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传播太快了。从7月8日确诊一例,到7月15日公布的478例,再到7月21日公布的2158例,短短时间,就已经超越去年登革热的势头。虽然目前都是轻症为主,但是这个病会累及关节,甚至可能遗留比较严重的关节痛,所以能预防就预防。加上台风天雨水多、湿气重、蚊虫肆虐,本人建议,除了清理家居工作环境的积水,我们还可以这样减少蚊虫叮咬的概率:1、穿透气轻薄的浅色长裤长衫(脚部最容易被蚊子叮咬),每天喷2-3次驱蚊液在裸露的皮肤(尤其是脚部、颈后、耳朵这些容易忽略的部位)上,3-4小时一次;选择无香精、无酒精成分的驱蚊液更安全。不同驱蚊液成分、比例不同,请参考产品说明的有效驱蚊时间来调整喷洒次数。2、室内如果没有防虫纱窗,每天定时点蚊香、注意使用蚊帐,或者用拜灭士的驱蚊气雾剂每天喷洒一次也是比较安全的驱蚊方法。这个气雾剂的作用原理是把药剂附着在墙面上,让蚊子落脚后触毒死亡,安全性比较好,也方便,没啥特殊气味。预防胜于治疗,不要嫌麻烦,因为得了这个病,挺辛苦的,处理不好的话,关节痛会持续很久。尤其是孕妇,尽量不要被感染,可能影响胎儿。之前我匆忙总结了一些中医用药经验,抛砖引玉,这次再深入一点说说一些个人认为比较关键的地方,附上3则治疗医案,供大家参考。【中医讲究因人成方,具体使用请咨询专业中医师】之前的文章如下:新的蚊媒传染病来势汹汹,浅议基孔肯雅热的中医经方治疗方法
- 肌肉关节痛前驱期
证见:肌肉酸痛不利(肩背痛、大腿痛明显),手指关节痛,手腕脚踝附近关节疼痛,发热无汗(如不处理可能1天内到39度,尤其是小孩容易高热),可能兼见头痛、微微怕风、食欲不振甚至呕吐,舌苔白腻,舌体偏红,脉浮数。处理关键:发汗透表,忌用苦寒,避免疹毒难透、关节肿痛不消。治疗我堂哥的时候,初期发汗不彻底,导致脚踝关节残留疼痛比较明显,直到第6天才能缓解脚部疼痛,引以为戒。推荐方剂麻杏薏甘汤加减:麻黄9克,苦杏仁(碎)9克,甘草6克,薏米30克,葛根30克。(成人用量,仅供参考)。加减变化:体格壮实者,麻黄可用至12克,苦杏仁与麻黄等量;体虚脉弱者,加党参9克扶中气,减少麻黄用量;口渴加芦根15克;脉极弱,重按若有若无者,换用柴胡桂枝汤加减(见下文);注意事项:药后要尽量出畅汗(全身都有汗,但不是大汗淋漓),比如吃热的稀小米粥助汗,并且温覆取汗(穿轻薄长袖衣裤,穿袜子,室内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8度)。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很可能吃了药还是出不了畅汗,导致关节肌肉痛残留比较久,甚至可能形成慢性关节痛。就比如我哥,虽然也吃了麻黄剂发汗,但是最开始3-4天都是短衣短裤在家,而且开空调比较冷,一直没有明显畅汗,导致治疗效果一般,后面注意细节之后,出汗顺畅了,退热退疹消痛就快起来。畅汗的标准是啥呢?不是头上出汗就可以了,要腰背部出汗,大腿、小腿摸上去皮肤潮、都有微汗出,才算出透了(所以穿长裤子,甚至加穿袜子,吃药后喝热小米粥,都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如果上午一剂无法出透,下午可以继续加一剂,分2-3次喝,晚上7点前喝完,达到上述畅汗的标准最佳。选方理由:病属湿邪,引起关节痹痛,以薏米除湿解痹,葛根透疹通络,麻黄、杏仁、甘草为三拗汤,宣肺气,除表湿,发汗排邪。注意,麻黄的用量因人而异,有些人体虚,用6-9克就可能汗出遍身,有些人体格壮实,9克无汗,加到12-18克才可能出汗都有,要灵活处理。一般大人9克都不会有什么问题。至于传统说夏月不用麻黄,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因为现在很多人是室内办公并且整天吹空调的,夏天很容易出现内热外寒的情况,用麻黄开表闭,反而很合适。