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理论依据:《辨证奇闻》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引火汤的故事。引火汤,很多朋友可能不太熟悉。这个方子源于清代大医陈士铎的《辨证奇闻》。其组成非常简单,是熟地三两、巴戟一两、麦冬一两、北五味二钱,茯苓五钱。这方子能干啥呢?就是引火归元,制衡虚火。说起这个陈士铎啊,他颇有几分神秘色彩。此人生于明朝,终于清朝,政治立场是反清复明,医术又被称为近乎于神。治病,人家还从不收钱。尤其是他和傅青主之间的师徒关系,朦朦胧胧,似有似无,存在诸多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陈士铎的很多东西,是非常精彩,值得琢磨和继承的。他在《辨证奇闻》中所述的一些内容,有较高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这引火汤原先是治啥的呢?就是咽喉肿痛,类似扁桃体发炎,而且证属肾阴不足、阴不制阳导致的虚火。陈士铎称之为“阴蛾”。对这种情况的治疗,就得补肾水、引火归元。其中,熟地大补肾水。麦冬和五味子滋补上焦心肺之阴,金水相生,间接滋补肾水。巴戟天,补阳,可以引火下行。陈士铎在他的著作中认为,虚火,就是阴虚,阳不能安守,所以才飘上去,形成上部症状的。这个时候,就要补阴水。通过补阴水,水下趋,就带着虚火往下走了。同时呢,再加一个巴戟天,同类相求,可以把上面的虚火引下来。而且,巴戟天在补阳的同时,又补精血,可以做到补而不燥,不会助热。妙的是,这里有一个茯苓。茯苓,利水,也有下导之势。这就更有助于虚火的潜降。可以说,这样的一种构思和认识,很值得玩味。我跟你说啊,这个引火汤,你别看很多中医方剂学专著里不怎么介绍它,但是很多中医大家,是喜欢用它的。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我早前知道的一则验案,源于当代大医李可老先生。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啊,李可老先生接待一个患者,当时40岁,男的。此人最初就是左侧下牙床疼痛。后来有一回,他牙疼的同时,突然感觉左侧脸发热,脸红,红得像喝醉了似的。而且伴随头痛、眼睛视野模糊。紧接着,他左侧脸部颊车穴的位置,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剧烈疼痛。疼得他啊,大声尖叫,翻滚在地不断哭嚎,甚至疼晕了过去。这光景,家里人都吓傻了。
从那以后,这个人就再也不敢洗脸,不敢刷牙,不敢用左侧牙嚼东西。否则,必然爆发疼痛,一疼就是一分钟。你说说,这可咋办?患者就医,被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各种治法试了个遍,无效。最后,此人慕名求治李可老先生。刻诊,患者舌红无苔,脉象洪大,两只手护住颜面,表情惊恐异常,仿佛随时都要承受非人的折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可老先生当时追问病史。这才知道,这个人,早在10年前患有阳痿,所以,长期以来服用各种温肾壮阳之品,而且这个效果,还不尽人意。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李师悬腕处方。但见:熟地90克,巴戟肉(盐水泡)30克,天冬、麦冬各30克,黄芩15克,五味子9克,生白芍100克,甘草30克。用量,不可谓不大。结果如何?你说神不神,患者仅仅用药1剂,疼痛大大减轻,几乎感觉不到。3剂服下去,患者病若消失,完全恢复正常。而且,随访一年,病情未曾复发。这是李师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验案,在业界非常有名。其实,针对这个患者的辨证思路,也不算多难。你看啊,这个人,虽然脉象洪大,舌红,但是你发现,他没有舌苔。没舌苔,这提示我们阴不足,不能上潮舌面。为何阴不足?病史显示,患者十年来久服壮阳之品,这就有可能重伤肾阴。故而,患者的真实情况,应该是肾阴不足,阴不制阳,所以虚火上浮,形成面颊疼痛。他这个疼,你别看来势很急,程度很重,但是从本质上讲,是虚的,是虚火。怎么办啊?当时李师用到,就是前面提到的引火汤加味。用熟地、麦冬、五味子补阴,用巴戟天引火归元。茯苓不用,可能是恐其利水,容易加重患者的阴虚状态。毕竟,此患症状急剧,与常人不同。在这个基础上,加黄芩清热,加天冬滋阴,加芍药甘草汤来柔筋止痛。其中的芍药,重用100克,止痛的同时,又凉肝平肝,可谓大手笔。
总之,通过这样的调治,患者见效神速,一剂就好转大半。四剂之后症状消失。读者朋友,这个引火汤,还真的是不错的方子。虽然小,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很多中医名家的手中,被用得出神入化。你要是感兴趣,就多查阅关于它的临床验案。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文老师在这里给你转述的,不结果是冰山一角,抛砖引玉罢了。其实啊,在我们祖国的传统方剂之林中,像引火汤这样的方子还有很多。我们这一辈子,学不过来。它们就好像漫天的星星,你数吧,脖子都仰疼了,你也数不清、看不尽。没办法,谁让我们是中国人呢?谁让中国的传统医学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绚丽迷人呢?我们就只能闭上眼睛,徜徉其中了。全文完。我感谢你的阅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56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