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
1. 方剂来源与组成
麻黄升麻汤源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第357条,是张仲景治疗伤寒误下后“上热下寒、阳气内郁”复杂证候的方剂。其组成与剂量如下:
君药:麻黄(二两半,发越郁阳)、升麻(一两一分,解毒升阳)。
臣药:
清热滋阴:知母、黄芩、石膏、天门冬、葳蕤(玉竹)、当归、芍药(共18-6铢,清上焦热、养阴润燥)
温中健脾:白术、干姜、茯苓、甘草(各六铢,温下焦寒、止泄利)
佐使药:桂枝(六铢,调和营卫)、大枣(调和脾胃)
煎服法:先煮麻黄去沫,后纳诸药,水煎分三次温服,服药后“汗出愈”
2. 功效与主治
核心功效:
发越郁阳:通过麻黄、升麻解表散邪,透达内陷之阳气
清上温下:黄芩、石膏清肺胃之热;干姜、白术温脾止泻,调和寒热错杂
主治证型:
伤寒误下后的复杂证候:寸脉沉迟、手足厥冷、咽喉肿痛吐脓血(上热)、泄利不止(下寒)
现代应用: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干燥综合征、银屑病等属“阳气郁闭、上热下寒”者
3. 方义与配伍特点
病机:误下后表邪内陷,阳气郁闭于上(热),脾阳虚衰于下(寒),形成“咽喉不利(热)与泄利(寒)并见”的错杂证
配伍亮点:
寒热并用:石膏配干姜,清上热而不伤中阳
补泻兼施:当归、芍药养血,茯苓、白术健脾,兼顾正气与邪实
4. 临床运用与禁忌
加减化裁:
热毒重加连翘、蒲公英;气虚加黄芪;血虚加阿胶
禁忌:
纯热证或纯寒证(非寒热错杂者)禁用
阴虚火旺、高血压患者慎用麻黄(升压作用)
5. 争议与学术价值
真伪之争:清代柯韵伯等质疑其非仲景方(因药味多、剂量小),但刘渡舟等认为其“药杂而理不杂”,是治疗疑难杂症的典范
现代研究:用于肿瘤(如肺癌寒热错杂型)、免疫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等,体现“异病同治”思想
麻黄升麻汤的方剂组成与剂量详解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第357条,是治疗“上热下寒、阳气郁闭”复杂证候的经典方剂。其组方复杂,剂量配伍精妙,需结合古代度量衡与现代换算进行解读。以下是方中药物组成及剂量分析:
一、原方剂量(汉代度量衡)
根据《伤寒论》原文及后世医家考证,原方剂量如下:
麻黄:二两半(约37.5克,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约18.75克)
当归:一两一分(约18.75克)
知母:十八铢(约11.25克)
黄芩:十八铢(约11.25克)
葳蕤(玉竹):十八铢(约11.25克)
芍药:六铢(约3.75克)
天门冬:六铢(约3.75克,去心)
桂枝:六铢(约3.75克,去皮)
茯苓:六铢(约3.75克)
炙甘草:六铢(约3.75克)
石膏:六铢(约3.75克,碎,绵裹)
白术:六铢(约3.75克)
干姜:六铢(约3.75克)
注:汉代1两≈15.625克,1铢≈0.65克,1分≈4克。
二、现代临床常用剂量
现代医家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剂量,常用范围如下:
麻黄:6–10克(发越郁阳,需先煎去沫)
升麻:3–6克(升阳解毒)
当归:10克(养血和营)
知母:6–10克(清热滋阴)
黄芩:6–10克(清上焦热)
玉竹:6–10克(代葳蕤,滋阴润燥)
芍药:6克(养血敛阴)
天门冬:6克(养阴润肺)
桂枝:6克(温通阳气)
茯苓:10克(健脾利湿)
炙甘草:6克(调和诸药)
石膏:15–30克(先煎,清肺胃热)
白术:6克(健脾燥湿)
干姜:6克(温中散寒)
煎服法:
先煮麻黄1–2沸,去上沫;
纳余药,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服药后以“汗出愈”为度。
三、剂量配伍特点
主次分明:
君药麻黄、升麻剂量最大(原方占总量40%),突出“发越郁阳”的核心功效。
清热药(知母、黄芩、石膏)与温中药(干姜、白术)剂量较轻,体现“清上温下”的平衡。
寒热并用:
石膏(寒)与干姜(热)比例为1:1,防止过寒伤阳或过热助火。
滋阴与温阳兼顾:
玉竹、天冬滋阴,配伍桂枝、干姜温通,解决“阳气郁闭兼阴伤”的矛盾。
四、争议与注意事项
剂量争议:
清代柯韵伯质疑本方“药味多而量轻”,但刘渡舟等认为小剂量温补药可防发散过度。
临床调整:
上热重:加大石膏(至50克)、知母;
下寒甚:加附子(10克)、吴茱萸(6克)。
禁忌:
纯热证或纯寒证禁用;高血压、阴虚火旺者慎用麻黄。
总结
麻黄升麻汤的剂量设计体现了仲景“合方治疑难”的思想,通过精准配伍解决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复杂病机。现代应用需根据证候灵活调整,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麻黄升麻汤是《伤寒论》中“寒热并用、表里同治”的经典方,适用于上热下寒、阳气郁闭的复杂病症。临床需严格辨证,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47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