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大相应针灸·传承缘起(二)总论
2025
11-16

大相应针灸·传承缘起(二)总论

至诚礼敬历代医祖

大相应针灸取穴法,传承中医经典理论和儒释道传统文化精要,发挥历代医家学术观点,参照古中医实战技法,结合师门临床经验总结提出。主体内容包含近端取穴(任督二脉治疗范式)和远端取穴(手足远端全息相应)。

手足远端相应取穴,理论缘起于《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尺肤诊法和《灵枢经》标本根结理论,结合唐代医家孙思邈祖师“阿是穴”及古印度医家耆婆祖师“天下物类皆是灵药”的思想,我们提出“天下万物皆是灵药,人身无处而非穴道”的观点,以“天人时空万有相应”为核心理念,认为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是整体的映射,即局部反映全身的信息。

大相应针灸在手足远端肘膝关节以下构建相应系统,将全身脏腑经络信息汇聚于此,采用特制“相应针”(0.18mm×10mm一次性针灸针)刺激特定部位,以诊断和治疗全身多系统疾病,因其施针部位有别于传统经穴,以中医学底层原理“相应”为取穴法则而得名。与传统经穴相比,大相应针灸具有穴位集中、操作简便、疗效独特等特点。通过手足远端取穴调控内在脏腑气血,实现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简易明了,适宜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并应用于家庭养生保健,人人可学,学即可会,会即可用,用即有效。

1. 尺肤诊与标本根结理论

尺肤诊法载于《黄帝内经》,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是当时医家极为重视的一种诊断方法。如《灵枢·论疾诊尺》曰:“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从经文可知尺肤诊法是一种不依赖于望色和切脉,而仅通过诊察尺部皮肤的各种变化,以判断内在脏腑病变的一种诊断方法,但尺肤诊法如今在临床上几乎绝迹。

标本根结理论是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不同部位经络功能的总结和概括,旨在说明四肢和头胸腹之间经气的来源、分布与联系。经脉的“根”与“本”位于四肢,“结”与“标”位于头、胸、腹、背。二者都是用于说明四肢与头面、躯干部位经脉的主次关系,特别是突出了四肢部经脉的重要性。

我们依据《内经》时代双手与脏腑相应关系,结合历代典籍与师门临床经验,以具象认知为指导原则,提出单手与全身脏腑相应关系,以适应慢病调理过程左右手交替进行。同理,单侧下肢也构建起与全身脏腑的相应关系。

2. 万物皆药,阿是为穴

孙思邈先生引用古印度医家耆婆祖师思想曰:“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基于天人相应、取象比类思想,药性在天地万物广泛存在,那么,经络穴位在人体是否也广泛分布呢?由此创立“阿是穴”,开启非循经取穴的先河。

通过望闻问切,诊察患者体表特殊的征象,如结节、囊肿、瘀络、麻木、疼痛、皮疹、暗斑、肌肤甲错、温度变化等,发现“独处藏奸”,以此作为针灸取穴的相应点。

3. 相应取穴规范

大相应针灸取穴法,以手足远端肘膝关节以下启建相应系统,映射全身脏腑气血信息,诊疗一体,远近内外相应。

掌面与面部相应,手背与脑部相应,前臂屈侧面与人体前部(任脉循行区)相应,前臂伸侧面与人体后部(督脉循行区)相应,四指与四肢相应。足部和小腿部同理。

前臂屈侧面每四横指划分上、中、下三焦。自腕掌侧横纹向下四横指,其下缘为“双乳线”,作为中上焦分界;自双乳线向下四横指,其下缘为“肚脐线”,作为中下焦分界;任脉循行区咽喉、心、肺、肝、胆、脾、胰、胃、肠道、生殖器官,依此界定。

前臂伸侧面与人体脊柱相应,自远心端至向心端依次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骨。自腕背侧横纹向下三横指为“大椎点”,作为颈椎和胸椎的分界;由此向下一横掌的范围为胸椎的相应区,由此再往下四横指的范围为腰椎的相应区;由腰椎相应区向下约两横指依次为骶椎尾骨。

