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雄志博士(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康复科负责人)结合中医“伏邪理论”与现代医学对HPV感染的认识,提出了一套以“扶正祛邪”为核心、针对HPV感染特性(隐匿性、正气不足)的治疗体系。其理论认为,HPV感染具有“感而不发”(隐匿性强,不易察觉)与“正气不足”(感染后迁延不愈的根本原因)两大特点,治疗需围绕“透伏邪、扶正气、清余毒”展开。以下是具体的治疗方法归纳:
一、核心治疗原则
吴雄志博士强调,HPV感染的治疗需兼顾“伏邪”与“正气”:
- 透伏邪:针对HPV“感而不发”的特性,通过药物激发体内阳气,将潜伏于体内的邪毒(HPV)透发于外,使其得以清除;
- 扶正气:针对“正气不足”的根本原因,通过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等方法,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邪能力;
- 清余毒:在邪毒透发后,清除残留的湿热、瘀毒,防止复发。
二、具体治疗方法
吴雄志博士的治疗方案以中药方剂为核心,结合辨证加减,针对不同证型调整用药,同时注重整体调理(如兼顾鼻炎等合并症)。以下是具体的方剂与药物应用:
1. 基础方剂:针对HPV感染的“伏邪”特性
吴雄志博士常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当归贝母苦参丸、升麻鳖甲汤等经典方剂作为基础,针对HPV感染的“寒湿伏邪”与“正气不足”进行治疗:
- 薏苡附子败酱散:由薏苡仁、附子、败酱草组成,具有温阳散寒、除湿解毒的功效。其中,附子温少阴之寒(针对“冬不藏精”导致的阳气不足),薏苡仁、败酱草清除内伏的湿邪(针对HPV的“湿毒”特性),是治疗HPV感染的“核心透邪方剂”。
- 当归贝母苦参丸:由当归、贝母、苦参组成,具有养血通络、清肝化痰的功效。当归养血通络,防止邪毒入络;贝母化痰,防止邪毒凝聚成巢(如宫颈上皮内瘤变);苦参清肝,针对HPV感染常见的“肝经湿热”证型。
- 升麻鳖甲汤:由升麻、鳖甲、当归、大青叶等组成,具有透邪外出、清热解毒的功效。其中,升麻升阳透邪,鳖甲滋阴软坚,大青叶清热解毒,用于邪毒透发不畅或残留的情况。
2. 辅助药物:扶正与祛邪兼顾
在基础方剂的基础上,吴雄志博士会根据患者的体质与证型添加以下药物,增强治疗效果:
- 扶正药物:
- 黄芪、太子参:补气升阳,增强机体免疫力(“扶正”),提高抗邪能力;
- 桑寄生、补骨脂:补肾填精(“扶正”),针对HPV感染“正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同时具有抗病毒作用;
- 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用于邪毒透发后的身体恢复。
- 祛邪药物:
- 大青叶、黄芩:清热解毒,清除残留的湿热毒邪;
- 蜈蚣:抗毒散结,针对HPV感染的“邪毒凝聚”特性,同时可治疗合并的鼻炎(如过敏性鼻炎);
- 藿香:化湿和中,抑制宫颈内皮增生(针对HPV感染导致的宫颈病变),同时改善鼻炎症状。
3. 辨证加减:针对不同证型调整用药
吴雄志博士强调,HPV感染需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与体质调整方剂:
- 寒湿证(如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加重薏苡仁、附子的用量,增强温阳散寒、除湿解毒的功效;
- 湿热证(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添加黄连、栀子等清热燥湿药物,清除湿热毒邪;
- 合并鼻炎(如鼻塞、流涕、打喷嚏):添加苍耳子、辛夷等通鼻窍药物,同时用麻黄、细辛等发散风寒药物,兼顾鼻炎与HPV感染的治疗。
4. 治疗周期与复查
吴雄志博士的治疗周期通常为2-3个月(如医案中患者服用73副中药),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HPV(如每1-2个月复查一次),根据复查结果调整用药。当HPV转阴后,需继续服用扶正药物(如黄芪、太子参)1-2个月,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三、注意事项
吴雄志博士强调,HPV感染的治疗需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过度治疗:HPV感染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可自行清除),无需过度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中医治疗需“辨证施治”,避免盲目用药;
- 兼顾合并症:HPV感染患者常合并鼻炎、妇科炎症等,需同时治疗合并症,提高整体疗效;
- 调整生活方式:避免不洁性行为、注意个人卫生、增强体质(如运动、饮食调理),减少HPV感染的复发风险;
- 定期随访:即使HPV转阴,仍需定期随访(如每年复查一次TCT与HPV),防止宫颈病变的发生。
四、总结
吴雄志博士基于“伏邪理论”的HPV治疗方法,以“透伏邪、扶正气、清余毒”为核心,通过经典方剂(如薏苡附子败酱散、当归贝母苦参丸)与辨证加减,结合扶正药物(如黄芪、太子参)与祛邪药物(如大青叶、蜈蚣),实现了“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其优势在于针对HPV感染的“隐匿性”与“正气不足”特性,避免了过度治疗,同时兼顾了患者的整体健康(如合并症的治疗)。需要说明的是,吴雄志博士的治疗方案属于中医范畴,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同时,HPV感染的治疗需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如TCT、HPV基因分型),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95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