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序
陈潮祖先生所著《中医治法与方剂》,有其独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仔细研读,学以致用,受益不浅,这是医界同仁们的共同感受。以我管见,该书尤有价值和帮助的,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基于脏腑病机,构建证治体系
该书首次系统地根据脏腑生理和脏腑病机,列述脏腑病证,据理立法,阐释方药,解析运用。这是以其中医脏腑生理病理为切入点,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的独创论述模式。以肺系病机治法与方剂为例,书中从表、肺、肺系分别展开,按表卫失调分析寒邪束表辛温解表法方,外感风热辛凉解表法方,外中风邪疏散风邪法方,暑邪伤肺宣肺涤暑法方,表里同病表里双解法方,风寒湿痹除湿宜痹法方;按本脏自病分析温邪犯肺清肺解毒法方,气分热盛辛寒清气法方,水饮停滞开源导流法方,上焦湿热清宣湿热法方,肺脏阳虚温阳补肺法方,肺寒停饮温肺化饮法方,肺热气逆清肺降逆法方,热痰壅肺清肺化痰法方,气郁咳嗽宣肺止咳法方,肺气不敛敛肺止咳法方,肺气不足补益肺气法方,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法方;按肺系病变分析鼻窍不通通利鼻窍法方,风寒喉痹宣肺开痹法方,温毒侵肺解毒利咽法方,少阴阳虚温阳通痹法方。显而易见,其优点有三。其一,内容充实,系统性强,切合临床。可以说,至今任何方书难有超越如此高度地将中医脏腑理论与方药临床密切结合的水平。其二,突出中医脏腑整体观和辨证施治,颇能有效地培养提高中医临床思辩能力,提升异病同治能力。其三,举凡在开源导流等内容上,将肺为水之上源之类的经典理论运用展示得极其深刻,不但能启发思路,还在中医治法和方论上填补了不少空白,使揭示这类方剂的配伍规律得以深化。
二、联系中医经典,据证依理释方
以四逆散之论为例,四逆散是一首临床常用方,但从未见有深入而充分的、不避难点的方解,已有的只是囿于阳郁厥逆,肝脾不和来释方,而对《伤寒论》原文的或然证则避而不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论方者对该方证病机的把握程度有限。先生依据《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的论述提出该方证属肝气郁结,疏泄失常,经隧挛急以致五脏气血津液不能正常流通所致这一论断。经隧挛急,影响血液流通,阳气不能随血达于四末,成为四肢逆冷;肝病及心,脉络紧张,血运不利,遂致心悸;肝病及肺,肺系挛急,肺气不利,则咳嗽气急;肝病及肾,肾系挛急,水道失修,则小便不利;肝胆自病,胆道痉挛,胆液壅阻,则腹中急痛;肝木克土,传导失常,则下利后重。故方以柴胡之辛,疏肝调气,宣通腠理;枳实之苦,行气消痞,泄其壅滞,畅通气液;芍药之酸,益阴柔肝,缓解痉挛;甘草之甘,缓其急迫,使经脉复归柔和。四药配合严密,通过柴胡、枳实疏畅气机,使气液流通利于经隧柔和,芍药、甘草柔肝缓急,使经隧和柔又有利于气津流畅。经隧气血津液复常,则分属五脏或然五证均可得治。
三、紧扣临床运用,展示配伍新义
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临床上的扩大运用,古今医家实践证实治五官心肺诸疾尤有效验。但仅从一贯习用的表里同治释方,便与此类证候风马牛不相及,组方配伍的奥妙亦不可能揭示。陈潮祖先生指出,只有从宣上温下肺肾同治作解,才能指导广泛应用。他认为,阳虚外感风寒之暴哑失音或咽喉疼痛的机理在于:邪犯太少二阴,上焦肺气闭郁,宣降失常;下焦气化不及,水湿阻滞络于咽喉之少阴经脉。方用麻黄宣肺气之郁,行壅滞之水。附子温肾阳以助气化,振心阳以助血运。细辛辛通少阴经脉,协助麻附辛通上下。使肺气得宣,血运得畅,津行无阻,则暴哑、声嘶、咽痛可愈。此方温煦少阴,开泄肺气,使津气升降出入恢复,则耳聋之证可愈。书中诸如此类源出脏腑理论,紧扣临床运用,换取新的角度,展示配伍新义的内容不胜枚举。这也正是体现他口传心授于我的:”临床效果好的方,要着力在阐发透彻其理论;理论性强的方要下工夫在展开其临床应用”之语的例证。
四、拓展中医理论,指导释方用方
综观全书,先生在中医理论的拓展和创新上有五脏宜通论、少阳三焦膜腠论等。这些颇有见地的新论,既对深化方解大有作用,又能启发思路,提高临床遣方用药水平。
