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12个基础“万金油”方,背会能从头到脚横扫90%大小杂病,务必收藏!
2025
11-24

中医12个基础“万金油”方,背会能从头到脚横扫90%大小杂病,务必收藏!

中医方剂成千上万,但真正的核心是’基础方+灵活加减’。就像盖房子,掌握了12个’核心地基方’,不管是感冒咳嗽、脾胃虚弱,还是失眠乏力,都能在此基础上调整应对。

一、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核心功效:补脾胃、益元气

通俗场景:

· 平时总觉得浑身乏力、懒得说话,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

· 脾胃虚弱,吃一点油腻就胃胀,大便稀溏不成形,舌苔薄白、脉象无力;

· 大病初愈或长期熬夜后,身体虚弱需要’兜底’。

方解逻辑:

人参补元气(相当于给身体’充电’),白术健脾燥湿(帮脾胃’干活’),茯苓利水渗湿(排体内多余湿气),甘草调和诸药(让药效更温和)。四味药搭配,就像给脾胃请了个’专属管家’,从根源补足气血生成的’原料’。

灵活加减:

· 加陈皮=异功散(适合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嗳气腹胀);

· 加陈皮+半夏=六君子汤(适合脾胃虚弱+痰湿重,比如痰多、舌苔厚腻);

· 加木香+砂仁=香砂六君子汤(适合脾胃虚弱+气滞,比如饭后腹胀明显)。

二、补血第一方: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核心功效:补血养血、调理月经

通俗场景:

· 面色苍白或萎黄,嘴唇、指甲颜色淡,经常头晕眼花、心悸失眠;

· 女性月经不调,比如量少、颜色淡、推迟,经期小腹隐隐作痛;

·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导致的’血虚’,整个人没气色。

方解逻辑:

当归补血活血(被称为’补血圣药’),熟地滋阴补血(补足血液’存量’),白芍养血柔肝(缓解血虚引起的疼痛),川芎活血行气(让补血不滋腻、血液不瘀滞)。四味药’补而不滞、活而不伤’,是血虚的’基础营养液’。

灵活加减:

· 加桃仁+红花=桃红四物汤(适合血虚+血瘀,比如月经有血块、痛经明显);

· 加黄芪+党参=八珍汤(气血双补,适合既乏力又没气色的人)。

三、气血双补第一方: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核心功效:同时补气血、兼顾脾胃

通俗场景:

· 既有四君子汤的’气虚’症状(乏力、气短、脾胃差),又有四物汤的’血虚’症状(面色差、头晕、月经不调);

· 产后、术后身体虚弱,或长期节食减肥导致的气血两虚。

方解逻辑:

本质是’四君子汤+四物汤’的组合,补气药负责’造血原料’,补血药负责’血液储备’,脾胃和气血一起调,适合气血都亏的’全面虚弱’体质。

灵活加减:

· 加肉桂+黄芪=十全大补汤(适合气血两虚+阳虚,比如畏寒怕冷、手脚冰凉);

· 加远志+五味子=人参养荣汤(适合气血两虚+失眠多梦、情绪低落)。

四、滋阴第一方: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

核心功效:滋阴补肾、清泻虚火

通俗场景:

· 肾阴虚表现:口干咽燥、手心脚心发热、晚上睡觉出汗(盗汗);

·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记忆力下降,男性可能出现遗精早泄,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量少;

· 舌苔少而干、脉象细数(跳得快且无力)。

方解逻辑:

熟地、山萸肉、山药’三补’(补肝肾脾),泽泻、丹皮、茯苓’三泻’(泻湿、泻火、利尿),补而不腻、泻而不伤,是肾阴虚的’经典调理方’,被称为’滋阴第一方’。

灵活加减:

· 加知母+黄柏=知柏地黄丸(适合肾阴虚+虚火旺盛,比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 加麦冬+五味子=生脉饮(适合肾阴虚+气虚,比如口干+乏力)。

五、温阳第一方: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附子、肉桂)

核心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通俗场景:

· 肾阳虚表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尤其是冬天更明显;

· 腰膝冷痛、精神不振、夜尿多(晚上频繁起夜),男性可能出现阳痿早泄,女性可能出现宫寒痛经;

· 舌苔白腻、脉象沉迟(跳得慢且无力)。

方解逻辑:

在六味地黄丸’滋阴’的基础上,加了附子、肉桂两味’温阳药’,就像给肾阴虚的’基础’加了’火种’,既能补阴又能温阳,适合肾阳虚的’畏寒体质’。

灵活加减:

· 加牛膝+车前子=济生肾气丸(适合肾阳虚+水肿,比如腿脚浮肿、小便不利);

· 加鹿茸+巴戟天=右归丸(适合肾阳虚严重,比如畏寒+阳痿+腰膝酸软明显)。

六、祛湿第一方: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核心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通俗场景:

· 体内湿气重:舌苔厚腻、口腔黏腻、大便黏马桶(冲不干净);

· 脾胃运化差:胃胀、嗳气、食欲不振,吃一点就觉得饱,身体沉重没力气;

· 适合’痰湿体质’,尤其是长期吃生冷、油腻、甜食的人。

方解逻辑:

苍术燥湿健脾(直接’祛湿’),厚朴行气消胀(缓解胃胀),陈皮理气健脾(帮脾胃运化),甘草调和诸药。四味药搭配,能快速化解脾胃湿气,改善’黏腻沉重’的不适感。

灵活加减:

· 加藿香+佩兰=藿香平胃散(适合湿气重+感冒,比如恶心呕吐、腹泻);

