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诸位下午好!这里是张建忠随笔。早些年学中医,常听到一句话就是:八纲辨证是中医的纲领。从前只当它是教科书里的陈词滥调 —— 不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字吗?看似简单直白,实在没什么值得深嚼的地方。但跟师胡老后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绝非随口说说的套话,然后张老师也说了,同理对上帕金森病,不辨八纲,看病就是蒙着眼走路!那么,且看下文详解!▼全文2658字 阅读约10分钟 建议音频听文章篇幅较长,大家耐心读完、听完,定能受益匪浅
前言:
常跟学生念叨胡希恕先生的话:八纲是中医的根,不辨八纲就看病,跟蒙着眼开车没两样。
治帕金森50有余,见过太多年轻大夫对着手抖就开天麻钩藤饮;
对着腿僵就用补阳还五汤;
他们忘了问:这抖是虚是实?这僵是寒是热?病位在里还是夹了半表半里的郁?
就像胡老说的,没了八纲辨证,药开得再花哨,也偏了方向,不仅治不好病,还可能伤了患者的阳气。
正文:
一、先辨病位:帕金森多在“里”,但别漏了“半表半里”的肝郁
胡老强调辨证先辨病位,分表、里、半表半里。
帕金森的僵、抖、慢,大多是“里证”,病位在肝、脾、肾,可不少患者还夹着“半表半里”的少阳肝郁,这一点最容易被忽略。
1. 里证为主:肝脾肾的问题
里虚证:多是肝血亏、肾阳不足、脾阳虚:
肝血亏则筋脉失养(手抖、眼干),肾阳不足则髓海空(动作慢、手脚凉),脾阳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没力气、吃不下),这是帕金森最常见的病位,得用补法、温法。
里实证:多是痰湿阻络、瘀血内停:
痰湿堵在筋脉里(肢体僵、舌苔厚),瘀血滞在经络中(僵痛、舌有瘀点),这时候得用通法、化法,但不能猛攻,得兼顾里虚。
去年接诊的71岁周大爷,手抖伴手脚凉、爱犯困,脉沉细、舌淡胖,典型的“里虚寒”(肾阳不足)
我用金匮肾气丸加杜仲,吃了一个月,动作就利索了些。这就是辨准了“里虚”的病位,药才对证。
2. 别漏“半表半里”:肝郁是帕病的“隐形推手”
胡老说“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多是气机郁滞”,很多帕金森患者的抖、僵,不光是里证,还夹着“肝郁”
比如一着急手抖就加重,胸口堵得慌,爱叹气,脉弦。
这就是病位沾了 “半表半里”,得用疏肝的法子,不能光补里、光通里。
53岁的刘女士,帕金森4年,平时挺好,一开会汇报手就抖得握不住笔,还胸口堵。
之前的大夫给她用了地黄饮子补肝肾,越吃越堵,就是没辨出“半表半里”的肝郁。
我改开逍遥散加牡蛎,没加一味止颤药,两周后她就说“开会不慌了,手也稳了”。
这就是胡老说的病位辨准了,药就不会偏。
二、再辨病性:寒热虚实别搞混,差一点药就错了
胡老说“病位定了,再辨病性,寒热虚实是用药的标尺。
帕金森的症状就那么几样,但病性千差万别:同样是抖,有虚寒的虚抖,有实热的实抖;
同样是僵,有湿寒的冷僵,有瘀热的热僵,辨错了就会“寒证用凉药,热证用温药”,越治越糟。
1. 先分寒热:别把虚热当实火,把虚寒当痰湿
寒证:帕金森患者十有七八是寒证:手脚凉、怕冷、舌苔白、脉沉迟,多是肾阳不足或脾阳虚,得用温药(附子、桂枝、干姜),不能用黄芩、栀子这类凉药。
热证:少见,多是年轻患者或兼夹实热:手抖伴口干、烦躁、舌苔黄、脉数,多是肝郁化火或痰热扰筋,得用清药(柴胡、黄芩、竹茹),但别过用,以免伤阳。
有个38岁的年轻患者,手抖伴口干烦躁,脉弦数,是“肝郁化火”的热证,我用丹栀逍遥散加白芍,吃了三周就缓解了。
但要是给70岁的寒证患者用这个方,准会手脚更凉、僵得更厉害。
2. 再分虚实:别把虚抖当实风,把虚僵当实瘀