加上这个病比较急,麻黄解表的力量是中药里面最强的,同时麻黄有良好的治疗风湿痹痛的效果,用在这里比较合适,注意脉搏强弱、年龄大小来调整剂量即可。有心悸心慌问题的,用麻黄汤剂前,先咨询医生意见。如果病初期,脉象特别虚(重按无力甚至摸不到脉),怕风怕冷明显,肢节烦痛,柴胡桂枝汤加葛根薏米会更加稳妥。柴胡15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人参10克,生姜15克,红枣15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葛根30克,薏米30克,生甘草10克【成人剂量,仅供参考】
- 出疹初期到出疹峰期
一般发病到第2-3天,就开始出疹了。第三、四天通常是出疹高峰期,此时人容易二次发热、皮肤瘙痒、重新出现肌肉关节疼痛的情况。第一天,如果发汗及时,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会快速消失,然后出红疹,脉象仍偏浮数的,病邪没完全消退。如果感觉关节酸痛明显,出汗不透,仍然可以继续用上述麻杏薏甘汤1-2剂,继续发汗。如果头1-2天已经汗出顺畅,要注意换成平和的透疹退热汤药(薏米三根汤合用和中解表汤),让疹子出透(如果后期发热不明显,是可以吃这个药方2-3剂直到疹子开始消退,尤其是轻症的儿童):薏米30克,葛根30克,芦根20克,茅根15克,党参10克,桔梗5克,甘草5克,淡竹叶5克,薄荷10克(后下)。【剂量仅供参考】这个方剂,吃上1-2天,疹子就差不多出完了。在出疹高峰期当天(通常是发病后第三、四天),全身皮肤会比较痒,可能会重新发热到38-39度,这个时候,建议用麻杏石甘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麻黄6-9克,苦杏仁(碎)6-9克,生甘草6克,连翘(碎)9克,赤小豆30克,石膏18-24克,生姜9克,大枣9克,薏米30克
关节肿痛明显者,加防己、白术各12克(合防己黄芪汤、越婢加术汤之义,表不虚去黄芪避免加重内热);注意温覆全身,取微汗解表。
病程在3-4天的时候,内热会加重,体温会升高,同时出疹很多,出疹的地方发痒发胀;哪怕最开始已经发汗解表,肌肉关节好一些了,会重新出现轻微肌肉关节酸痛的情况,甚至关节或全身轻微水肿、偏紧(尤其是出疹多的地方),所以仍适合发汗解表止痒(用麻黄、连翘、生姜),但是要兼顾内热(务必加石膏),同时祛湿(薏米、杏仁、赤小豆)。
- 退疹退热期
出疹高峰期过去之后,一般疹子开始消退,脉象趋平和,如果脉搏还是略快、肢体有轻微浮肿、关节疼痛者,可加服1剂上述配方,麻黄、杏仁降低到6克,其余不变。如果口苦口臭、大便黏腻、湿热症状明显、残留关节痛,可以用宣痹汤+三仁汤加减1-2剂,清理残留湿热:防己12 苦杏仁6 薏米30 滑石18 甘草3 茵陈9 黄芩9 赤小豆30 绿豆30 茅根15 麦冬9 淡竹叶6薏米、赤小豆、绿豆,都属于谷物粮食类,本身就有健脾养胃扶正功效,同时可以清热消暑、利尿消肿,是平和的祛湿热药材;滑石、淡竹叶、茅根,利尿、生津、除烦,这三味药共同增强利小便以除湿热的功效,使邪有出路;茵陈、黄芩,清理肝胆脾胃湿热;防己功擅祛湿止痛、利水消肿,尤其善于治疗下肢关节肿痛、湿热痹痛;杏仁宣畅上焦气机,麦冬养阴生津,防止利湿伤阴;甘草调和药性,同时合滑石组成六一散,可治疗暑湿发热、小便黄少、身倦口渴。如果开始退疹后,湿热、关节痛不严重,直接用下方药食同源的食疗方,2-3升煮水1升,代替白开水,喝上2-3天。食疗方:薏米30,葛根15,芦根15,茅根15,绿豆30,赤小豆30,党参或者太子参10(儿童用太子参更好),玉竹10,冬瓜皮10,玉米须10党参或太子参健脾,玉竹养阴,两者皆可扶正,适合热病后恢复。葛根、芦根、茅根,继续清理体内余热,生津、利尿、通络。