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何要重读麻黄加术汤?
本文旨在深入挖掘麻黄加术汤这一经典方剂的现代价值。在空调、冷饮充斥的今天,“寒湿”已成为许多常见病(从感冒、水肿到皮肤病)的核心病机。麻黄加术汤的“微汗”法,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单纯发汗或利尿的、更为温和而根本的解决思路。它启示我们,治疗水湿为患,关键在于恢复人体自身气化的功能。
本文汇集刘渡舟、倪海厦、宋柏杉三位名家视角及五则验案,旨在立体展现该方“一方治多病”的奥妙在于紧扣“寒湿在表”的核心病机。然而,现代临床中,面对复杂的病情,如何更精准地把握使用该方的时机?如何与其它治湿方剂(如麻杏苡甘汤、防己黄芪汤)进行鉴别与衔接?这值得我们每一位临床工作者深思。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经方更深层的探讨与应用。
麻黄加术汤通治五症:
以“微汗”之法,破解寒湿困局
麻黄加术汤,一剂源自医圣张仲景的经方,历经千年临床淬炼,其应用远不止于《金匮要略》中所述的“身烦疼”。本文将从经典出发,深入探讨其在治疗浮肿、湿疹、关节痛、皮下肿块及缺氧急救等五种病症中的卓越疗效,融汇古今名家心法,并佐以真实医案,展现其深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方剂本源:经典中的基石
方剂来源: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原方与剂量: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义解读:本方是麻黄汤的原方加白术四两而成。麻黄汤为发汗峻剂,旨在开泄腠理,发散风寒。加入倍于麻黄的白术,是关键所在。白术健脾燥湿,其性守而不走。二者相合,白术既能增强祛湿之力,又能制约麻黄过汗之弊,使全方由“大发汗”转为“微似汗”,符合仲景治疗湿病“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的明训。此方共奏发汗解表、散寒除湿之效,是治疗寒湿郁于肌表的基础方。
精准辨证:掌握麻黄加术汤的五大关键指征
要快速、准确地应用麻黄加术汤,需紧扣“寒湿郁表”这一核心病机,以下五大指征至关重要,尤以第一、二项为必备条件:
1.疼痛与沉重并见:患者主诉“身烦疼”,即全身肌肉关节的剧烈酸楚疼痛,其关键特征是疼痛伴有明显的沉重感、困重感,如裹湿衣,活动不灵。这是湿邪困阻的典型表现。
2.无汗与恶寒同在:必有无汗(皮肤干燥),且伴有明显的恶寒(甚至瑟瑟发抖),提示表寒实证,腠理闭塞。
3.舌苔白腻或白滑:舌象是重要鉴别点。舌苔必须呈现白腻(寒湿)或白滑(水湿重)之象。若见黄腻则属湿热,非本方所宜。
4.脉象浮紧或浮缓而紧:脉浮示病位在表。紧脉主寒、主痛,是寒邪收引之象;若湿重则可见浮中带缓,但必兼紧束之感。
5.或然症(非必备,但可佐证):或见皮肤水肿(按之凹陷)、或为遇寒加重的慢性荨麻疹、湿疹,皮疹色多偏暗、不红,或触之偏凉。
简易鉴别:
与麻黄汤证鉴别:麻黄汤证为纯风寒表实,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痛而无沉重感)、脉浮紧为主,舌苔薄白。麻黄加术汤证必兼“湿”的沉重、苔腻。
与麻杏薏甘汤证鉴别:麻杏薏甘汤证为风湿在表且有化热倾向,疼痛呈游走性,且可能有日晡发热,苔腻可能微黄。
掌握此辨证要点,即可在临床中迅速抓住麻黄加术汤的应用时机,避免误治。
二、聚焦主症:中西医如何看待与治疗“浮肿”
中医视角:浮肿在此方证中属“风水”或“皮水”范畴,病机为寒湿外袭,肺失宣降,脾不运湿,导致水湿泛溢肌肤。肺主皮毛,司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寒湿困表,肺气闭塞,水道不通,水湿内停,发为浮肿。治宜宣肺健脾、发汗利水,使水湿从表面散,此即“开鬼门”之法。
西医视角:浮肿(如粘液性水肿、肾炎性水肿等)是机体组织间隙过量液体积聚的病理现象。治疗多采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促进肾脏排尿,或针对原发病(如补充甲状腺素治疗粘液性水肿)进行治疗。
治法异同:
相同点:均以消除异常积聚的水液为目标。
不同点:西医利尿剂直接作用于肾脏,强制排水,见效可能迅速,但若病因未除易复发。麻黄加术汤则着眼于恢复肺、脾功能,通过发汗调节全身水液代谢,是一种整体调节,旨在治本。对于表寒闭郁所致的水肿,麻黄加术汤通过发汗开通毛孔,减轻体循环压力,往往能起到“提壶揭盖”的奇效,此为单纯利尿法所不及。
