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当归四逆汤——陈潮祖教授用方经验(二)
2025
11-28

当归四逆汤——陈潮祖教授用方经验(二)

陈潮祖教授从事教学、临床工作50余年,致力于中医治法与方剂研究,据证析理,据理立方,依法释方,立足临床,融会新知。工作中不断精研经方、广罗验方,或变通经方以广其用、或增损验方以增其效,反复验乏于临床而制新方。其组方思路之独特,临床疗效之显著,启迪后学,足以为后学学方、用方、创方之典范。今选名方数则浅谈陈教授用方经验。

当归四逆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当归10g,桂枝10g,细辛10g,通草6g,芍药10g,炙甘草6g,大枣25枚。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

【主治】寒伤厥阴,血脉凝滞,手足寒冷,脉细欲绝。

陈氏论要本方证病机为寒伤厥阴,脉急血滞

肝主身之筋膜,筋脉遇寒则收引,遇热则松弛;肝为藏血之脏,血遇寒则凝涩,遇热则沸溢。今因寒伤厥阴,血脉受病,血因寒而凝涩,脉因寒而收引,凝涩则血行不利,收引亦有碍血运,阳气不能与营血达于四肢末端,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故本证病位在厥阴,病因为寒,主症为手足厥冷。其病机乃寒伤厥阴而引起脉络收引,血液凝涩而产生诸症。

本方何以能治“四逆”

前言“四逆”之病位在厥阴,病机为肝经虚寒、脉急血滞,当从厥阴论治,温肝散寒、温养营血、柔肝缓急,使寒邪去而气血通,阳气复则筋脉舒缓。正如《金匮翼》所云“温法有二: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寒邪伤肝,以温药散之,方以当归、桂枝、细辛温以散寒,引邪外出。寒凝不仅血行不利,气津亦因寒而滞,故用当归、桂枝畅旺血行、温通血脉;细辛行散滞气,宣通腠理;通草淡渗行津,通利水道。白芍补肝血、缓肝急,重用甘草、大枣柔肝缓急,三药相配则挛急舒。诸药合用,可消除致病原因,调理脏腑功能,筋脉柔和舒缓,脉内之血与脉外之津气畅行,则阳气达于四末,手足得温,诸症得解。

本方运用不可拘于手足寒冷

《伤寒论》载当归四逆汤主治“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本方既能温经散寒,又可通调气血津液,舒缓筋脉挛急,是为治经脉受寒、气血凝滞所致手足寒冷常用方剂。历代医家临证拓展其应用范围,如外寒侵袭血脉之痛经、寒邪凝滞之腹痛、筋脉挛急之腰腹挛急、寒凝血滞之头痛兼有身如虫行、寒湿在表之肢体酸痛者,稍加祛风胜湿、淡渗利湿之品亦可用之。总之,凡证属寒邪凝滞而成的冷、痛皆可运用,不必拘于手足寒冷一症。

典型医案肩痹、阴吹案

央某,女,31岁。初诊时间:1988年5月9日。

肩部及上肢重痛10余年,前阴湿冷、排气5年余,加重2天。

患者肩部及上肢沉重疼痛10余年,曾服中药有所改善。5年前因经期下田插秧,受寒湿之侵,肩部上肢重痛加剧,上肢抬举困难,四肢不温,并出现前阴湿冷、时时排气。上述诸症皆入夜尤甚,因病症难言而隐忍,情绪低落。2天前,上述症状有所加重,听闻陈潮祖教授带研究生来当地临床实践,特来宝兴县中医院就诊。刻下:纳可,喜热食,大便常,夜尿频多、3~4次/夜。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红,有少许血块。舌淡白而润,脉沉细。

诊断:肩痹、阴吹。

辨证:阳虚血亏,寒湿凝滞。

治法:温肝散寒,养血通脉,缓急止痛。

方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

处方:吴茱萸10g,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细辛9g,木通9g,大枣15g,鸡血藤30g,生姜15g,川芎15g,乌药10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3次。

5月16日二诊:服药后肩部上肢重痛稍有减轻。5月12日月经来潮,经量较以前增加,色红,仍有血块。上方去木通、生姜、鸡血藤;加葛根30g,制附片20g,淫羊藿20g,茯苓20g。6剂。