虚证:老人多虚 —— 肝血亏的抖 “轻而慢”,肾阳不足的僵 “软而沉”,脉细弱,得用补药(当归、熟地、附子),不能用全蝎、蜈蚣这类峻猛虫药。
实证:多是夹痰湿、瘀血 —— 痰湿的僵 “重而粘”,瘀血的僵 “硬而痛”,脉滑或涩,得用化湿、通瘀药(半夏、陈皮、鸡血藤),但要配补药,以免伤正。
上个月老张,本是“肝血亏虚”的虚抖,之前的大夫当“实风”治,用了全蝎、蜈蚣,吃了半个月,抖没轻,反而连路都走不动了。
我停了虫药,改用当归补血汤加白芍,两周后力气才慢慢恢复,这就是没辨虚实的坑,比不治还害人。
三、八纲联用:搭好“病位 + 病性”的框架,组方才不会乱
胡老说“八纲不是孤立的,得捏在一起用”。
1. 里虚寒(病位:里;病性:寒、虚)→ 温阳补里
对应:肾阳不足的慢、脾阳虚的乏力、肝血亏的抖(偏寒)
常用方:真武汤(温肾阳)、理中丸(温脾阳)、当归白芍汤(补肝血)
2. 里实夹虚(病位:里;病性:实 + 虚)→ 通补兼施
对应:阳虚夹痰湿(手脚凉 + 僵沉 + 舌苔厚)、血虚夹瘀血(手抖 + 僵痛 + 舌有瘀点)
常用方:真武汤合二陈汤(温阳化湿)、当归补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养血通瘀)
3. 半表半里兼里虚(病位:半表半里 + 里;病性:郁 + 虚)→ 疏肝兼补
对应:肝郁 + 肝血亏(手抖随情绪变 + 眼干 + 胸口堵)
常用方:逍遥散合当归白芍汤(疏肝养血)
这就是胡老说的“八纲联用”—— 不是单看一个“寒”或一个“里”,而是把病位、病性串起来,组方时“该温的温,该补的补,该疏的疏”,不偏不倚,才能击中病根。
四、不辨八纲:我见过的三个错治案例
1:把“里虚寒”当“里实热”,用凉药伤阳
患者:67岁,手抖 + 手脚凉 + 爱犯困,之前大夫见抖就判 “肝风内动”,开了天麻钩藤饮(凉性)。
结果:吃了一个月,手抖没轻,反而更没力气,连杯子都拿不住。
错因:没辨“里虚寒”,用凉药耗了肾阳,筋脉更失温养。
纠正:改用金匮肾气丸加白芍,两周后力气恢复,抖也轻了。
2:把“半表半里郁”当“里实瘀”,用活血药耗气
患者:50岁,手抖 + 胸口堵 + 叹气,之前大夫见抖就开桃红四物汤(活血)。
结果:吃了三周,胸口更堵,还头晕乏力。
错因:没辨“半表半里”的肝郁,用活血药耗了肝气,郁更重。
纠正:改用逍遥散加牡蛎,一周后胸口就不堵了。
3:把“虚中夹实”当“纯实”,用峻猛药伤正
患者:73岁,腿僵 + 舌苔厚 + 手脚凉,之前大夫开了全蝎、地龙 + 二陈汤(攻伐 + 化痰)。
结果:吃了10天,僵没松,反而腹泻、怕冷。
错因:没辨“阳虚夹痰湿”的虚中夹实,用虫药耗了阳气。
纠正:停虫药,用真武汤合二陈汤,温阳化湿,两周后僵就轻了。
结语:
胡希恕先生说八纲是中医的基本功,也是最高明的功夫。
治帕金森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这话在理,帕金森的抖、僵、慢只是“表象”;
藏在背后的“里虚寒”“半表半里郁”“里实夹虚”才是“根”,而八纲就是帮我们扒开表象、找到根。
常有患者问我:张大夫,我这病能好吗?” 我总说:“先辨准了八纲,药对了证,就有希望。
也常跟年轻大夫说:“别死记帕金森验方,多摸脉、多看舌苔,把胡老的八纲辨证学到手;就像胡老说的,八纲不是死理论,是活指南。
治帕金森,有了这 “方向盘”,就不会偏方向;抓准了病位和病性,药就不会错;
这才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中医传承的敬畏。
题外话:
大家多多留言,投票下期内容!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46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