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属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诊断学》、《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师,文君然。
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一个患者来说,如果他身上兼具多种症状,时间久了,他往往陷入迷茫:我该怎么治?我的身体该从何入手调理?这么多问题,到底先治哪一个?
这就好比一个人,走在深山里,分不清东南西北,“不识庐山面目”了。
但,患者可以这样,医者却不可以。
为医者,必须有清醒的头脑,有明确的思路,能指引患者走出迷雾。
接下来,我们看一则小医案。这个患者的问题,相对复杂。咱们瞅瞅,有经验的医家,是如何帮助患者指点迷津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23岁,是一个农民。初诊时间,是1990年的5月份。
这个人,有口腔溃疡病史五年之久。五年来,患者为了遏制发病势头,中西药吃了无数,但这溃疡始终是不消停,隔三差五就卷土重来。
无奈之下,患者投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脉象细弱,舌淡苔薄白,形体看上去偏瘦,少气懒言。仔细观察,患者上下嘴唇和舌两边,分布着五处口腔溃疡,皆如黄豆大小。这些溃疡表面都有淡黄色的假膜,边缘凸起,基底平。
患者表示,因为这口腔溃疡的日夜折磨,她现在食欲全无,心烦失眠,经常头晕,动不动还觉得口干舌燥。
另外,对用药,患者久病成医,说自己清热去火的吃不得,吃完容易拉肚子,补阳的也吃不得,吃完口干心烦,溃疡处疼痛加剧。总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已经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体质了。
面对这个患者,当时医家给出的方子如下:
白术12克,太子参、茯苓、黄芪各15克,甘草15克,制附子2克,肉桂3克,玄参、麦冬各10克,生地12克,炒枣仁15克,每日一剂,早晚分服,一共开5剂,饭后服用。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之后,口腔溃疡疼痛显著减轻,饭量开始增加。原方不变,再投5剂,患者药后口腔溃疡愈合,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我给你简单叙述了一遍。它最初刊载于1995年的《新中医》上。
来吧,咱们探讨一下。
这个患者的情况,就相对复杂。一方面,她肯定有脾胃虚弱的问题。比如说,脉象细弱,形体偏瘦,食欲不振,少气懒言,服一点清热去火之品,容易拉肚子,消化不良。
另一方面,人家实实在在是上火,口腔溃疡此起彼伏,伴随心烦多梦,口干舌燥。患处的疼痛也是比较明显。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医者一定要帮助患者,拿出一个大主意来。
怎么拿主意呢?我个人认为,就是治本为主,治标为辅,实事求是。
怎么治本?咱得看清其本质问题。本质问题在哪里?看舌脉。既然患者脉细弱,舌淡,这毫无疑问是一个虚证。结合消化不良,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我们基本可以辨别,是脾胃虚弱,中焦不足为本。
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不及,于是口腔失养,形成虚火。虚火灼伤黏膜,这就形成口疮。至于说口干咽燥、失眠虚烦多梦等,都是虚热所致。
也就是说,患者是脾胃虚弱在下,虚火灼伤在上。所谓上热下寒,在这里体现得很明显。
咱们看当时医家的配伍——
白术12克,太子参、茯苓、黄芪各15克,甘草15克,制附子2克,肉桂3克,玄参、麦冬各10克,生地12克,炒枣仁15克。
其中,治本为主,这就是用白术、太子参、茯苓、黄芪健脾益气。其中的太子参,替代人参,目的是减轻温燥之性,更益生津之能。
治标为辅,这就是用玄参、麦冬、生地和炒枣仁。玄参、麦冬和生地,是增液汤的组合,可以滋阴清热,大补肺肾津液,可以有效制衡患者口腔中的虚火。炒枣仁,补肝血,用于安神,助睡眠。
实事求是,这就是用肉桂和制附子。为啥用它俩?目的是引火归元。患者病情的本质,是虚火上浮,那我们就无需犹豫,直接附子和肉桂补脾肾之阳,从而引火归元。这两味药,虽然大辛大热,但是用在这里合情合理,这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以基本事实为依据来用药。
你看,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其实,所谓的上热下寒,包括的情形很多。但无论怎么复杂,这里一定有其主要的一面。中医人在面对这些患者的时候,就得扮演一个指南针的角色,帮助人家找到基本的方向。方向对,意味着思路对,患者才能一点一点摆脱困境。
当然,要实现这些,非得有广泛的临床实践不可。我在这方面,充其量,只能说是入门。
读者朋友,上文医案里头,“白术12克,太子参、茯苓、黄芪各15克,甘草15克,制附子2克,肉桂3克”的结构,是值得记忆的。它的核心,是健脾益气,引火归元,帮助患者改善脾胃虚寒,虚火上炎的问题,对所谓“上热下寒”的调理,很有帮助。您要是有心,完全应该将其摘录下来。
好了。这个事儿,我们今天就聊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55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