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经方“奔豚汤”合国医大师李佃贵“息肉方”治疗胃肠息肉痊愈医案
2025
11-26

中医经方“奔豚汤”合国医大师李佃贵“息肉方”治疗胃肠息肉痊愈医案

一,一般情况

王某,女,68岁,退休工人,个子不高,偏廋。胆小,易激动型人。面色萎黄,焦虑无笑容貌。

主诉:膻中穴周围下胃脘连脐腹旁开一手掌宽区域灼热,胀闷,大便不畅,三年余。

二,现病史:前两年出现膻中穴周围下胃脘连脐腹旁开一手掌宽区域灼热,胀闷,大便不畅,下坠感。门诊医生给服,木香顺气丸,补中益气丸,益生菌,吗丁啉等治疗胃肠病中西药无效。为系统治疗在西安某医院住院治疗。

检查提示: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胃息肉,结肠息肉,颈动脉斑块形成,心肌缺血,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慢性病。

行胃肠镜下息肉摘除术,输液治疗后,诸症无丝毫减轻。出院后,性情大变,担心病情恶化,焦虑态。遂入寺庙里祈福。有一寺庙师父建议每日念诵某经。72遍,早晚各一次。曰:功专业德,清净心胸,祛邪消病。

坚持半年后。无效,诸症反剧烈。入住另一家医院。检查又有胃肠息肉。家属拒绝手术,保守治疗后出院。诸症不减。回家性情更焦虑,继续一边念经,一边焦虑,一边与人争吵不休。儿女担忧,经亲戚介绍,来寻中医治疗,期病平。

三,追诉:

七年前丧偶,独居,儿女在外忙碌,很少回家,或者回家也是匆匆而往返。口干,口苦,饮水尚可。知道饥饿,饭量不大,不敢多吃,稍食胃胀,即入厕,欲解大便。进厕又解不了多少,肛门灼热。

睡眠浅。易醒。脾气古怪,喜欢安静,恶噪音。容易着急,生气,莫名其妙不忍小事与儿女,邻居发脾气。

怕冷,手脚心热,胸背胃腹灼热,打嗝,反酸,胸闷,咽喉不适,嘈杂。悲观主义者,患得患失,善太息,记忆力相当好,敏感。快人快语,心中懊恼。大便稀溏一日两到三次,量不多,不畅快。小便尚可。出汗正常。无恶心,时有气上冲胸感,面烘热。胃中似有物,挥之不去。

舌质老。色红赤,苔薄腻白欠润泽。脉弦滑鼓指。

四,中医诊断:奔豚气,胃肠积聚

五,中医证型:肝胃不和,胃气上逆,痰热互结,寒热错杂证

六,治疗经过,

组方:大柴胡汤,奔豚汤,逍遥散,芍药汤,凉膈散化裁

处方:

 柴胡9g、黄芩9g、白芍9g、半夏9g、干姜12g、枳实9、大黄3g后下、生甘草6g、当归9g、茯苓15g,炒白术15g,木香9g后下,炒槟榔6g、莪术9g、炒栀子6g、薄荷6g后下,连翘9g后下、淡豆鼓9g、代赭石细粉3g,淡竹叶6g后下,预知子9g,香薷6g后下

六剂,水煎服,日一剂,日分三次温服。观效。

嘱:忌食辛辣刺激,寒凉生冷油腻,豆,蛋,奶全停,隔两三天买清真坊上熟酱牛肉,切碎沫,入汤面,稀粥中吃。停止念经,跟随社区秧歌队学扭秧歌,用音律振奋心绪,用舞蹈排遣内心焦虑。

告知,此病本虚标实,病和症状并不相关,只是心理纠结,气血不顺,逆乱使然,只需先调和逆乱之气机,再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胃肠道内环境,“散瘀浊,洁净腑”并行消散痰瘀之积,以期身心安泰而期病愈。

同时注意心绪借扭秧歌的排遣。尽快融入到街巷烟火中,不可一味踽踽独行,苦苦冥思。否则戕害甚也。

家属,病人深以为然,喜笑颜开。知悉,默许。

药尽复诊,带笑诉,“扭秧歌确实比念经好千倍,无心烦意乱感。在热闹吵闹的地方反倒比之前在安静的地方心里安宁得多”反倒很想去人多的地方。

药后,精气神充沛,气顺了很多,无气上冲胸感,面部烘热感,肛门灼热,胸腹灼热感减轻很多。虽然还有灼热感,但是气不乱窜,稳当。大便畅利,轻松有力。大便次数仍然一日两三次,稍微成型一些。

复诊原方再进六剂,继续调气通腹。

三诊腹诉,大便次数仍一日两三次,胸腹灼热感消失,胃感觉有点冰凉。此中病,急改弦易辙。

舌不红,苔润泽,脉不鼓指。上方去大黄,栀子,代赭石,淡豆,竹叶。减白芍当归用量。生甘草易炙甘草。加吴茱萸,肉桂。合李佃贵大师“息肉方”

三诊处方:

柴胡9g、黄芩9g、白芍6g、半夏9g、干姜9g、吴茱萸6g,枳实9、炙甘草6g、当归6g、茯苓24g,炒白术24g,炒槟榔9g、莪术9g、三棱9、预知子9g,藤梨根12g、荔枝核9g,全蝎6g,天南星9g,鸡内金12g,连翘9g后下,夏枯穗15g,生蒲黄6g后下

