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的是第14集10:49:00——16集20分。
手阳明大肠经目录
- 商阳穴
-
二间与三间穴
- 合谷穴
- 虚实症诊治
- 阳溪穴、四关穴、偏历穴、温溜穴
- 曲池与手三里穴
- 肘髎穴——巨骨穴
- 中风八大穴
- 天鼎穴、扶突穴
- 禾髎穴、迎香穴
阳经与五行:井(金)、荣(水)、俞(木)、经(火)、合(土)
一、商阳穴
1、了解大肠经方向好帮助排便
大肠经的方向是病人身体的右侧腹部到左侧腹部,便秘的时候可以手揉肚子,顺时针按压,腹部属于阳,可以重按。这里的顺时针就是图上的从5点到7点的方向,然后再从下面走7点到5点。这个方向是大肠消化的方向,按压可帮助排便。按完一周在7点方向下端重按,可以更快解决便秘。
肺主皮毛,平时锻炼肺部就可以手掌轻轻碰到皮肤摩擦摩擦,就可以运动到肺。
2、大肠经起点——商阳穴
少商穴、商阳穴都是大肠经的井穴,属金。
功效:少商穴、商阳穴、大椎穴,三个地方点刺放血,几乎所有的烧都可以退掉。
二、二间穴与三间穴【14集20:08】
1、二间穴:
位置:左手食指和手掌连接处的那个横纹头(穴道在骨头和肌肉中间)
重要性:二间穴是大肠经的荣穴,大肠经本身属金,荣穴属水,金生水,所以二间穴是大肠经的子穴。大肠有实症,就在二间穴泻它。
2、手臂动作判断病灶:
大肠经在手抬起来的那一条,如果手抬不起来,顶多平直,不能抬过头顶,那是大肠经的问题。
手不能梳头了,三焦经。
手能往前面,但摸不到背后了,小肠经的问题。
我们手上有手三阳,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掌控三个动作。根据不能做到哪个动作推测哪条经脉有问题。
3、三间穴:
定位:二间穴往手掌来的那个关节缝。
针法:三间透劳宫。手掌心的中心点叫做劳宫穴,从三间穴扎到劳宫穴,治疗风湿关节炎肿痛,手不能握扎这个二十分钟就能握起来了,隔天效果会更好。
三、合谷穴【14集24:47】
1、合谷穴
找穴方法:把病人的手一握,高起来的这个地方就是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穴,是阳经的原穴(阴经没有原穴)。根据虚症实症适用原络治疗法。
2、虚实症之分
实症:痛(一周之内)——子穴泻之
实中带虚:超过一周,痛多酸少——先泻后补
虚中带实:酸多痛少——先补再泻
虚症:不痛,很酸——补
痛多酸少,先下子穴,后下母穴。手臂很痛,直接不分虚实,下大肠经的原穴,再扎肺的络穴(列缺)。
3、合谷穴治疗:
艾灸灸合谷,治疗脸出油、青春痘,也可以美白使皮肤变漂亮。
4、牙痛合谷:
手大拇指二拇指中间的肉肉,有两块骨头,骨头下端交接处,牙痛合谷穴。
牙痛的时候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先扎龈交穴放血、其次扎牙痛合谷穴,注意不要扎到青筋,青筋是静脉。可以用指甲推一下,扎对位置。也不要太靠近骨头,扎到骨膜很痛的。牙痛合谷穴很大,可以放心扎。
但是所有的合谷穴妇人怀孕不可以扎。孕妇可泻不可补,补了会落胎。
顺着气血下针,是补;逆着气血下针,是泻。图为逆气血方向。往脏腑方向去都是补。
5、合谷脉动看生小孩时机:
合谷脉动也可以看生小孩,而非西医所谓的开了几指。
孕妇阵痛,如果合谷有脉在跳,一路跳到食指的位置上,就说明要生了。但如果只有阵痛,脉却没有浮跳起来,就是假性阵痛,因为合谷是气脉所在。
6、左手食指看风关、气关、命关:
左食指侧边是大肠经走的地方。
看小孩子的病,从食指底部起有黑的青筋,如果向上延伸到风关,病浅在表,好治;延伸到气关,病情加重;到了命关,没救了。
四、阳溪穴、四关穴、偏历穴、温溜穴【15集08:31】
1、阳溪穴:
位置:手一伸开,那个凹洞。阳溪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属火。
这个穴道很少用。
2、四关穴:
两只手的合谷穴,两只脚的太冲穴,太冲就是脚的合谷穴,在脚大拇指二拇指之间。
开四关穴治疗:如果病人身上到处都痛,下这四个穴,病人就会知道哪里才真的痛。
也可以从合谷穴状态判断气血。合谷是气穴,合谷穴越大越高,气越足。久病的病人合谷肉都没有了,凹进去了。
3、偏历穴
手阳明的大肠经的络穴。
治疗:肩痛、喉咙痛,大肠经实症(牙齿痛、耳鸣、怕风吹、怕冷),补之。
4、温溜穴
偏历穴向上两寸,顺着骨头缝下针。偏历穴是大肠经的郄穴,大肠经的炎症都可以用这个穴。
肺经一定在骨头的阴侧,大肠经在骨头的外侧、阳侧。
五、曲池与手三里穴【15集14:31】
1、曲池是一个大穴!