按照五脏宜通论,我们便可很容易就能理解六味地黄丸、肾气丸配伍茯苓泽泻牡丹皮;中益气汤配伍陈皮当归;酸枣仁汤配伍川芎茯苓;妙香散配伍木香麝香;人参蛤蚧散配伍桑白皮茯苓等等的道理。我想,其实,五脏之虚用寓通寓补的配伍,是因脏虚为本,本虚则脏腑功能低下,必然引起气血津液阻滞而呈标实,标实宜通。寓通于补,通道无阻,则易使补益作用直达当补之地。明乎此,临床治虚证用药则不会呆补。至于五脏实证,为更快更有效地祛邪,也是宜通无疑。诸如火郁发之、木郁达之……等配伍用药,亦是五脏宜通之明证。个人认为,五脏宜通论不但补充了中医脏腑理论,而且是一种释方有用,遣方有准,用药效佳的理论。
全书运用少阳厥阴膜腠理论来解释方理之处甚多。其补学术空白和启发临床思路的价值也是毫无疑义的。例如,讨论治肺胀喘咳的越婢加半夏汤就这样说到:”此方使用甘草大枣,一般均从和中护胃去解释。今谓二药有甘以缓急之功,是为气喘而设,涉及肝,似有牵强附会之嫌。须知古人将五体结构分属五脏,系从长期临证观察中来。过去医家未将气管痉挛与肝联系起来分析,用柔肝缓急的白芍、地龙、甘草、大枣等药治疗喘咳的古方,却比比皆是,这就说明气管虽属肺系,也是肝主的筋膜构成。明白这一道理,对肾系挛急而成小便淋痛使用甘草;心系急迫而呈惊悸使用甘草、大枣;脾胃系统挛急而呈呕吐、腹痛、泄泻、里急后重使用白芍、甘草,也就不难理解了”。我正是受此启发,才有了在自己的论者下,阐释治疗肝阳上亢的镇肝熄风汤、肝热动风的羚角钩藤汤、阴虚风动的大定风珠三方,何以在其病因、证象不同的配伍中,却又相同地用白芍、甘草来柔肝解痉、松弛脑络的道理。我在临床上也就常在治痛、喘、咳证的方中增配解痉作用的中药来提高疗效。
五、始终谦虚严谨,提倡不断发展
《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自1975年出版至今,已11易其稿,现在又是第5版稿成。事实上,该书已深受中外读者喜爱,成为国内几代中医学者必备的参考书之一,所以多次国内再版,现在已有日文、韩文版,并将有英文版。随着研究的深化,先生始终本着谦虚谨慎、精益求精、不断完善、提高的精神,即使年事已高,腰椎重病,仍不惜呕心沥血,笔耕不止,使该书在海内外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上,让使用者更能受益。我想,维护中医药事业、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事业,传播中医药文化,如他这样根于中医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务实有效之举,在当今是最为重要的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从书中的旁征博引和高明见解可以看到这点,从他本人表明自己只是开拓出这一研究的首创模式,还希望同道不断充实发展的肺腑之言,可以感到其大智、大怀、大德。显然,陈潮祖先生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效法。
书中可取之处还多,上述内容,挂一漏万。但深信,用心研读此书,只要能把握住其学术特点,思路方法,独特之处,精华所在,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就必有丰硕收获。
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教授
周训伦
2009年6月25日于蓉城浣花溪畔
~~~~~
自序
我从1962年开始撰写此书,作为本校方剂学教材,反复经过?次修改,才由我校送到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经过1980年再版、1995年出第3版、2003年出第4版,已11易其稿,印数多达50余万册矣!作为一本科技专著,读者面窄,在30余年之中印数能够达到50万册之多,说明我的年华没有虚度,心血没有白耗。第3版时,我将1988年在四川出版的《中医病机治法学》一书与此书合二为一,根据五系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探索病机、治法、组方、遣药这一环环相扣体系已经形成。但在标题中没有突出病机一环,读者仅将此书视为一本研究治法与方剂的专著,对于据理立法这一环节未能引起重视;对本书体现以五脏病机为纲进行辨证这一异病同治辨证模式,能与临床各科以病种为纲,病下分证,同病异治辨证模式构成的一经一纬辨证体系,也就不能很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加之没有五官七窍的病机和治法,结构亦欠完整,才又写成第4版书稿。