三、名家解读:经纬交错的临床智慧1.刘渡舟:紧扣“寒湿痹表”,擅治顽固痹症
刘渡舟教授强调,麻黄加术汤是治疗风寒湿邪痹阻肌表、关节的基础方。其辨证眼目在于肌肉关节疼痛的同时,必然伴有沉重感、肿胀感,或见恶寒、无汗、关节遇冷痛增等表实寒证。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程迁延的痹证,刘老认为单一方剂难以速效,常展现出高超的方剂交替使用艺术。他常将麻黄加术汤与《小品方》的小续命汤(祛风散寒,扶正通络)、桂枝芍药知母汤(寒热并用,祛湿滋阴)以及 《温病条辨》的加减木防己汤(清泄湿热)等方剂交替使用,以适应病情的复杂变化。这种用法深刻体现了其“方证相应”与“动态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
(来源:《跟刘渡舟学经方》)
2.倪海厦:拓展“表湿”范畴,妙治皮肤病与急救
倪海厦先生将麻黄加术汤的形象地视为打开皮肤表层水湿锁扣的钥匙。他精辟地指出,大量白术的加入,如同给骁勇善走的麻黄汤“套上了缰绳”,使其发汗之力变得缓和而持久,专功于“微汗”祛湿。因此,他将本方广泛应用于一切病位在表之湿证,如荨麻疹、湿疹、蚊虫叮咬引起的红肿痒疹等,常获速效。更具启发的是,倪师将其应用拓展至急救领域。他认为,凡因环境湿浊闭塞腠理、困遏肺气导致的缺氧状态,如山洞探险吸入沼气昏迷、夏季中湿秽之气而厥逆等,本方能开皮毛、宣肺气,使清阳得入,浊阴得降,从而苏醒神志。此论极大丰富了该方的应用外延。
(来源:倪海厦人纪系列《金匮要略》讲座)
3.宋柏杉:洞察现代病因,明晰术、苍取舍
宋柏杉老师紧密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犀利地指出当代“湿家”众多的根源在于空调冷气、过量冷饮、过度食用水果以及滥用抗生素和静脉输液,这些因素导致人体寒湿内盛。因此,在夏季,人们因贪凉饮冷而感寒的“伤寒”病例远多于冬季,使得麻黄加术汤治疗夏季寒湿感冒的应用机会,反而远超单纯的麻黄汤。对于白术与苍术的千古之争,宋老师不尚空谈,而是基于临床实效给出了清晰的取舍标准:治疗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时,选用药性燥烈、走表力强的苍术效果更佳;而治疗风寒湿邪引起的感冒、身体酸疼时,则选用药性缓和、偏于健脾的白术更为适宜。 这一经验源于大量临床对比,极具指导价值。
(来源:宋柏杉“十大病种”临床实战讲座)
四、验案实录:经方奏效的五个例证医案一:刘渡舟治粘液性水肿(浮肿)
详案:高某,女,37岁。患浮肿八年之久,病情持续,且每遇寒冷气候则显著加重。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粘液性水肿”,虽经多方求治,效果均不理想。初诊时见:患者全身弥漫性浮肿,尤以颜面部为甚,面色苍白虚浮。自觉恶寒明显,虽添衣被不解,肢体沉重疼痛,活动不利,且周身无汗。伴有胸脘部痞满胀闷,小便量少不畅,大便经常秘结。察其舌苔,白而水滑,切其脉象,浮紧有力。
辨证:此属寒湿之邪外束肌表,内困脾阳,导致肺气失于宣发,水湿运化失常,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治则:发汗解表,散寒除湿。
方药:投以麻黄加术汤,但根据寒湿偏盛之病机,以苍术易白术,增强燥湿之力。处方: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苍术10克。共3剂,水煎服,并嘱服药后温覆取微汗。
疗效:患者遵嘱服药,每次服后皆得周身微汗。3剂服尽,周身浮肿竟全部消退,恶寒、身痛、胸痞等症亦随之豁然而愈。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继以苓桂术甘汤温化水饮,调理中焦而收全功。
分析:此案浮肿八年,属顽固痼疾。刘老紧扣“遇寒加重、无汗、身重、脉浮紧”等寒湿郁表之关键指征,果断使用麻黄加术汤。以苍术代白术,更切合湿盛之病机。方证高度吻合,故能如桴鼓相应,八年沉疴,三剂而愈。
医案二:萧琢如治寒湿身痛(关节痛)
详案:黄君,三十余岁。素体丰腴,痰湿内盛。近期因感受寒邪而发病。症见手脚动作迟钝沉重,遍身肌肉关节酸楚疼痛,口中淡而无味,不欲饮食,精神萎靡,懒于言语,终日只能端坐而不能安卧。诊其脉,右手缓而左手紧,视其舌苔,白而厚腻。
