用四逆汤就能解决。如果小便很红、伴有赤痛,说白了下焦有热,如果这时候手脚冰凉,这种病难治。也就是说顺症好治,逆症难治。

   第二组配对关系是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后天之本的脾胃。特别是脾,它统领少腹、主四肢、主肌肉、统血,所以一切和肌肉,四肢、少腹、血液、阴液、肌肉、身体很瘦等有关的问题,统统都可以找脾。胃呢,这个更加清楚,我们每天吃下去的五谷杂粮以及美食美味,最终得先传送到胃里面进行初步消化,初步粉碎,这个胃通常情况下由于食物发酵以后都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些浊气的热必须通过下焦排出体外,如果浊气上逆,面部就容易生疮、牙齿就会痛、脸上就会长粉刺等等面部、牙部的疾病。在上文张仲景的六经辩证之中,足太阴脾经属于太阴症,手太阴肺经也属于太阴症,太阴病以脾脏虚、寒、湿为特点,表现为腹满、腹痛、呕吐、食欲不振、下痢腹泻。再说得简单一点,脾病就一个字“湿”,脾如果正常就可以化湿,脾如果不正常,湿气就化不掉,排不出体外,这时候就像厨房的下水道那些粘汁疙瘩的粘在水管壁上的脏东西,这个湿气一多,就会影响整个身体的气机运行,实在不可小视,所以解表第一汤是桂枝汤,祛湿第一方是苓桂术甘汤。年轻的时候,一餐能吃几碗饭,就是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到了四五十岁,人就很容易累、饭也吃不了多少,说白了足太阳膀胱经功能衰弱了,足太阴脾经也有些拥堵了,自然抵不过当年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再说说这个胃,既然胃对我们如此重要,那我们就很清楚,胃火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弱。太热了,消化力很强,吃了还想吃,就像消渴症就是胃火过旺。太弱了没有胃口,对什么东西都没兴趣。说白了就是一个热一个寒,太热了,给它降降火,太寒了,给它升升温,仅此而已。降温要用怀山药、瓜蒌根、地骨皮、蜂蜜、石斛等等,升温呢,甘草干姜汤。只要掌握这个,胃就不会成问题,然后呢,经常给下水道通通气,下去最好的药就是枳实加厚朴,堵塞严重再加大黄、还要严重,那就要用炸药了——芒硝加进去,几乎所有的硬大便都会给你通开。这组中焦的阴阳关系当中,脾主内,胃主外,脾是阴脏,胃是阳器。这两个不能同时受伤,否则结果很悲剧。胃热,如果身体发热,大便干结,那就好治。胃热,如果身体还怕冷,这就麻烦了。所以光光阳明好治,如果阳明胃热,饭也吃得多,但是还一天到晚拉稀,这就麻烦了。

   第三组对应关系是肝和胆,也就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这两条经络不能同时受阻,不能同时受损。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肝胆相照”,它们是一对夫妻关系 ,有人说夫妻要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共同面对人生,共同面对来自生活的种种压力和幸福。如果一方生病了,另一方一定会挺难相助,全力以赴予以照顾,这样生病的一方就容易恢复健康。如果夫妻两个人都得重病,那这个家庭多半会难以支撑。所以夫妻两个人不能同时得病,肝和胆也是一样,它们不能同时得病,否则就有生命的危险。足少阳胆经过旺的主要症状是耳鸣、口苦、耳聋、眼睛赤热。如果胆量不足呢?就是胆小怕事。那么肝呢?如果肝火很旺,人就容易爱生气、容易发火、经常会感到自己很烦很郁闷、同时伴随着发热的现象出现,当然眼睛也会酸涩、白睛上面冒血丝。肝如果太虚呢?血不足,身体很瘦,手脚冰冷,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体血不足。肝胆不能同时得病,否则距离西天取经就不远了。正如《黄帝内经·刺热篇》边所言,“少阳之脉 ……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我们还知道肝是生发之脏,肝升发太旺容易营养断绝,难以继续支撑,肝阳上亢就是生发太旺,肝生发不足,手脚冰凉,整个人就像放在冰水里一样,肝阳虚就是肝气生发不足。我们知道,如果生了肝癌,这个人活的希望就很小了,因为生发出了问题,遇到了巨大的障碍,这个是厥阴症。如果肝癌再伴有嘴苦,耳聋,如果这样时日就不多了。肝癌如果身体寒症那是正常,是顺。肝癌如果身体经常发热,就是逆症,逆症难治。

   写到这里,这三组对应关系就写完了。从上焦的肝和胆(也有些书把它归结于中焦)、中焦的脾胃和下焦的肾和膀胱,它们构成我们上中下的阴阳表里配对关系,如果表里同时受病,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必死无疑。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中医为什么要治未病?把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让它没有机会生长、发展,这样我们人就能够长生,否则任其不管,结果自然就是悲剧。

   甲辰年,在雨坛寺。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