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心痰用石菖蒲、肺痰用白芥子、脾痰用苍术、肾痰用芡实。治痰先治脾 补肾即消痰
2025
11-16

心痰用石菖蒲、肺痰用白芥子、脾痰用苍术、肾痰用芡实。治痰先治脾 补肾即消痰

医生不会告诉的治痰妙招:心痰用石菖蒲、肺痰用白芥子、脾痰用…

“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治痰需借归经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如《医学入门》所诫:“治痰不知归经,如盲人夜行”),方能有效祛除痰浊、恢复气化功能。其本质是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融合:以药性为作用基础,经络为传导途径,脏腑气化为调节核心,实现药物精准定位与痰饮的源头调治。

一、心痰引经药——石菖蒲

心痰典型症状:健忘失眠、语言謇涩、癫狂谵语、舌强苔腻。

石菖蒲:入心、胃经,芳香辛烈之气直通心窍,破除痰浊蒙蔽,善通心窍,引诸药入心经,化浊痰,为痰蒙心窍之引经药。

经典配伍:配远志,增强开窍祛痰之力,如孔圣枕中丹;配郁金,化解心包络瘀痰,如菖蒲郁金汤。

变通应用:心痰常兼心神不宁,石菖蒲多与宁心安神药(如远志、茯神)配伍,若为痰热扰心,需配黄连、竹茹(如温胆汤),寒痰则配桂枝、干姜(如菖蒲益智丸)。

二、肺痰引经药——白芥子

肺痰典型症:咳喘痰鸣、胸膈满闷、痰核瘰疬。

白芥子:专入肺经《药品化义》。辛温走窜之力穿透肺络,搜剔“皮里膜外”伏痰;宣通肺气通道,引药入痰结深处,善祛肺经寒痰,尤擅皮里膜外之痰。

经典配伍:配莱菔子 苏子:消胸膈壅塞,如三子养亲汤;配甘遂:攻逐胁下痰饮,如控涎丹。

变通应用:肺痰有寒热之分,白芥子仅适用于寒痰(痰稀色白),热痰需以贝母为引(如桑白皮汤),燥痰则以桑叶、杏仁为引(如桑杏汤)。

三、脾痰引经药——苍术

脾痰典型症:脘痞纳呆、身重倦怠、痰多色白、大便溏粘。

苍术:主入脾、胃经《珍珠囊》。有苦温燥湿,善健运脾土、化中焦湿浊,为脾虚生痰之引经药。

经典配伍:配厚朴 陈皮:破气化湿,如平胃散。

变通应用:脾痰多兼气虚,苍术常与党参、黄芪配伍(如六君子汤加减),若为湿热痰浊(舌苔黄腻),需以黄连、黄柏为引(如连朴饮加减),避免温燥助热。

四、肾痰引经药——芡实

肾痰典型症:痰咸稀薄、腰冷水肿、夜尿频多、动则喘促。

芡实:归脾、肾经《本草新编》。甘涩之性固摄肾关,阻断水泛成痰;建立肾经药力通道,引补肾药入元海。为肾虚水泛之痰的引经兼固摄药。

经典配伍:配金樱子:固肾缩泉。如水陆二仙丹;配熟地 山萸肉,引导茯苓、半夏等化痰药入肾,主治肾虚水泛、痰浊上逆之眩晕耳鸣,体现“补肾即消痰”的治则。如固肾消痰汤《辨证录》。

变通应用:肾痰根源在肾阳不足,芡实多作为佐使药,需配伍附子、肉桂等温阳药(如肾气丸),单纯固摄难以化饮,若为肾阴不足之虚火灼津成痰,需以熟地、麦冬为引(如百合固金汤)。

五、引经药使用原则与临床启示

辨证施引:寒痰配温性引经药(白芥子、细辛),热痰配凉性引经药(贝母、竹茹),虚实夹杂需“引经 扶正”(如石菖蒲配人参)。

循经配伍:肺痰常配肺经引经药(桔梗、杏仁),脾痰配脾经引经药(苍术、白术),心痰配心经引经药(石菖蒲、远志),体现“经络向导”理论。

方证对应:引经药需融入完整方剂体系,如治心痰的涤痰汤以石菖蒲为引,同时配伍半夏、枳实涤痰,人参扶正,缺一不可。

动态调整:如肾痰之真武汤加芡实,需根据病情调整温阳与固摄的比例,避免闭门留寇。

结语

中医治痰,引经药是精准定位的关键,但需结合整体辨证。如石菖蒲需配宁心安神药,白芥子需辨寒热,苍术需分虚实,芡实需温阳固摄。临床应用时,应遵循“治痰先治脾”“补肾即消痰”等原则,同时配合饮食调理,方能彰显引经药的配伍精髓。

若出现长期痰多、咳喘、胸闷等症状,需由专业中医师结合舌脉辨证,制定个体化方案,同时配合饮食调理,避免盲目套用,延误病情。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