4. 诊断方法

一,相应点诊断。由于大相应针灸的穴位(相应点)均为整体的缩影,当内在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在其相应点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的改变,依此可以辅助诊断相应脏腑的病变。

二,面诊舌诊。采用面诊舌诊全息相应诊断方法,在患者面部、舌部发现相应脏腑病变的特殊征象,确定手足远端的相应点施针治疗。如观察面部相应区域的皮色改变、纹理、皮疹、痤疮、暗斑、结节、瘀络、凹陷、缺损等,观察舌体的动态、色泽、荣枯、老嫩、胖瘦、舌下瘀络等,舌苔的苔色、厚薄、分布、散抟等。运用面诊舌诊应注意影响因素干扰诊断结果,如面部化妆掩盖病理征象,饮食色素影响舌苔等。同时,脏腑相应关系不同个体可能存在差异,应注重四诊合参,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三,腹背诊。在患者腹部和背部,以观察法或触诊法探查其局部有无形态动态异常、压痛、结节、皮温改变等,确定相应脏腑的病变以指导配穴的选择。

腹诊时,患者应保持仰卧屈髋屈膝位,使腹壁放松,配合患者呼吸,医者单手或双手滑行深部触诊,注意观察患者感受及呼吸深度,有无压痛或反跳痛。背诊时,患者应俯卧于标准治疗床,保持脊柱伸直,医者由上至下依次按压患者脊柱正中及两侧各三寸范围。触诊部位有严重损伤者,不适宜采用腹背诊法,应严格遵守。

5. 取穴配穴

(1)辨证取穴: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辨证选用相关穴位。如治疗皮肤病,按“肺主皮毛”的理论,选用肺区;目赤肿痛患者,除选用相应的部位外,可按“肝开窍于目”的理论,选用肝区。

(2)对症取穴:根据中医或结合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知识,针对临床症状选用有关的穴位。如治疗胃痛取“胃”作为主穴,如同时兼见腹胀,可选“腹部”相应点作为配穴。

(3)对冲取穴:通过诊断方法确定主穴配穴后,左手、右足或右手、左足的相应点,同时治疗,每日一次,或固定间隔时间,频率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左右交替进行。

(4)取象配穴:观察或循按手足远端发现相应点,如疼痛、麻木、结节、瘀络、增生、皮色皮温改变、脱屑、拘挛等征象,就此作为配穴。

(5)时空配穴:依据子午流注、五运六气等时空天人大相应理论,明晰时间空间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相应关系,结合症状发作特点,选取相应部位作为配穴。如原发性失眠以“脑部”为主穴,患者凌晨肺经主时(3~5点)易醒,而肺经起于中焦脾胃,此时易醒的患者多有肺和脾胃的问题,则取“肺区”和“脾胃区”作为配穴。

(6)经验配穴:指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取穴。如颈部大椎相应点治疗外感发热,口部及咽喉相应点治疗便秘,心脏膈膜相应点治疗晕车晕船等眩晕,双肾相应点治疗肩颈痛,扶阳三针(脊柱区自腕背侧横纹起每三横指一针)治疗全身性皮肤病等。

6. 适宜病证

目前,大相应针灸治疗的病证已达200多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皮肤各科。根据临床应用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疼痛性病证:如对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五官、颅脑、胸腹、四肢外科手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胆绞痛、肾绞痛、胃痛等内脏痛,麻醉后头痛、腰痛等手术后遗痛,均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2)各种炎性病证:如对急性结膜炎、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气管炎、肠炎、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等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

(3)功能紊乱性病证:如对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癔病等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促进病证的缓解和痊愈。

(4)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能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

(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单纯性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绝经期综合征等,有减肥、改善症状、减少常规服药量等辅助治疗作用。

(6)增生性疾病:如腺样体肥大、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肝囊肿、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血管瘤、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卵巢囊肿、前列腺增生、肿瘤、癌肿等,具备消肿散结、化痰散瘀等功效。

(7)精神心理疾病:如睡眠障碍、躯体症状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孤独谱系障碍、多动症、抽动症、强迫症、成瘾障碍等,可促进神志安定,配合药物治疗,减轻药物副作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