在2003年4版问世以后,察觉其中错漏处,有之;个别古方定位归属之脏不够准确,有之;少数病机论述,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有之;个别方剂鉴别诊断不够确切,有之,须待改正。更为重要是中医学理均由古文写成,近50多年以来,就读中医院校学子古文知识水平下降,对于中医典籍均感阅读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需要将其中医学理部分、质疑之处予以专题论述,以释其疑,使其读者明白中医学理不是无源之水,每一论述均有依据可查。第5版在原书上篇总论前面再加一导论,就是为此而设。到此为止,此书经过12次修改,从量变到质变,已经成为仿效医圣《伤寒论》以手足六经病机为纲,体现异病同治的辨证模式。因此,只有改为《中医异病同治辨证学》,才与名实相符;才能突出《伤寒论》所创的异病同治辨证模式已有新书传承,再经后来学者不断修改,使其完善,能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同病异治辨证模式构成一经一纬的辨证体系,而后再与西医学理融为一体,成为世界医学组成部分,而使中华医学发扬光大,造福世界人民。
中医治病的特点是辨证论治,辨证的关键是捕捉病机,论治的关键是确定治法,依法组方,随证遣药,所以辨证论治贯穿了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本书根据五脏生理功能发生的病理改变探索病机、确定治法、阐述方义、选择药物,体现了理法方药环环相扣,一线贯穿的编写形式;形成了以病机为纲,异病同治的辨证模式;并与临床各科以中西医病名为纲,同病异治的辨证模式构成一经一纬的辨证体系。学者若能深入理解各个环节,做到据证析理,据理立法,依法组方,随证遣药,便可应付复杂的病变。
五脏的生理功能都各具特性。肺主气,宜宜降;脾胃主纳运,宜升降;肝藏血,宜疏调;心藏神,主血脉,宜明通;肾藏精,主水,宜藏化。五脏生理功能都与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有关,反映了五脏宜通的共性。根据五脏的个性和共性去分析病机、治法、方义,可以一目了然。所以五脏宜通也就成为分析病机、治法和方义的主导思想。
每一病机都是病因、病位、病性三者的综合反映;包括了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和盈虚通滞;揭示了定位、定性、定量三个方面的病变本质;体现了以脏腑生理病理为经,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为纬的结构。每一治法均以病机为其理论依据,从消除致病原因,调理脏腑功能,疏通、补充、固涩气血津精,柔和五脏经隧四个方面予以阐述治法原理,揭示组方规律,力求思路清晰,易于掌握。
由于此书是第一次根据五大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去系统研究病机,第一次根据五脏病机去系统研究治法,第一次探索组方规律,第一次仿效《伤寒论》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成为从基础到临床的综合著作,并无现成资料可供参考,全凭个人逐步探索,虽穷48年光阴,仍然只能做到现在这个程度。要想包罗各科病机,反映各科组方规律,还有一定距离。为使每一病机治法都有据可查,引证《内经》等书的原文较多;为了较为透彻地阐明病机、治法、方义,有些内容作了必要的重复。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介绍的各方剂组成的剂量,均为本人使用的常用量;目录中方名后括号内的方名,均为化裁方。
此书的出版,得到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鼎力支持;谢克庆、周训伦、宋兴三位同志为其作序,在出第4版与第5版时,均由我的两位学生陈建杉、江泳校稿、打印,在此表示衷心谢意。
虽经本次修订,稿中不足和谬误之处恐仍难免,欢迎读者指正。
六爱主人陈潮祖
2009年盛夏,写于成都中医药大学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69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