辨证:此乃患者素体多湿,复感外寒,内外合邪,寒湿困阻肌表经络,即《金匮要略》所明训之“湿家身烦疼”。
治则:辛温发散,微汗祛湿。
方药:谨遵仲景原法,处麻黄加术汤原方,但考虑湿邪较重,亦以苍术易白术:带节麻黄2.4克,桂枝2.1克,光杏仁4.5克,炙甘草1.5克,苍术3克。予2剂。
疗效:患者连服2剂后,周身得微汗出,寒湿之邪随汗而解,手脚沉重、周身疼痛等诸多症状悉数平息,疾病获愈。
分析:此案为典型的内湿招引外湿。萧氏辨证精准,仅用原方小剂量,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方证合拍,功专力宏。充分展示了经方“药简力宏,四两拨千斤”的辨证魅力。
医案三:赵明锐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
来源:赵明锐,《经方发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45页
详案:王某某,男,农民。因在田间劳动,突遭风寒侵袭,数日后即出现周身关节烦疼痛,且疼痛呈游走性,以下肢关节为甚。局部肿胀,用手指按压后凹陷不起,疼痛拒按。肢体感觉沉重,步履艰难。大便正常,小便短赤,脉象大而数。此前曾有多医诊治,有医投以五皮饮加减等利水渗湿之剂,服后无效。
辨证:此非里湿,乃风湿之邪侵袭肌表,留滞于肌肉关节之间,相互搏结所致。
治则: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方药:予麻黄加术汤,并明确告诫患者,服药旨在取微汗,切忌大汗淋漓。处方: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白术(原书未载剂量,依常法)。
疗效:服2剂后,关节疼痛有所减轻,浮肿基本消退。鉴于风邪偏盛,疼痛游走,于上方中加入羌活、苍术各15克,以增强祛风胜湿之力。继服2剂后,疼痛大为减轻,后经适当调养,恢复健康。
分析:此案前医误辨为里湿,用五皮饮无效,反证病邪在表。赵师紧扣“身烦疼”主证,用麻黄加术汤开表祛湿,立竿见影。后续加味,体现了随证加减的灵活性。
医案四:刘柏治慢性荨麻疹(湿疹)
来源:刘柏,《麻黄加术汤治疗荨麻疹》,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第66页
详案:姜某某,男,20岁,于1977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自诉于两年前因睡卧潮湿炕褥而发病。此后,每年冬季、春季,每遇风寒刺激或接触冷水,全身即发红色痒疹。疹起先从四肢开始,逐渐蔓延至周身,时起时消,发作无时。发作时瘙痒难忍,并伴有皮肤灼痛感,以致夜间无法安眠。诊见:全身散布大小不一的红色风团样疹块。舌苔白腻,脉象浮而紧。
辨证:此系风寒湿邪郁于肌肤腠理之间,不得透发所致。
治则:疏风散寒,微汗祛湿。
方药:拟麻黄加术汤原方2剂。
疗效:患者服药后,周身微微汗出,瘙痒立止,疹块随即消退,疾病痊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该文同时报道,作者临床以此方治疗同类因风寒湿邪所致的荨麻疹患者30余例,均取得显著疗效。
分析:本案病史与脉证均明确指向寒湿郁表。麻黄加术汤能开腠理,透邪外出,使郁遏于肌肤之风寒湿邪随微汗而解,故收效迅捷。为治疗寒湿型慢性荨麻疹提供了经方范本。
医案五:朱大伟治皮下肿块
来源:朱大伟,《麻黄加术汤临床运用一得》,四川中医,1986年第4期,第12页
详案:王某某,男,45岁。1984年10月10日诊。患者感冒历时一月未能痊愈,期间竟于右胸前出现一凸起性肿块,触之疼痛,拒绝按压,但局部皮肤不红不热。伴有发热、无汗、全身酸疼等症状。诊其舌苔白腻,脉象浮缓。
辨证:此非痈疽,实为感冒后风寒湿邪未能及时宣散,反而挟杂湿浊凝聚于肌肤经络之中,形成结块。
治则:祛寒散湿,通络散结。
方药:以麻黄加术汤为基础,加入活血通络之品。处方:麻黄、白术、红花各12克,桂枝、杏仁各10克,甘草3克,甲珠(穿山甲炮制珠,现已禁用,可用其他活血药替代)6克。
疗效:仅服2剂后,胸前肿块即完全消失。
分析:此案极具启发性。它表明,只要病机核心是“寒湿凝滞”,即使临床表现并非典型的疼痛或水肿,而是局部“肿块”,仍可异病同治,以麻黄加术汤为主方。加用红花、甲珠意在增强通络散结之力,是辨证基础上的巧妙化裁。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80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