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补中益气汤加这个药,治疗气虚下陷效果翻倍
2025
11-20

补中益气汤加这个药,治疗气虚下陷效果翻倍

导读:

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或枳壳治疗下陷疾病效果非常好,古今许多医家都有论述。从“圆运动”的思路理解,更加容易读懂这个加法,文末附有张锡纯解释天地阴阳交感的论述,值得一看。

很多人都知道,补中益气汤治疗由于气虚导致的诸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下陷疾病,效果很好。而在原方基础上加枳实(或者枳壳)一味,则效果更好:

清代医家张璐就说过这个事儿:

《张氏医通》

“若腹痛重坠,脾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加枳实。”

而近现代医家也非常善用这个操作:

一、颜正华经验

二、印会河经验

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方是印老主要用于胃下垂的经验方,以补中益气汤加枳实30g而成。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为治疗脾胃气虚证、气虚发热证、中气下陷证、清阳不升证的要方,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现代医学谓内脏下垂系肌肉组织松弛,故用有收缩平滑肌作用的枳实治疗。

《本草纲目》谓“枳实,性寒味苦,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安胃气”。

《临证指南医案》谓“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

印老认为,治脾之方不失升运,治胃之方不离通降。补中益气汤加大量枳实,使气机升降有因,升中有降,降中寓升,如此脾胃和调,中阳有运,脏器升举有力,下垂诸证可愈。

三、关思友经验

补中益气汤加枳壳或枳实、全蝎,疗效比单用补中益气汤好。据临床观察和文献报道,枳壳和全虫对脏器弛缓,有紧上固下的功能,但是用量是个关键,一般来说,枳壳须用15g以上,全蝎须用5g以上,全蝎研面冲服较之入煎,药效宏专。

四、我的发现

今天翻旧杂志,令我感到惊奇的是,我发现一篇文章报道了单用枳壳/枳实也能治疗下垂疾病!

还有这篇:

不仅如此,枳实与其他药物配伍,也能治疗下陷疾病:

①人参枳实汤

人参5~9g,枳实15~3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煎,8周为1个疗程

治疗胃下垂39例,总有效率92.3%,明显优于补中益气汤对照组的61.5%(P<0.01)[四川中医,2007,5(2):69]。

②升提汤

治疗子宫脱垂用升提汤(枳实、茺蔚子各15g)浓煎成100ml,加糖适量,为1日量,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Ⅰ度子宫脱垂924例,结果显效602例,有效173例,无效149例,有效率83.87%[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4):238]。

那么为什么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枳壳效果好呢?明明气虚下陷,气升不上去,反而用枳实 /枳壳等破气的药,似乎与治则相反。

《任之堂跟诊日记3》有这样的论述:

《任之堂跟诊日记3·

补中益气汤加枳实与电梯升降》

欲升先降是一个巧妙的现象,也是世间很多事物的规律。如坐电梯,一下子进来很多人,电梯发出滴滴的声音,超载了,关不上门,也上不去,然后那些后上来的人下去几个后,电梯就不再发出滴滴的声音了,顺利关上门,不再卡在那里,升降便自如了。这个电梯超载搁在那儿运行不了,不能升降,就很符合升降之道。

我们发现老师治疗很多清阳不升、气不升举的疾病,如前面提到的头晕头痛,还有后面要说的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老师总会在升阳举陷的方子里加上几味降浊的药。病人吃后,就会感到舒服。

中医杂志也有报道,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或枳实治疗脱肛,这是一个成熟的经验。为什么以前单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脱肛效果就蛮好的,现在却要加一些降浊下行的药呢?

原来以前人们生活比较贫困,肥甘厚腻比较少,肠道积滞没有现在的人多,肥胖症也没有现在的人多,他们身体都是相对比较通透的,只要有下陷的虚证,你单用补中益气汤原方原剂量,稍稍一提,他就会觉得很舒服。

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肠道积滞成了时代病。有了这些积滞,再加上平时消耗过度,透支精血,导致气虚下陷,这样两方面夹杂在一起,就形成虚实并存的格局。

老师说,欲升先降,想要让清气往上走,要把浊气往下刮。而这枳实、枳壳正是下刮浊气的妙药,古书里说它们有“冲墙倒壁”之功。又说它们能够利七冲之门。整条消化道的郁结之气,把各重要的关口门户壅堵塞住了,这枳实、枳壳就像是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把郁结之气破开下行,使浊气泻尽,则清气易升。

脱肛下垂的病人,他们气升不上来,就像超载的电梯一样,不把这个超载的象给解除掉,不让超载的货物和人出去,电梯调到最大马力,也上不去。对于人体而言,枳实、枳壳就是排尽那些浊气,病人服用后放屁多,排出陈莝之气,清阳之气自升。如同人排便后,浑身轻松一样,这也是浊气下尽、清气上达的道理。

从电梯不能超载的象中,我们可以想到,想要让人体气机升降正常,上下无碍,就不能有太多阻滞。如果有阻滞,我们要先下后上,先降后升。只有瘀浊排泄干净,人体气机循环才能更通畅。好比公路上的障碍少了,车马往来就很顺畅。

这个解释和大多数解释差不多,都是从升清降浊这个角度解释的,这个解释也挺有道理,后面我发现用“圆运动理论”解释更加形象,我试解释如下:

五、阴阳的圆运动和阴阳交感

咱们中医有句话:“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用枳实或者枳壳——降浊阴,实现“浊阴归六腑”。

用黄芪、党参补气——升清阳,实现“清阳实四肢”。

一定要明白,阴和阳不是静态不动的,而是以交感为要,通过阴阳的交感,生命得以诞生,气机得以流通。自然界也是如此: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中国古人用“云雨”来比喻夫妻之间的事,就是这个道理。“天地交感”“云雨”,已经说的很直白了。

扯远了。

张锡纯治疗阴虚劳热擅用黄芪配知母,这个用药也有类似的意思:

《医学衷中参西录

·十全育真汤》

以后凡遇阴虚有热之证,其稍有根柢可挽回者,于方中重用黄耆、知母,莫不随手奏效。始知叔和脉法谓数至七八至为不治之脉者,非确论也。

盖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人身之气化即天地之气化,天地将雨之时,必阳气温暖上升,而后阴云会合大雨随之。

黄耆温升补气,乃将雨时上升之阳气也;知母寒润滋阴,乃将雨时四合之阴云也。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膏泽优渥烦热自退,此不治之治也。

可以用骑自行车来解释:

骑自行车的时候,两个踏板永远是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来一往,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自行车的骑行。

黄芪的升清有助于枳壳/枳实的降浊。同理,枳实/枳壳的降浊也能加强黄芪的升清。二者互为表里。这样的话,人体的太极图可以正常转起来,正常升清降浊,气机得以流通,清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人体四肢百骸,而垃圾和浊水正常下降,从二便排出。要把黄芪和枳实/枳壳想象成协助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所以这两味药在人体应该是这么运行的,类似于自行车的踏板,相互配合(如左图),而非呆滞的直上直下(如右图)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