六剂,水煎服,日一剂,日分三次饭后一小时左右温服。观效。

药尽,复诊,大便次数一日1-2次,基本成型,顺畅。无胸腹灼热肛门灼热,手脚心热时仍热,无心烦,无气上冲胸。为彻底治愈胃肠息肉。继服中药。以三诊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黄药子,海藻,丝瓜络。山慈菇,猫爪草,川芎,红花,鳖甲,土元等化痰理气,活血散结之品。间断服用三月余,停药,并嘱继续融入人民群众中,莫凭栏,莫独处,莫念经,莫进庙。不体检。不增加无谓的心理负担。

一年后,劳动节随儿女旅游,在外就餐,突发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经治安康。

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无息肉,无糜烂,无胆汁淤积。旧病愈,新病速安!

七,治疗思路分析

患者呈现出奔豚气与胃肠积聚的症状,辨证为肝胃不和、胃气上逆、痰热互结且寒热错杂。鉴于七年前丧偶独居,儿女陪伴少,长期情志不畅,致使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引发一系列脾胃功能失调症状。首诊治疗以调和肝胃、降逆化痰、清上泄下为主,同时兼顾患者的情绪疏导,助力其调整心态,改善生活方式。

首诊用药及生活方式调整后,患者症状有所改善,气顺、胸腹灼热减轻、大便畅利。二诊延续首诊的调气通腹思路,进一步巩固前期治疗成果,推动病情持续好转。

 三诊时,患者胸腹灼热感消失,但胃有冰凉感,表明病情发生变化。此时,中病即止。改弦易辙,调整策略。治疗重点转向消除胃肠息肉,在调理脾胃功能和肠道内环境的基础上,加入化痰理气、活血散结之品,以期到消除息肉的目的。

八、用药思路分析

首诊:多方化裁,全面调理

1. 大柴胡汤: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泄肝胆;枳实、大黄通腑泄热,行气导滞;白芍配当归和血养血,与柴胡、枳实相配,调和肝脾。此汤用于疏解肝郁,通泄阳明,缓解患者胸胁胀满、大便不畅等症状。

2. 奔豚汤:甘李根白皮虽未使用,但以少量清轻之炒栀子、淡豆豉、淡竹叶小入伍,起到凉膈,清热除烦、降逆平冲的作用,应对患者气上冲胸、咽喉不适等奔豚气症状。

3. 逍遥散: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柴胡疏肝理气,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疏散郁遏之气,一助柴胡疏肝解郁。二配竹叶连翘清透宣散郁热之者。该方调理肝脾,改善患者肝郁脾虚的本质。

4. 芍药汤: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和敛气机,黄芩清热燥湿配半夏辛开苦降,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大黄通腑泄热导滞。用于治疗便溏不爽,但在此处也取其清热燥湿、调气化瘀的功效,改善患者肠道湿热、气滞不畅的情况。如所谓“调气则后重自除也”

5. 凉膈散:连翘、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大黄、枳实通便泄热,以清上凉膈中郁热,泄下以缓解患者中下二焦湿热滞气的症状。

此外,代赭石重镇降逆,盐山张锡纯先生云,“此品降胃气最速”因其质重沉降,善于降上逆之气,其功至伟。又镇肝潜阳,引热下行。此处患者大便稀溏,不可量大。

预知子疏肝理气,散结化痰,除湿健胃。

因患者不擅活动,郁热,内寒相加持,滞留机体,用香薷,化湿和中,又性发散,使寒邪出门而去。又不燥热。

二诊:延续首方,巩固疗效

二诊基本沿用首诊方剂,旨在持续调理气机,巩固首诊取得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诊:调整用药,专攻息肉

1. 减去清热之品:患者胸腹灼热感消失,胃有冰凉感,表明体内热象已减,故减去大黄、栀子、代赭石、淡豆豉、淡竹叶等清热降逆之品。以防泻下太过,徒伤正气。

2. 调整药物用量:适当减少白芍、当归的用量,降低养血柔肝之力。而不失养血和血之用。

3. 加入温里药物:加入吴茱萸、肉桂,温阳散寒,也可以引火归元。

4. 引入消息肉药物:合李佃贵大师“息肉方”,加入藤梨根、荔枝核、全蝎、天南星、鸡内金、夏枯穗、生蒲黄等药物,化痰理气、活血散结,以达到消除胃肠息肉的最终目的。

九、治疗总结

1. 辨证准确,用药灵活:依据患者的刻下症状、体征及病情变化,辨证明确,面面俱到。灵活选用六个方剂化裁,和谐统一。并随证调整用药。

2. 身心同治,综合调理:必须重视患者心理状态,通过建议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如停止念经、参与秧歌队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转移焦虑注意力。促进身心康复,至关重要。

3. 持续治疗,巩固疗效:针对胃肠息肉这一慢性疾病,患者配合坚持持续治疗,步步为营,继以化痰理气、活血散结之品巩固治疗,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4. 随访观察,预防复发:患者治愈后,通过合理建议,避免患者因过度体检增加心理负担,防止疾病复发。

十,预后评估

息肉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瘀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病因繁杂,可归结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先天禀赋,气血不调不足等因素。西医治疗多以手术电镜下摘除。复发率很高。而中医结合个体体质差异,审因论证,辩证施治。立足整体观念,辩证统一能有效解决息肉清除或者复发!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