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刘渡舟讲附子汤,少阴阳虚背恶寒。身体痛,骨节痛,是少阴阳衰;手足寒,为阳虚寒盛,四末失温所致。用附子汤温阳散寒祛湿,一剂即效,二剂痛止
2024
11-03

刘渡舟讲附子汤,少阴阳虚背恶寒。身体痛,骨节痛,是少阴阳衰;手足寒,为阳虚寒盛,四末失温所致。用附子汤温阳散寒祛湿,一剂即效,二剂痛止

刘渡舟讲伤寒论: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1)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⑵。 [304]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汤,治后背冷。少阴阳虚背恶寒炮附子30克(先煎30分钟),茯苓45克,人参30克,白术60克,白芍45克。5味,水煎。煎煮2遍,得400毫升许,分3次温服。日服1剂。

[讲解] 本条论述少阴阳虚背恶寒证治。(1)少阴病,……恶寒:“背恶寒,可见于阳明热盛,气阴两伤之证,今“背恶寒”而“口中和”,即口中不渴、不燥,知非里热,因而当是少阴阳气虚衰,不能温煦所致。背为阳之府,又为督脉与太阳经脉所过之处,故少阴阳衰,温煦失司、背恶寒尤着。(2)当灸之,……主之:治疗少阴阳衰背恶寒,当先用灸法以消阴,继用附子汤以扶阳气。灸治多选用大椎、膈俞、关元、气海等穴。附子汤用附子温肾以扶真阳之本;用人参大补元气以扶后天之虚,凡阳虚则阴必盛,阴盛则水湿凝滞而不化,故加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化湿,以助阳气之宣通。然此四药性多温燥,恐有伤阴之虑,故用芍药以制术、附之温燥而护阴,且配苓、术,又可助疏泄以利水。本方以附子、人参为主药,故其主治在于补益脾肾而固根本。附子用熟不用生,且剂量较大,说明重在扶阳,而且能行水祛湿以消阴,故对治疗阳虚寒凝的身痛,骨节疼痛有效,这在下一条将得到证明。[临证意义] (1)本条“背恶寒”若与169条白虎加人参汤的“背微恶寒”对比,一为热伤气阴,一为寒伤阳气。两证鉴别之处,一为口中燥渴,一为口中和;一为有热,一为无热;一为“背微恶寒”,一为背恶寒甚重。仔细分析,则不难辨别。(2)唐XX,男,51岁,1 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1980年5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医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煳,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育阴潜阳等法治之,症状时轻时重。3月26日突发心绞痛,症见面色青黄,剧痛难忍。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发凉,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脉沉细。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尤以背恶寒症状突出,思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以附子汤加味。处方:红参、炮附子各10克,白术,川芎各15克,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顿服。服药须臾,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二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40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一140/100一90毫米汞柱之间,能上班工作。(唐祖宣:附子汤的临床辨证新用,《中医杂志》,11;39,1981)按:此例据脉证所见系胸阳式微,阴寒内盛所致。用附子汤温阳散寒祛湿,一剂即效,二剂痛止。如四肢发凉者,加桂枝;气虚者,重用参、附;加黄芪;夹痰者,重用茯苓,加薤白、半夏;舌有瘀斑者,加丹参、红花,灵活化裁,其效益佳。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讲解] 本条续论阴虚寒盛的附子汤证。附子汤的适应证,一为阳虚,一为寒盛。 [304]条主要讲阳虚证,本条主要讲阳虚寒湿盛的证候要点。身体痛,骨节痛,是少阴阳衰,不能温化寒湿,寒湿停滞,留注骨节,侵淫肌肤,气血郁滞所致。手足寒,为阳虚寒盛,四末失温所致。脉沉,则主病在里,以与寒邪束表之身疼痛、骨节疼相鉴别。证属少阴阳衰,寒湿不化,故用附子汤温肾阳、化寒湿、止身痛为治。[临证意义]

身痛一证,在太阳篇及少阴篇均有论述。但太阳病身痛因风寒之邪闭塞肌表所致,证当伴有头痛发热等,用麻、桂发汗解表,身痛自除。而少阴病身疼,因阳虚寒盛、寒湿凝滞所致,证当伴有无热恶寒,脉沉等,用附子汤扶阳抑阴,温化寒湿,身疼可解。亦有汗后气血两伤,肌肤失养而见“身疼痛,脉沉迟者”,治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益气养血以荣肌肤,身痛可除,临证当悉心鉴别。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