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大医精诚: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中医经典方剂对应的一种证候表现,以下是相关介绍: 出处 出自《伤寒论》,原文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病因病机
2025
11-15

大医精诚: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中医经典方剂对应的一种证候表现,以下是相关介绍: 出处 出自《伤寒论》,原文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病因病机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中医经典方剂对应的一种证候表现,以下是相关介绍: 出处 出自《伤寒论》,原文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病因病机 – 素体少阴肾阳不足,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直中少阴,导致少阴经气被郁,正邪交争,出现发热等症状。同时肾阳不足,鼓动无力,故见脉沉。 症状表现 – 发热:风寒外袭,正邪相争而发热,但此发热与一般风热表证发热不同,是在少阴病基础上的发热,程度可轻重不一。 – 脉沉:因少阴肾阳不足,无力鼓动气血,故脉象表现为沉象,提示病位在里、在肾。 – 其他症状:还常伴有恶寒甚、无汗、头痛、身痛、神疲欲寐、手足不温等。恶寒是因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肌表;无汗为风寒束表,腠理闭塞;头痛身痛是风寒之邪凝滞经络;神疲欲寐、手足不温是肾阳不足,不能充养、温煦所致。 治法与方剂 – 治法:采用温经解表之法,使在表之风寒得以疏散,在里之阳气得以振奋。 –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麻黄可发汗解表,宣通肺气;附子温壮肾阳,以助阳气抗邪;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温少阴,通达表里。三药合用,共奏温经解表之功。 现代应用 常用于治疗感冒、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阳虚外感者。如过敏性鼻炎患者,症见鼻塞、流清涕、遇寒加重,伴有畏寒肢冷、脉沉细等,属阳虚外感风寒之邪,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宣通鼻窍。以下是一些帮助巧记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方法: 歌诀记忆法 – 四言歌诀:“麻黄细辛,附子同煎,少阴发热,脉沉可痊。”通过简单押韵的四言歌诀,将方剂名称和主要针对的少阴病发热、脉沉的症状联系起来,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 七言歌诀:“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始反热彰。脉沉无汗兼身痛,温经解表效力强。”七言歌诀更详细地描述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症状特点及方剂功效,有助于全面记忆相关知识点。 联想记忆法 – 药物联想:将麻黄想象成驱散外邪的先锋,附子如同稳固后方的主帅,细辛像是沟通内外的使者,三者协同作战,共同应对阳虚外感之证。 – 症状联想:把“发热”想象成身体与外邪抗争的“烽火”,“脉沉”看作是阳气被寒邪压抑在深处的表现,“无汗”如同体表被寒邪“封锁”,这样将症状形象化,便于记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特点。 对比记忆法 – 与麻黄汤对比:麻黄汤证是单纯的风寒表实证,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主;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阳虚基础上的外感,虽也有发热、无汗,但脉沉,从脉象和有无阳虚基础来对比记忆,能更好地区分二者。 – 与桂枝加附子汤对比:桂枝加附子汤证是太阳病发汗太过,损伤阳气,以汗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等为主;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少阴病初起的阳虚外感,从病因、主要症状上对比,可加深对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记忆。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