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红薯再度进入大众视线,越来越有人开始好奇,常吃红薯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好处,还是只是一种听起来很“健康”的说法。
调查显示,许多人才发现红薯这种看似普通的食物,确实能给高血压人群带来不少积极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并不是靠夸张出来的,而是跟它本身的营养结构、消化特点、代谢影响紧密相关。
不少医生也都在提醒,如果能吃对量、吃对方法,红薯确实能成为高血压人群的日常小帮手。只是说起来简单,要让人真正理解背后的道理,还是得把这些变化逐一讲清楚。
首先红薯最明显的优势来自于它的钾含量。钾对于血压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钾能帮助身体把多余的钠排出去,而高血压人群之所以血压不稳,往往就是因为钠摄入过多。
日常饮食里高盐食物太多了,酱油、腌菜、加工食品任何一样都会导致钠超量,这些东西被吃得太频繁,血压自然就上来了。红薯里钾含量高,但钠很低,这种食物结构恰好能帮忙平衡电解质。
有研究提到,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足量的钾,血压平均可以下降 2~4mmHg,看上去数字不大,可对长期高血压的人来说,这种稳定性意义不小。
再者红薯里的膳食纤维比普通精细主食高非常多,这一点对血管健康有很直接的帮助。
血管弹性下降是高血压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膳食纤维能减轻身体的炎症水平,控制脂质代谢,让血管壁受到的刺激减少。
有些人可能没意识到,没有足够纤维的时候,肠道菌群会变化,身体的炎症指标会升高,而长期炎症会加速血管硬化。
红薯恰好含有比较丰富的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纤维,这些纤维不仅能让排便顺畅,还能减少血管炎症,维持血管弹性。
与此同时肠道状况变好,也意味着体重控制更容易。很多高血压患者都知道体重和血压之间关系大得惊人,只要体重下降 5%~10%,血压往往就能明显改善。
然而控制体重对很多人来说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习惯吃精白主食、喜欢高油食物的人,饱腹感差,胃口又大,越吃越多。
红薯的优势就在于它含水量高、能量密度低、饱腹感足,吃一块红薯的饱腹感往往比吃同样重量的米饭强得多。这样一来,不是强行节食,而是自然而然吃得少一点,这种方式身体更容易接受。
长期坚持下来,体重下降也就顺其自然,而体重一旦下降,血压自然更稳。很多人觉得自己吃红薯几天就感觉胃舒服,确实不是错觉,因为红薯本来就有让胃轻松的特点。
不过说到这里,必须提到红薯里的抗氧化物质。
比如β-胡萝卜素、多酚类物质、维生素C等等,这些东西组合起来会让身体的抗氧化能力增强,血管里的炎症反应降低,而长期炎症正是血管受损、血压升高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有研究追踪了一万多人,结果显示经常摄入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血管僵硬度指标平均比摄入少的人低 10% 以上。血管越柔软,血压越容易稳定,心脏也不用一直高负荷工作。
红薯恰好是抗氧化物质丰富、又容易接受、价格便宜的食物,很多人吃红薯并不是为了抗氧化,可身体却能悄悄得到这种好处。
当然红薯对血糖的影响是很多人最在意的部分。听到“红薯甜”,不少人直接担心血糖会不会升得快,尤其是高血压人群里不少也有血糖不稳的问题。
不过事实恰恰相反,只要方法吃对,红薯的血糖波动比白米饭、馒头甚至某些糕点都要平缓得多。这是因为红薯里的纤维结构和抗性淀粉能延缓消化吸收,让血糖不会一下子冲上去。
大量研究显示,红薯的升糖指数介于中低水平,尤其是蒸红薯比烤红薯更稳定。你说血糖升得慢一点,对身体压力就少一点,对血管刺激也就少很多。
高血压、血糖不稳定、脂肪肝容易一起出现,而红薯这种食物恰好能应对多种风险,只是人们平时不把这种“小食物”放在心上。
然而吃红薯也不是完全没有注意事项,特别是吃太多确实会导致腹胀、胃胀气,严重时甚至反酸,这是因为红薯里的纤维和糖醇类物质被肠道菌群大量发酵。
有些人在适应期会觉得不太舒服,殊不知只是肠道“训练不够”,慢慢增加就好。
另外红薯吃太多确实会让碳水摄入偏高,从而影响血糖,因此高血压患者最好控制在每餐 100~150 克左右,并且把红薯当主食,而不是主食之外的“额外零食”。
如果吃法正确,红薯是有好处的;如果吃法不对,确实会让血糖波动。
不少医生也提醒,高血压患者选择红薯更适合蒸、煮而不是烤,因为烤红薯的糖分浓缩,会让升糖指数变高,而且烤焦的部分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蒸煮红薯则更温和、易消化、升糖更慢,对血管负担更小。而且红薯最好搭配蛋白质、蔬菜一起吃,不仅让血糖反应更平稳,还能让营养结构更平衡。
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很多本身蛋白质摄入不足,而红薯作为主食时,需要搭配优质蛋白才能让营养更完整。
身体的改善很多时候是悄悄发生的,并不会大张旗鼓地告诉人。
只要在生活中把一些小事情做到位,例如红薯这种食物多吃一点,油腻东西少吃一点,盐少一点,心情放松一点,睡得好一点,血压自然也就慢慢稳定下来。
高血压不是一天形成的,改善也不会一天见效,可只要坚持,总会看到身体回馈出来的变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104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