薏米、绿豆、赤小豆,渗湿、利尿、消肿、健脾。冬瓜皮、玉米须,利尿消肿、清热解暑。在整个基孔肯雅热的发病期间,一定要注意多休息,而且避免剧烈运动;因为此时人体的关节是比较脆弱的,过度运动走动,可能会加剧关节损伤。而且千万不要熬夜或者过度劳累伤正(头1-2天退烧后,部分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快好了,不注意静养,后期容易加重病情)上述建议的药方中,并没有用很多大苦大寒的药物,也没有用很多寻常意义上的抗病毒药物,因为中医治病,是顺应人体的状态来因势利导。当外感发热、体表疼痛、怕冷怕风,病位在体表、太阳的时候,人体的气血集中在体表四肢攻坚杀敌,就要用发汗解表药推一把,帮人体解表发汗,同时因为气血集中体表,脾胃虚空,此时肯定会有胃口差的问题,饮食上一定要注意清淡、好消化,不给脾胃增加负担。这种情况下,优先以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粥汤为好,比如纯小米粥。而不是单纯按西医营养学,强调蛋白质是抗体的组成物质,要补充优质蛋白等等(人体本身就存有大量蛋白质,形成抗体不必额外增加饮食摄入)。等退烧解表,人体气血回归正常,脾胃动力重新好起来的时候,再逐日慢慢增加饮食的丰富度,增加肉蛋的比例,慢慢补充疾病时人体丢失的营养,这才是一切外感病出现时,符合人体抗病规律的饮食原则。如果在人体外感发热的时候,脾胃虚弱工作能力不足平时一半,你这个时候给一堆营养丰盛、蛋白丰富的肉类食物给他加工消化,脾胃肯定会超负荷运转,出现消化不良、积食发热、大便不畅等问题,不仅不利于人体解表发汗排除病邪,反而容易诱导病邪内陷少阳、阳明,让疾病难以好转。有时候外感症状兼呕吐,胃肠道病毒感染致发热呕吐清水的时候,西医一般说要补充口服补液盐,实际这种咸甜口味的液体,小孩子入口则吐,胃肠难以吸收,还不如喝纯小米粥的清稀米汤,反而能喝下去。当病毒与人体僵持,哪怕初期发了汗,初步胜利后,对于很多顽固的病邪,或者人体本来就虚弱亚健康,或者人体还需要进一步加工抗体对抗病邪,这时候病位容易在半表半里,也就是病传少阳。此时单纯发汗动员气血去体表,已经不符合人体的现状,所以中医一般用和解法,保胃气、扶正气、清里热。但这个基孔肯雅热有个特点,就是容易在出疹第三、四天重新明显发热、体表瘙痒,病位重新出太阳。参考传统中医治疗麻疹的思路,用辛凉透表法,辅助人体把疹毒发出来(既然人体会瘙痒出疹,那么就帮人体透疹,让疹子通畅到达体表),同时通阳利湿,就能取得较好的逆转疾病的效果。这一切,都是以把握人体自身的抗感染规律来进行的治疗。中医不是去越俎代庖干预人体自身的痊愈流程,而是根据人体自身的规律变化(身体强弱,病位表里,气血状态,阴阳虚实)灵活运用中药组方搭配,最大化加强人体的自愈过程。不管中药还是西药,一切药物能起效,归根到底都是人体可以自愈。如何效率最高地辅助人体去自愈,这个是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都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附医案3则1、40岁中年男性感染基孔肯雅热伴关节疼痛
7月14日周一,我堂哥说有发烧,肩背肌肉酸痛,关节酸痛(手指节,手腕,脚踝痛感明显),无汗,不怕冷,无上呼吸道症状(无流涕,无咽痛),胃口一般,就是肌肉关节酸痛很明显(其实13号周日晚上就有这个情况了,当时以为是运动的问题,搽活络油无效),发热38度以上。
下午3-4点,喝1剂麻杏薏甘汤:麻黄9克,苦杏仁9克,甘草6克,薏米30克。
药后喝小米粥,药渣复煎一次喝,到晚上7点左右,开始有一点点汗出,关节酸痛减轻。
7月15日,脉浮略数,略有口苦,舌苔白腻,发热不明显,精神尚可,开始出红疹,全身疼痛消失大半,只剩下脚踝关节疼痛明显。小柴胡汤合用薏米三根汤加减如下:
北柴胡20 黄芩10 党参10 清半夏10 甘草5 大枣9 生姜3片 葛根15 芦根15 茅根15 薏米50 薄荷10后下;1剂药,煮一次,复煎一次。
7月16日,疹子有明显痒感,体温略微抬升(37.5-38之间),口苦消失,脚踝关节还是疼痛(无加重也无减轻),无汗,不恶寒, 先停用小柴胡汤加减,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透疹清湿热:
麻黄9克 苦杏仁9克碎,生甘草6克,薏米50克,生石膏20克,茅根20克,葛根20克。1剂药4碗水煮1碗半水,分2-3次喝。
7月17日,晨起脚踝关节痛明显减轻,疹开始消退,无明显发热,人更精神了,状态更好,但是脉象微微略快,体内有余热未清,继续用小柴胡汤合用薄荷薏米三根汤:和解少阳,清利湿热,生津健脾。【实际这个时候,继续用小剂麻杏石甘汤发汗透疹会更好,而且病人最开始没有出畅汗,埋下隐患。】
北柴胡20 黄芩10 党参10 清半夏10 甘草5 大枣9 生姜3片 葛根15 芦根15 茅根15 薏米50 薄荷10后下;1剂药煮一次,复煎一次。
7月18日,病人昨晚熬夜到2点,早上6点多又醒了,劳累伤身,病情转重,全身出疹较多,瘙痒胀痛发热,脚踝关节痛加重(微肿),头有微汗,身上干,晨起无发热,口微苦,舌苔白腻,脉浮数。太阳少阳合并,半剂小柴胡加麻杏石甘汤加减:
薏米30,葛根30,赤小豆30,茅根15,麻黄9克, 苦杏仁9克, 甘草6克,生石膏18克,柴胡15克,黄芩9克,党参15克
中午体温升到38度,持续到傍晚,还是没明显出汗【跟病人一直短裤短袖,室内开空调有关,这个细节一直没重视,后面才发现】。
晚上继续服一剂,仍然没出汗:
薏米30,葛根30,茅根15, 麻黄9克, 苦杏仁6克, 甘草6克,生石膏30克,党参10克,连翘10
7月19日,全身发红疹,红疹稍退,还有明显痒感,脚踝关节痛依旧,膝盖有点绷紧发胀轻微疼痛的感觉(这时候实际全身轻微水肿,以下肢明显),晨起口略苦,喝了2包小柴胡颗粒;早上按我要求,穿上长袖长裤后,终于出畅汗了,背部也开始有汗(昨天2剂的药力还在,调整穿衣后就顺利出汗)。体温36.8左右。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麻黄9,桑白皮15,苦杏仁6,甘草6,生姜3片,大枣15,葛根30,怀牛膝9,薏米50,连翘9,赤小豆30,芦根15,茅根15。煎煮一次发汗,后面复煎2次代茶喝,利尿清郁热。
7月20日,上半身红疹消退很多,不发热了,手部关节无异常,晨起口微苦略干;下肢红疹还是比较明显,膝盖和脚踝关节有点微肿,比较胀紧,膝盖疼痛加重,脉象仍然浮、略快。麻黄连翘赤小豆、越婢加术汤、麻杏苡甘汤加减,继续发汗:
麻黄10,苦杏仁(碎)10,生甘草5,薏米30,防己10,白术15,连翘10,赤小豆20,石膏20,生姜10,大枣15
加防己,利尿消肿,仿防己黄芪汤之意,脉不虚不恶风,有内热,故不用黄芪。
另外,开药食同源的代茶方子2剂,每天一剂代替白开水饮用,清热养阴利尿。
食疗方:薏米30,葛根15,芦根15,茅根15,绿豆30,赤小豆30,党参10,玉竹10,冬瓜皮10,玉米须10。煮水1升,频繁代茶,可复煎数次。
当晚反馈,关节肿痛消退很多,放屁增多。
7月21日,上半身红疹继续消退,略有红疹,脉略快,关节痛继续缓解。效不更方。
麻黄6,苦杏仁(碎)6,生甘草5,薏米30,防己15,白术15,连翘10,赤小豆20,石膏20,生姜10,大枣15。继续一剂。上面的食疗方,也继续煎煮代茶。
7月22日,上半身红疹基本消失,大腿红疹消失,膝盖肿痛基本消失。剩余小腿有红疹,脚踝关节继续好转,但仍有轻微压痛和痛感。晨起口略苦,有轻微口臭,大便黏臭不成型,体温正常,脉象略快。体内湿热明显,剩余小腿部位略肿有红疹,以清热利湿、利尿消肿为主:
防己12 苦杏仁6 薏米30 滑石18 甘草3 茵陈9 黄芩9 赤小豆30 绿豆30 茅根15 麦冬9 淡竹叶6;一剂。
