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治疗胃病的十大千年古方,胃疼、胃酸过多和胃胀的快点收藏!
2025
11-22

治疗胃病的十大千年古方,胃疼、胃酸过多和胃胀的快点收藏!

泊岸记

与你一起,见证青春!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胃病已经成为困扰广大人群的常见健康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胃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80%,并且正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

我国作为胃病大国,肠胃病患者数量高达1.2亿,其中慢性胃炎发病率为30%,每年新增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2%。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胃病的普遍性,更凸显了其严重性。

胃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胃癌等。

因此,关注胃部健康,及时治疗胃病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胃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采取自行购药处理或忽视的态度,导致病情延误,甚至恶化。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现状,我们不仅可以借助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还可以从千年的中医智慧中汲取灵感。

以下十大古方,是中医在治疗胃病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它们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

1. 二陈汤

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子中药组成:陈皮、半夏(洗)、茯苓、甘草(炙)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用量: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

用法:上药㕮咀,每服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方解:陈皮有理气化痰、和胃作用;半夏化痰、温胃、散结,兼具祛胃寒;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四味药搭配既能去除病因,又能温养脾胃。

适应症:胃胀不适、消化不良

中医理论:脾胃功能失常,浊阴不降,导致腹胀。二陈汤能调理脾胃,恢复其功能。

适应人群:老年人、消化不良者

禁忌:孕妇慎用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 良附丸

来源:传统中医方剂

方子中药组成:高良姜、香附

方解:高良姜温胃止痛,缓解胃寒气滞导致的疼痛;香附行气,是疏肝首选药物。

炮制:高良姜500g 香附(醋制)500g

用法: 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适应症:寒重型胃痛

中医理论:胃寒气滞,寒凝胃痛。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适应人群:胃寒疼痛者

禁忌:孕妇慎用

摘录自:《中国药典》

3. 小陷胸汤

来源:《伤寒杂病论》

方子中药组成:黄连、半夏、瓜蒌

方歌: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

方解:黄连清胃火;半夏和胃化痰;瓜蒌清火、化痰、散结。

炮制:黄连6g,半夏(洗)12g,瓜蒌(实大者)20g。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先煮瓜蒌,后纳他药,水煎温服。

适应症:热重型胃痛

中医理论:痰热互结,胃热疼痛。小陷胸汤清热化痰,散结止痛。

适应人群:胃热疼痛者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用

4. 左金丸

来源:金元时期朱丹溪

方子中药组成:黄连、吴茱萸

制法: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 次。

方解:黄连清胃热;吴茱萸反佐黄连,防止其太过寒凉伤胃。

适应症:反酸烧心

中医理论:胃火导致胃酸过多,左金丸清胃火,抑制反酸。

适应人群:胃酸过多者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用

5. 四君子汤

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子中药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制法: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各9g),甘草炙(6g)

用法用量:

    现代用法:水煎服。

    古代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两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方解:人参补气,白术健脾,茯苓利湿,甘草和中。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适应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中医理论:脾胃气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增强消化功能。

适应人群:脾胃虚弱者

禁忌:实证患者慎用

6. 半夏泻心汤

来源:《伤寒杂病论》

方子中药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

制法:半夏12克(洗),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9克,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方解:半夏、干姜散结消痞;黄芩、黄连燥湿清热;人参、甘草、大枣补脾益胃。

适应症:心下痞证、呕吐、肠鸣

中医理论:脾胃湿热互结,导致心下痞满。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散结消痞。

适应人群:心下痞满者

禁忌:实证热盛者慎用

7. 茯苓四逆汤

来源:清代名医张仲景

方子中药组成:茯苓、白术、甘草、干姜

制作: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甘草、干姜温中祛寒。

适应症:脾胃虚寒、消化不良

中医理论:脾胃虚寒,运化无力。茯苓四逆汤健脾益气,温中散寒。

适应人群:脾胃虚寒者

禁忌:湿热内蕴者慎用

8. 保和丸

来源:宋代名医仲景

方子中药组成:山楂180克 神曲60克 半夏 茯苓各90克 陈皮 连翘 萝卜子各30克

制作:上药研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

方解:黄连、黄芩清热解毒;栀子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适应症:胃炎、胃溃疡

中医理论:胃火炽盛,热毒蕴结。保和丸清热解毒,舒肝解郁。

适应人群:胃炎、胃溃疡患者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用

9. 甘草附子汤

来源:清代名医吴昆

方子中药组成:甘草、附子、干姜、

制作:甘草30克(炙) 附子40克(炮,去皮,破八片) 白术30克 桂枝60克(去皮)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则解。

方解:甘草、附子温中祛寒;干姜舒肝解郁,健脾和胃。

适应症:胃寒型胃痛

中医理论:胃寒凝滞,气机不畅。甘草附子汤温中祛寒,舒肝解郁。

适应人群:胃寒疼痛者

禁忌:阴虚火旺者慎用

10. 二妙散

来源:清代名医朱丹溪

方子中药组成:枳壳、陈皮、白芍

方歌: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再加苡仁名四妙,湿热下注痿痹痊

制作:黄柏(炒)、苍术(米泔水浸,炒)各15g。

用法: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次服3-5g,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方解:枳壳、陈皮理气健脾;白芍调和胃气,祛湿化痰。

适应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中医理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湿气内生。二妙散理气健脾,祛湿化痰。

适应人群: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

禁忌:实证湿热者慎用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