· 加茯苓+泽泻=胃苓汤(适合湿气重+水肿,比如腿脚浮肿、小便少)。

七、清热第一方: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核心功效:清热解毒、泻火解毒

通俗场景:

· 实热证: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

· 全身发热、烦躁易怒,或皮肤长疮疡(比如痤疮、毛囊炎),舌红苔黄、脉象洪数;

· 适合’上火严重’的情况,比如熬夜、吃辛辣食物后引发的各种热证。

方解逻辑:

黄连清胃火(治口舌生疮、胃痛),黄芩清肺火(治咽喉肿痛、咳嗽),黄柏清下焦火(治小便黄赤、皮肤疮疡),栀子通泻三焦火(让火气从小便排出)。四味药都是’清热猛将’,实热证用了见效快。

注意:药性偏寒凉,脾胃虚弱、容易腹泻的人不宜长期服用。

八、解表第一方: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核心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通俗场景:

· 风寒感冒初期:恶寒发热(怕冷明显、发烧较轻)、无汗、头痛身痛;

· 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稀薄,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 适合冬天或受凉后引发的’风寒感冒’,症状以’怕冷、无汗’为核心。

方解逻辑:

麻黄发汗解表(打开毛孔排寒气),桂枝温通经脉(辅助麻黄散寒),杏仁宣肺平喘(缓解咳嗽),甘草调和诸药。是风寒感冒的’急救方’,发汗后寒气排出,症状快速缓解。

灵活加减:

· 加石膏+知母=麻杏甘石汤(适合风寒感冒转风热,比如发烧加重、咽喉肿痛);

· 加半夏+细辛=小青龙汤(适合风寒感冒+痰多,比如咳嗽痰多、胸闷)。

九、止咳第一方: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核心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通俗场景:

· 咳嗽痰多:痰白稀薄、量多,容易咳出,舌苔白腻;

· 胸闷、嗳气、食欲不振,或伴有恶心呕吐;

· 适合痰湿引起的咳嗽,比如感冒后期痰多、长期吸烟导致的咳嗽。

方解逻辑:

陈皮理气化痰(让痰容易咳出),半夏燥湿化痰(减少痰的生成),茯苓健脾祛湿(从根源减少痰湿),甘草调和诸药。是’化痰基础方’,不管是感冒咳嗽还是慢性支气管炎,只要是’痰湿咳嗽’都能用。

灵活加减:

· 加川贝+沙参=贝母二陈汤(适合痰湿咳嗽+阴虚,比如痰少黏稠、口干);

· 加杏仁+苏子=苏子降气汤(适合痰湿咳嗽+气喘,比如咳嗽时胸闷气喘)。

十、安神第一方:酸枣仁汤(酸枣仁、知母、川芎、茯苓、甘草)

核心功效: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通俗场景:

· 失眠多梦:入睡困难、容易惊醒,或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

· 血虚引起的失眠:伴有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口干咽燥;

· 适合压力大、熬夜导致的’血虚失眠’,尤其是上班族和中老年人。

方解逻辑:

酸枣仁养血安神(被称为’安神圣药’),知母清热除烦(缓解失眠引起的烦躁),川芎活血行气(让养血不滋腻),茯苓健脾宁心(辅助安神)。五味药搭配,既能补血又能安神,还能缓解失眠带来的烦躁感。

灵活加减:

· 加柏子仁+远志=柏子养心丸(适合失眠+心悸明显,比如心跳加快、心慌);

· 加龙骨+牡蛎=酸枣仁汤加味(适合失眠+容易惊醒,比如一点声音就醒)。

11、止痛第一方: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

核心功效:缓急止痛、调和气血

通俗场景:

· 各种’痉挛性疼痛’:比如胃痛、腹痛、关节痛、肌肉痛;

· 女性痛经(痉挛性疼痛)、小腿抽筋(夜间容易发作);

· 疼痛特点:阵发性疼痛、疼痛时肢体蜷缩,按压后疼痛缓解。

方解逻辑:

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放松痉挛的肌肉和经脉),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增强白芍的止痛效果)。两味药搭配,是’止痛小能手’,很多复杂止痛方都会以它为基础。

灵活加减:

· 加桂枝=桂枝芍药甘草汤(适合关节痛+畏寒,比如冬天关节痛加重);

· 加当归=当归芍药甘草汤(适合痛经+血虚,比如月经量少、痛经)。

十二、通便第一方: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大黄、枳实、厚朴、白芍)

核心作用:润肠通便、缓下热结

通俗场景:

· 便秘: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长(超过3天);

· 伴有口干咽燥、腹胀腹痛、烦躁易怒,舌苔黄燥、脉象滑数;

· 适合’肠燥津亏’引起的便秘,比如老年人、长期熬夜、吃辛辣食物导致的便秘。

方解逻辑:

麻子仁、杏仁润肠通便(滋润肠道),大黄、枳实、厚朴行气通便(促进肠道蠕动),白芍养血柔肝(缓解便秘引起的腹痛)。是’润下剂’,既能通便又不损伤肠道,适合长期便秘的调理。

注意:孕妇、脾胃虚弱容易腹泻的人慎用;便秘缓解后应停药,不宜长期服用。

最后3个关键提醒,避免用错方!

1. 辨证为先:以上方剂都是’基础方’,使用前要先对号入座(比如气虚用四君子汤,血虚用四物汤),避免盲目服用;

2. 灵活加减: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比如同样是感冒,风寒用麻黄汤,风热用银翘散,可根据症状调整;

3. 专业咨询:如果症状严重(比如长期失眠、严重痛经、慢性疾病),一定要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