5月23日三诊:重痛明显减轻,前阴湿冷、排气亦有改善,夜尿减少(2~3次/夜)。上方去大枣,桂枝易为肉桂,加菟丝子20g。6剂。

5月30日四诊:重痛已除,前阴湿冷、排气、夜尿皆明显好转(3剂药后,每夜尿1次),舌淡白少津。温经汤加减。

处方:吴茱萸10g,当归15g,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10g,川芎12g,半夏12g,麦冬10g,党参15g,乌药10g,菟丝子20g,淫羊藿20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3次。

按语

“肝主筋膜”,肝木荣达则筋骨健硕;肝失荣养,则见筋痿拘挛。今案见肩臂重痛难举,阴窍湿冷、排气皆已数年,属病位较深,病势缠绵之类。刻下又四肢不温,加之月经量少、夹有瘀块,舌淡苔润,脉沉细,乃素体阳气不足,营卫亏虚,外受寒湿,气血滞涩,经脉挛急所致。当以温肝散寒,养血通脉,柔肝缓急为其治法。患者病程达10余年之久,内有久寒,故依《伤寒论》“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取其治疗肩臂重痛、阴吹、小腹痛、月经不调等症,恰如《绛雪园古方选注》所云:“厥阴四逆,证有属络虚不能贯于四末而为厥者,当用归、芍以和营血。若久有内寒者,无阳化阴,不用姜、附者,恐燥劫阴气,变出涸津亡液之证。只加吴茱萸从上达下,生姜从内发表……何患阴阳不和,四肢不温也耶?”更加疏肝理气、散寒止痛见长之乌药以增强条达肝气之力。配伍川芎活血祛风、鸡血藤舒筋通络,协助主方治疗肩部上肢重痛、抬举困难之症。

二诊时肩部上肢重痛稍有减轻,5月12日月经来潮,经量较以前增加,色红,仍有血块,乃寒邪渐解,瘀血渐散,去鸡血藤、木通、生姜,加制附片、淫羊藿助温阳之力,葛根协缓急之功,茯苓健脾。

三诊时,重痛明显减轻,前阴湿冷、排气亦有改善,夜尿减少,桂枝易为肉桂,加菟丝子以温肾缩泉。

四诊时,患者重痛已除,前阴湿冷、排气、夜尿皆明显好转,故以温经汤加减,温补肝肾,养血祛瘀,调理善后。

小结

当归四逆汤所治诸病症多因营血亏虚,感受寒邪,脉凝血滞,不能温养四肢经脉而致。但陈潮祖教授则认为,本方证乃寒邪直中厥阴或素体肝经虚寒,脉急血滞所致。临床是以女子宫寒、月经不调,男子疝气、阴囊收缩或转筋,四肢不温,头痛,指甲青紫为主要症状。其可涉及肝系多个部分,同时应兼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或弦细等。

陈潮祖教授通过临证实践,强调本方总以“寒伤厥阴、脉急血滞”为其病机要点。临床主治证候虽以痛症为主,但组方用药亦应兼顾其病位、病性之偏重。

①就病因而言,针对肝经寒凝引起气血津液郁结不通,佐木香、香附、槟榔行气破结,桃仁、红花、丹参通利血脉,枳壳、木香、郁金之疏肝利胆,茯苓、泽泻之属渗湿行津。这类药物与温肝散寒、柔肝舒筋之品合用,发挥温通之用,符合肝寒引起之气血津液流通不利病变。临床应用,亦需根据寒邪凝滞的深浅而加减配伍,病在气分,配川椒、乌药;寒邪入里,配附片、干姜温阳散寒;病在血分,肉桂易桂枝,佐酒川芎、鸡血藤温通血脉,重用当归。

②就病位而言,下肢疼痛以牛膝活血止痛,补肾强膝;少腹冷痛,佐温肝散寒、行气止痛之品,如乌药、小茴香之类;头痛佐川芎活血行气止痛。

值得一提的是,临证使用本方,大枣每多重用,剂量常在25g左右。重用大枣,其意有三:一则养血柔肝;二则遵“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旨,合白芍酸甘化阴,以解疼痛;三则针对脉细欲绝,以大枣甘温,补脾益气,合当归发挥益气补血之效。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