至此,基本收尾,病人除第一天很疲倦,其余时间都比较精神,不影响居家隔离办公。病人前期出汗不畅、遗留关节痛明显,中途用药好转一些,但工作熬夜后出疹转重、关节痛转重。所以这个疾病,发病后10天内不得劳累熬夜伤正气,不得过度运动劳损关节,初期尽量出畅汗,能有效减轻后期症状。
2、9岁男孩感染基孔肯雅热伴呕吐清水我堂哥儿子,发病比他早一天。7月11号当天有关节肌肉酸痛,运动了好久没喝水,运动完吃了碎碎冰;7月12日上午发高烧,呕吐,口干,不想进食,手脚有少量皮疹,喝水喝宝矿力会呕吐;体温39度以上,上午吃了布洛芬退热,下午睡了3-4个小时,起来精神好了一些。因为已经初步退烧了,但是胃肠症状还有一部分。用五苓散善后:桂枝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猪苓9克;一剂,分2次喝。当天下午睡醒之后,喝了半剂中药,说很饿,吃了很多面条。饭后还微微热了起来,38度左右。继续喝完剩余中药。7月13日不发烧了。面部有一些红疹出现。运动正常,能跑能跳出汗顺畅。吃多了,容易胃胀,脾胃功能并没完全恢复。7月15日,看红疹还在缓慢透出,舌红,白苔满布,有明显气郁点,开小方善后(和中解表汤加减):葛根15 芦根20 党参10 薏米30 甘草5 桔梗5 薄荷5后下;1剂,煮一次,复煎一次。7月15日晚,红疹还在出,瘙痒感明显,无明显发热,但影响到睡眠,略有口苦(退烧后没注意忌口,吃了不少面条和辣的东西),胃口不佳。深夜无用药。7月16日中午脉静身和,无大碍了,上面的和中解表汤加绿豆一把继续喝一次善后。葛根15 绿豆30 芦根20 党参10 薏米30 甘草5 桔梗5 薄荷5后下;1剂,煮一次,复煎一次。并叮嘱务必戒辣忌口。3、36岁中年男性感染基孔肯雅热伴严重皮疹本人案例,6月20日开始发病的,也记得给白色花纹的蚊子咬过,但是当时全顺德的医生估计没几个人知道这个传染病的存在,导致我后面去医院检测了几百块,把登革热、水痘、麻疹、风疹都检测过(怕传染怀孕的老婆),没找到确切的病原,直到7月15日顺德公布这一疫情的存在,一瞬间铺天盖地都在说这个病,才知道自己大概率是这个传染病感染了我,因为是蚊传病毒,所以家人都没染上。由于老婆得了带状疱疹(后面有空整理一下医案),当时我开始肌肉酸痛的时候,都怀疑是水痘感染(记不清楚自己小时候是否得过水痘了,也不确定有没有打过疫苗)。所以初期用药,还加了瓜蒌这味水痘-带状疱疹专药。6.20日,证见:指节屈伸痛、脚踝附近关节肌肉轻微痹痛压痛,不舒爽;大腿肌肉酸痛(右边明显),低热;微微怕风怕冷;脉浮弱(重按几无,前几天熬夜,伤了正气,脉很弱),胸胁满,疲劳乏力,无食欲。柴胡桂枝汤加减:人参10,白术15,茯苓15,生姜15,红枣15,全瓜蒌30,桂枝10,芍药10,黄芩10,清半夏10,柴葛根20,柴胡10,防风10,连翘10,生甘草10依据伤寒论条文:发热,微恶寒,肢节痛烦,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因为用了瓜蒌,所以加了白术茯苓葛根抑制它的副作用。【实际上中医治病,不应该先入为主,诚实记录在此,以为后来人戒】20号夜间喝完药之后,配合喝热粥,夜间发热,心跳较快,但不算难受,出绵绵细汗,恶风;晨起测体温37.7度,喝水活动后继续出汗;然后冲服2包小柴胡,1包桂枝颗粒,吃早餐。头痛减轻,疲倦减轻,肌肉酸痛减轻,关节痛不明显。6.21号中午继续煎一剂药。6.22号晨起,胸腹部、四肢,开始有密集的小红点透出来,几乎不痒,人没那么怕风了。容易出汗,舌苔厚腻,没啥胃口,还是有点疲倦。六君子汤合用和胃解表茶、五苓瓜蒌散,薏米代替粳米,重用健脾渗湿;健脾,祛湿,利尿,解表透疹:
薏米50克,太子参10克,人参5克,茯苓15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桔梗10克,葛根15克,芦根15克,生甘草5克,瓜蒌20克,泽泻15克,猪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桂枝5克。
喝了药之后,胃口变好,但是皮疹出疹密集。晚上继续服用:10克太子参,5克人参,10克茯苓,10克苍术,5克黄柏,20克瓜蒌,5克甘草,10克丹参(左胸略有痛感,不严重),最后复煎一次睡觉。
6.23日,晨起舌苔厚腻,微黄,发烧38.5度,无汗。疹子凸起,痒感明显(尤其是手部位置)。此时开始怀疑根本不是水痘引起的,看症状很像麻疹或者风疹,出疹出了3天,今天开始大量出疹伴随高热无汗,不管如何,中医看来都是类似麻疹那类的疾病,解表清热透疹是核心。以麻杏石甘汤为主加减变化,开表闭,清肺热。【摆脱一开始错误的先入为主印象,真正开始辩证施治】先用薏米30茯苓10太子参10茅根15煮水,送服4包小儿麻甘颗粒(还没来得及买药,先用家里现成的中成药和常备中药),头微微出汗,退烧到38度。继续用麻杏薏甘汤加减:
薏米50克,生石膏24克(另包,先煎),麻黄9克,杏仁9克,生甘草6克,人参3克,太子参6克,茯苓12克,连翘5克。1剂;分2次喝;加人参太子参的原因是,我的脉象很弱,正气虚。
喝完之后,继续全身出汗,一天温度在37.5-38.5之间波动,虽然发烧,但是人比较精神。下午去了医院想检测是什么病毒引起的皮疹,但是没卵用,查不出来。医生开了激素、抗生素、抗组胺药,还有外洗的中药。激素没吃(这玩意就是掩耳盗铃的),抗生素吃了1天半就停了,抗组胺药吃了2天。
已经出汗透彻,就不用麻黄剂了。23号晚上用下面的方子,清内湿,解内热,养脾胃(用的都是家里常备的药食同源药材):太子参15,茯苓10,薏米30,绿豆20,麦芽15,芦根15,甘草10,葛根15,茅根15
6.24日晨起,红疹消退一些,没那么热痒,凸起少了。出头汗,体温37.1度,小便短赤(湿热盛,兼汗多伤阴)。拟方:淡竹叶7,芦根25,冬瓜皮10,麦冬10,玉竹10,太子参15,甘草10,山药15,绿豆30,薏米50,茯苓10
医院开的消炎药吃了一些(裸花紫珠加头孢,当时舌部有溃疡),吃完感觉舌色变淡,胃口变差,明显伤及脾阳;遂停药不吃。夜间喝了一瓶生脉饮,2包参苓白术散,第二天舌色转红恢复正常。
6.25日晨起,红疹继续消退,手足肢端有点微微浮肿,出汗以头汗较多,小腿肌肉痛;舌淡红,舌苔白厚,水湿未去;体温37左右,基本不发烧了;以消肿、健脾、利尿、祛湿、解毒开方:薏米50克,赤小豆30克,土茯苓50克,玉竹15克,太子参15克,西洋参5克,绿豆30克。配合吃2支生脉饮(健脾养阴,出汗较多);配合做八段锦恢复身体。
6.26日:薏米30克,赤小豆30克,绿豆30克,茅根15克,太子参15克,冬瓜皮10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继续养阴,清热,健脾,利尿。
6.27日、6.28日:薏米50,赤小豆30,绿豆30,茅根20,玉竹15,西洋参10,陈皮5。继续养阴,清热,健脾补气,利尿。红疹基本全部消退。不发烧了,舌苔干净。
这个过程,除了一开始关节痛比较明显,出畅汗之后就基本没出现了。然后哪怕最开始发了汗退了烧,后期红疹大量透出来的时候,还是可能二次发热,要重新解表。
尾声上面就是3个不同年龄不同状态的病人用药经过,不算顺利,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见一步走一步。因为这种类似湿温、出疹、容易关节痛并二次发热的传染病我也是第一次接触,水平有限,胜在真实,仅供大家参考。毕竟这个病越来越多,哪怕治疗方案不够成熟,也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40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