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岐黄老中医:为什么说焦香入脾呢,这个脾胃就很喜欢焦香的东西。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们就像人体中的“土地”,负责消化吸收、输送营养,最喜温暖干燥,而厌恶寒湿阻滞。其中,…
2025
11-27

岐黄老中医:为什么说焦香入脾呢,这个脾胃就很喜欢焦香的东西。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们就像人体中的“土地”,负责消化吸收、输送营养,最喜温暖干燥,而厌恶寒湿阻滞。其中,…

为什么说焦香入脾呢,这个脾胃就很喜欢焦香的东西。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们就像人体中的“土地”,负责消化吸收、输送营养,最喜温暖干燥,而厌恶寒湿阻滞。其中,“焦香醒脾”可说是中医饮食养生中一条朴素而实用的经验,那些经适度焙炒、焕发出微微焦香的食物,往往具有唤醒脾胃、化解湿浊的作用。我们不妨从日常生活中寻找例子。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食欲不振时,一片烤得金黄酥脆的馒头片,或一碗泛着焦香的米粥,突然就能勾起食欲。这并不是偶然。从中医角度看,这类食物经热力炒制后,质地由湿润黏滞转为干燥疏松,香气也从原本的甘淡转为焦香。这股焦香之气,中医认为能入脾经、醒脾气,尤其适合脾虚湿困、消化力弱的人群。比如很多人熟悉的“焦米汤”,就是将大米干炒至微黄后煮成的粥。小儿腹泻或成人脾胃虚寒大便稀溏时喝它,既能补充津液,又能温和止泻。其原理就在于大米炒焦后增强了燥湿健脾之性,可帮助收敛肠道多余水湿。再如薏米,本为利湿佳品,但生用性偏微寒,体虚之人长期服用易伤脾胃。而将其用小火慢炒至色黄香溢,则寒性得缓,健脾祛湿之力却增强,尤其适合脾虚湿重、面色萎黄、易疲劳的人群日常煮粥饮用。中医在药材炮制中也常借焦香以增健脾之效。比如白术,生用健脾而偏燥,经土炒或麸炒后,不仅缓和了燥性,还因“土气入脾”而增强了补益中焦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食欲不振、肢体困重。再如山楂,本可消食,炒焦后称为“焦山楂”,其消食导滞之力更专,尤其善于消化油腻积食。不过,运用“焦香”之法也需因人而异。阴虚或内热体质者应慎用。比如有些人常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的表现,这类人多属阴液不足,若再常食焦燥食物,反而可能助火伤津。同样,体内湿热炽盛、舌苔黄腻者,也应先清湿热,不宜单纯依赖温燥的焦香食物。养护脾胃,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除了偶尔借助“焦香”之食,更重要的仍是饮食有节、寒温适中、情绪畅达。一碗简单的小米锅巴粥、一片微微烤过的全麦面包,虽看似平常,却深合中医“以食代药”的智慧,它们不张扬,却温柔地陪伴着我们的脾胃,在细碎日常中践行着“脾胃和,则百病不生”的古训。#清风计划##你相信中医吗#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