取穴:曲池穴取穴,一定是手肘弯起来,在骨头和筋中间。可以直接下针直扎。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属土,是大肠经的母穴,本身就有补的效果。
2、捻转针手法【16:15】
快速转过去,慢慢转回来。快速过去,慢回转。
如果针卡进去取不出来,在穴位上下各一寸的地方下针,就能拔出来。不能硬拔,肌肉会缠住。
补泻:补,采阳数,5下;泻,取阴数,6下。
迎随法:迎就是逆着气血来;随,顺着来。
3、曲池穴下针及功用:
曲池穴是肚脐以上上半身的消炎穴,皮肤痒可下曲池。因为大肠与肺互为表里,肺主皮毛,所以可下大肠经的曲池穴。
而合谷穴是气穴,所以上半身皮肤痒最好的治疗是合谷和曲池同时下针。
这两个穴道还可以治疗肩膀痛。
此外,“面口合谷收”,面部的病、口部的病,都可以在合谷下针,也有麻醉的作用。
4、曲池下两寸,扭伤穴:
扭伤下针这里,捻转,同时病人慢慢活动,就好了。落枕,也可以下这里。
落枕自救法:马上躺回床上去,让头在床脚自然下垂,慢慢呼吸3-4分钟,再慢慢手脚活动,让头扭过来,当场就好。
自然疗法:受伤是事后。
所有受伤,撞车、打球、高处跌落……受伤是因为起来太快而受伤,所以一旦受伤,保持姿势不要动,让身体去适应那个姿势3-4分钟,然后慢慢站起来,就不会受伤。
要让气血习惯,再慢慢回正。
六、肘髎穴——巨骨穴【16集06:30】
1、肘髎穴:曲池穴往后有一个大骨,过这个骨头是肘髎穴。可以下针,一般打网球受伤就在这个地方;可以放血,用火罐吸一点血。
2、五里穴:肘髎穴往上三寸。这个穴道禁针,因为有大动脉,很少用。
3、臂臑nao穴:
定位:
(1)手肘上七寸。
(2)或者找肩膀上的那个凹洞,然后向下两寸,就是臂臑穴。一定是在两个肌肉之间,绝对不会碰到肌肉和骨头。
臂臑穴,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是几个经络会到的地方,治疗瘰疬、臂痛不得举。
七、中风八大穴【16集08:33】
中风八大穴:百会、肩髃、曲池、合谷、风府、后溪、极圈、巨骨穴
1、手上的合谷穴:
病症:手整个弯起来,掰不开。
治疗:下针合谷穴,一路透到后溪,用三寸针。合谷透后溪,但千万不要透出来。中风痉挛一般手就慢慢张开了。
2、脑后的风府穴:
中风舌强不语,突然不能说话。下这里。
3、肩髃穴:手阳明经、阳跷脉之会。主中风。
风病,半身不遂,头不能回,针这里。一般近取穴,但更多时候对称治疗效果更好。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针法:肩髃透极泉,治疗狐臭。扎下去捻转法,没有补泄。怎么扎针就是图上所示,手臂搭上来,病人手臂和上半身成90度。
4、巨骨穴:
巨骨穴在肩髃上来,两个骨头缝中间,压下去会很酸。巨骨穴是手阳明阳蹻之会,禁针,因为下面是肺。
作用:一般很少用,只为了辩证确认病症,如果患者这里痛,说明是大肠经的问题。
八、天鼎穴、扶突穴【16集14:04】
脖子侧边有一根筋,大筋的外侧是大肠经;内侧是胃经。这里也很少下针,只要知道属于大肠经即可。
更多时候诊断用,有时候肿瘤在这里,长在外侧说明并在大肠经上,内侧胃经。
九、禾髎穴、迎香穴【16集16:20】
1、禾髎穴:
鼻子两翼正下来三分之一处,治疗鼻子的问题,鼻窦炎、鼻子不通……
2、迎香穴:大肠经最后一个穴道。
治疗:闻不到香臭。
老师傅的手法:外迎香透内迎香。
迎香穴扎针,不要扎太深,然后针柄往下倒下来,用手把上面的肉抓起来,针一路向上扎到山根,内迎香穴的位置上,不要扎到骨头,不要透出来。鼻孔立刻通透,治疗鼻窦炎效果非常好。
下针前先止痛,对侧下合谷穴。
注意脸上的穴位只可以扎针,不可以灸。
居家养生小妙招:
1、顺大肠经方向按压腹部,可帮助排便,缓解便秘。
2、平时多摩挲摩挲皮肤,可以锻炼到肺部。
3、手臂三个动作判断病灶:手不能抬,大肠经;手不能梳头,三焦经;手摸不到背后,小肠经。
4、灸合谷穴,治疗脸出油、青春痘,还可以美白。
5、自然疗法:当碰撞受伤时,先保持受伤姿势3-5分钟,让气血习惯,再慢慢回正,可最大程度降低伤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2820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