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何庆勇医案(三一五):天麻钩藤饮合泽泻汤合小陷胸汤治愈再发脑梗塞急性期
2024
09-03

何庆勇医案(三一五):天麻钩藤饮合泽泻汤合小陷胸汤治愈再发脑梗塞急性期

关键词:重剂天麻(90g);泽泻汤;刘渡舟;小陷胸汤;栀子大黄汤

病例实录

马某,男,69岁。初诊日期:2013年2月22日。

主诉:间断头胀痛4月余,加重伴左上肢活动不利3天。

现病史:患者于2012年11月出现右侧头胀痛,每次持续约2分钟,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查头颅CT示:双基底节多发陈旧性腔隙梗塞,脑白质变性,予改善脑供血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患者规律服药1周余好转,后自行停药。

3天前患者出现头右侧疼痛发作,较前加重,左上肢不能抬起,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偶有右侧头胀痛,每次持续约5秒,与体位无关,左上肢活动不利,不能抬起,口角歪斜,夜间睡觉时常口角流涎,伸舌居中,无饮水呛咳。无胸闷、气短,无心慌、胸痛,夜间可平卧。怕冷,双上肢发凉,双下肢踝部皮肤瘙痒,汗少,无口干、口苦,时有反酸、烧心,腰痛,双下肢乏力,纳可,眠差,多梦易醒。大便2日一行,质干,小便清长,夜尿3次。

既往史:2型糖尿病病史15年,现用优泌林30R皮下注射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尚可。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140/90mmHg,现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以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尚可。

辅助检查:头颅CT:1.双侧基底节及侧脑室旁腔隙性脑梗塞,较前进展;2.脑萎缩、脑白质变性(2013年2月22日)。经颅多普勒血流图(TCD):脑动脉硬化:右侧大脑前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2013年2月22日)。

查体:BP130/77mmHg,面色偏红,体形偏胖,神清,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5级,右上肢及右下肢肌力5级。舌体肥大满口,苔黄厚腻,有裂纹,脉弦滑。

方证辨证

天麻钩藤饮出自《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汤的方证是:头晕,头重(胀痛)脚轻(双下肢无力)或头热足凉,失眠。本案患者面色偏红,偶有右侧头胀痛,双下肢乏力,眠差,多梦易醒。完全符合天麻钩藤饮证,故方证辨证为天麻钩藤饮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已故名医刘渡舟先生谓泽泻汤:“应以舌脉作为诊断依据。泽泻汤证的舌体,是特别肥大而异于寻常。它有质厚而宽,占满口腔而使人望之骇然。舌体肥大,是辨认心下支饮的一个有力根据。脉象则或弦或沉,或者沉弦共见。这是因为弦脉主饮,而沉脉主水,方与水饮病机相适应。”(刘渡舟《谈谈《金匮》的泽泻汤证》见《中医杂志》,1980:17(657):17-18)。因此,笔者认为泽泻汤的方证是:舌体肥大异常,头晕,呈持续性,头晕与体位无关,大便素溏,苔水滑或白腻,脉弦沉。本案患者症见头胀痛,舌体肥大满口,脉弦滑,符合泽泻汤方证。

病机辨证

本案患者面色偏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病机辨证当有痰热之象,故合用小陷胸汤及胆南星以清热化痰。

诊断与治疗

中医诊断:中风 中经络 天麻钩藤饮证 泽泻汤证 小陷胸汤证。

西医诊断:1.再发脑梗塞(急性期) 2.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皮肤病变 3.高血压病1级(很高危组)。

治疗:方用天麻钩藤饮合泽泻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天麻90g,钩藤20g,石决明(生) 18g,栀子18g,黄芩15g,牛膝12g,桑寄生15g,夜交藤30g,茯苓18g,益母草20g,泽泻30g,生白术10g,法夏9g,瓜蒌30g,黄连9g,胆南星8g。

水煎服,4剂,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二诊:患者及其妻子喜形于色,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患者精神明显改善,右侧头胀痛已愈,左上肢原先不能抬起,肌力2级,现左上肢活动自如,肌力5级,双上肢仍发凉,双下肢皮肤瘙痒已愈,仍面色偏红,入院时双下肢乏力,走200米左右即双下肢发沉,行走缓慢,现能走400米后而下肢无发沉。纳香,睡觉明显改善,少梦,近3日未大便,平素大便少、干,夜尿3次,舌体肥大,苔黄厚腻,但较前薄,脉弦滑。

治疗:方用天麻钩藤饮合泽泻汤合小陷胸汤合栀子大黄汤加减。

天麻90g,钩藤20g,石决明(生)18g,栀子18g,黄芩15g,牛膝12g,桑寄生15g,夜交藤30g,茯苓18g,益母草20g,泽泻30g,生白术30g,法半夏9g,瓜蒌30g,黄连9g,胆南星8g,酒军6g,枳实15g,淡豆豉15g。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7剂后患者诸症悉平,完全恢复正常生活。随访2个月,患者头痛及肢体活动不利症状未见复发。

按语

天麻钩藤饮出自《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是为肝阳上亢,肝风上扰之证而设,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综观本案患者的四诊信息,符合天麻钩藤饮的方证,故用之以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笔者在临床上喜重用天麻治疗头晕或头胀痛,一般60~90g,少则40g,效果甚佳。

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为治疗支饮眩冒而设,“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方由泽泻、白术二味药组成。方中白术补土制水,使痰不内生,泽泻入肾利水,使饮不停滞,从小便而出,是治疗无咳逆气短的支饮轻症常用方剂。综观本案患者的四诊信息,符合泽泻汤的方证,故用之以利水消饮升清阳。

此外,本案患者二诊时面色仍偏红,眠差,大便三日未行,平素大便少干,故合用栀子大黄汤以清热除虚烦,兼缓下。

方证总结

✦泽泻汤方证:舌体肥大异常,头晕,呈持续性,头晕与体位无关,大便素溏,苔水滑或白腻,脉弦沉。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