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前的我,刚在医院转正不久,却总被 “流水线式诊疗” 绊住脚 —— 遇到阳痿早泄患者,先让做一堆检查,最后开些不痛不痒的调理药,看着患者抱着期待来、揣着失望走,我心里像压了块石头。那时的医院,看似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实则把 “创收” 放在前头,这样的 “潜规则”,让我这个想好好治病的年轻大夫,满是踌躇。为了疏解心里的郁结,也想看看外面的中医是怎么看病的,我一有空就报名下乡义诊。记得那是个夏末的清晨,我在山村的晒谷场摆好诊桌,正翻着爷爷留下的《男科治要》,琢磨着 “宗筋需气血养,精关靠肾气固” 的道理,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争执声。走近一看,是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各攥着本泛黄的医书,正为 “阳痿早泄是先通筋还是先固精” 争得面红耳赤。看到他们聊的都是中医辨证的门道,我才反应过来,这两位竟是深藏不露的老中医。我悄悄凑过去听,没敢打断。直到一位老人转头瞥见我手里的医书,笑着招手:“小姑娘也是学中医的?那你说说,男人宗筋软、精关松,病根到底在哪?”我愣了一下,认真回答:“晚辈觉得,得看具体情况 —— 有的是气血堵了,宗筋没养分;有的是肾气亏了,精关守不住。不过大多和肾、肝、脾这三脏有关,得辨证了才好定病因。”另一位老人点点头,又摇摇头:“你说的不全错,但漏了关键 —— 宗筋和精关是'兄弟’,筋不养则软,关不固则泄,得'通养宗筋’和'固摄精关’一起抓。” 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递给我:“这是我们老辈传的方子,专调阳痿早泄,你拿去研究。能悟透,是你的缘分;悟不透,也别硬钻,行医得慢慢来。”那天剩下的时间,我跟着两位老中医看诊。他们教我从 “会阴部是否刺痛” 判断有没有血瘀,从 “舌苔厚不厚” 看有没有湿热,从 “脉象沉不沉” 辨肾气足不足。临走时,老人叮嘱我:“别被'规矩’捆住,患者来找你,是信你能治病,不是信你能开多少检查单。”回去后,我对着方子反复琢磨,结合爷爷的医书,终于理清了思路:这方子以 “通气血、养宗筋、固精关” 为核心,既不盲目温燥,也不单纯滋补,正好戳中阳痿早泄的关键。后来我把它用在临床中,果然一次次见效。去年春天,接诊了 36 岁的货车司机老杨。他说自己开长途车 5 年,近 2 年慢慢 “不行了”:勃起时硬度不够,同房不到 1 分钟就泄,久坐后会阴部还隐隐刺痛,腰也酸得直不起来。他偷偷买过 “壮阳药”,吃的时候能撑一会儿,停药就反弹,还添了口干、心慌的毛病,最后在妻子的劝说下找到我。刻诊时,我仔细问诊:除了阳痿早泄、腰酸刺痛,他还伴有大便黏马桶、小便偏黄,开车时总觉得下肢发沉;舌诊见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舌苔白腻;脉诊为脉沉涩 —— 这正是 “湿热瘀阻、宗筋失养、精关不固”,之前吃的 “壮阳药” 多是温燥型,不仅没通开瘀堵,反而加重了湿热,自然没效果。我以当年老中医传的方子为基础,稍作调整:用丹参、牛膝活血化瘀,通开宗筋周围的瘀堵,缓解会阴部刺痛;茯苓、苍术健脾祛湿,清掉下焦的湿热,改善大便黏、下肢沉;菟丝子、芡实补肾固精,针对早泄,给精关 “加道锁”;再用柴胡疏肝理气,让气血能顺畅往下走;最后加少量当归养血,避免活血太过伤血。老杨服用 21 剂后复诊,一进门就说:“会阴部不疼了,大便也不黏了,同房时能硬起来,时间能到 3 分钟左右。” 我看他舌苔还有点腻,舌质暗红减轻,就减少苍术的用量,加了点山药健脾,让祛湿不伤人。再调理 1 个半月后,老杨再来时,整个人都精神了:勃起硬度恢复正常,同房时间能到 6 分钟以上,腰酸、下肢沉的毛病也没了。舌诊见舌质淡红、瘀点消退,舌苔变薄;脉诊为脉沉缓,没了之前的涩感。随访半年,症状没复发,他还特意说 “现在和妻子的关系,比刚结婚时还好”。从身披白大褂的那天起,我就记着爷爷的话:“白大褂不是工装,是患者的希望。” 这些年,我用老中医传的方子帮了上千位阳痿早泄患者,越发明白:中医治病,不是靠 “神奇药效”,而是靠 “对症”—— 把气血通开,让宗筋得到滋养,让精关能守住,问题自然从根上解决。而当年两位老中医的叮嘱,也成了我行医路上的灯,提醒我永远把患者放在前头,不被浮躁的俗世带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705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