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诊入门:百病皆由痰作祟,望涎唾、二便等排出物合集
2024
04-16

中诊入门:百病皆由痰作祟,望涎唾、二便等排出物合集

小王恭敬地问道:“谢老师,我一直想了解为什么很多人天天讲痰,痰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痰,或说痰饮,是一种由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一旦在人体内形成,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小王拿出一本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每一个字:“痰饮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他心里暗自庆幸,能够得到谢老师如此详细的解答。

百病皆由痰作祟

小王抿着嘴巴思索着,点头表示理解。他继续问道:“那么,谢老师,为什么大家都说一句话’百病皆由痰作祟’,痰会成为这么重要的致病因素呢?”

谢老师笑了笑,开始解释:“中医经常讲’痰’,可能人人都听说过,但不见得人人都很清楚’痰’是怎么回事。痰,是体内水液停聚凝结而形成的一种质地稠浊而黏的病理产物。从中医角度来讲,’痰’分两种: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他继续详细解释:“停留于肺胃,呈咯吐而出,看得见的痰,或凝聚于皮下肌肉、乳腺、甲状腺等能触摸到的痰,中医通常称之为’有形之痰’。另外,看不见,触摸不到,但通过病机分析能定性为痰的致病性质的,称之为’无形之痰’。简单点来说,“有形之’痰’,为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容易被人察觉;无形之’痰’,不易被人察觉,只能从症测知,其病变和临床证候,从内向外。”

有形痰和无形痰的分类也有说争议

谢老师又补充道:“中医界里一些学者观点认为邪气是不洁之物,一旦进入水中就变得浑浊。不论何种邪气进入水中,最终都会形成痰,而生成的痰都属于污浊之物。可以说,痰的本质就是一种’浊水’,而与中医里的’饮’是类似的,两者只是在质地上有所不同。水是有形的,而痰同样也是有形的。可以通过排出体外、被肉眼看见的方式来观察有形的痰;而那些无法直接排出体外、停滞在体内某处的痰,虽然我们看不到,但同样是有形的,只是被隐藏在内部罢了。因此,部分中医家觉得有形痰和无形痰的分类并不妥当,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显形痰和隐形痰。”

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一边拿起笔记本开始记录。他知道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中医的病理机制非常重要。

“有形’痰’病会有明显的症状,根据这些症状,可以有效地诊断早期疾病。而无形之’痰’引发的病症在人体的上下内外皆可发生,表现形式不定。”谢老师补充道。

谢老师微笑,继续解释。“’痰’源于内脏功能的紊乱,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病理生成物。停滞在胸膈,诱发咳嗽伴有“痰”多、胸闷和气喘;积聚在腹部,呈现肥满而松软的腹部;至关节,导致关节沉重、僵硬、肢体肿胀等症状。’痰’如同一个混乱的破坏者,恣意游走,给身体带来各种困扰。” 谢老师的描述仿佛将’痰’在身体内的表现形式一一呈现在小王的面前。

“原来’痰’还有这么多的致病表现呀。” 小王感叹道,满脸的好奇和向往。

怪病从痰治

“对,’痰’的致病领域涵盖极为广泛,说白了,所谓’痰’致百病就是这个意思。另一种观点则是’怪病从痰治’,意思是很多奇怪的疾病,或者西医没有办法的疾病,都可以从调理’痰’的角度入手治疗,往往能够取得出人意料的疗效。” 谢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着。

谢老师又补充道:“’痰’是百病的源头,其引发的病症可以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感觉异常,神志异常,如痴呆、癫狂等;体征异常,如肥胖、肿块、癌肿等;脏腑组织结构损伤,如肺脓肿、中风等;以及功能废用,如机体萎废等。实际上,百邪、百病均可导致’痰’’的生成。水液是人体最基本的携带物质和主要组成部分,各种邪气侵入体内都会经历“邪入水”的过程,最终形成’痰’。因此,痰只是在各种邪气引起疾病过程中的一个伴随病理产物,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产物。一旦形成,“痰”又成为加重疾病的推动因素,同时也可能是诱发其他疾病的独立因素。然而,其本质仍然是标志,是促使“痰”生成的邪气和内部环境。因此,治疗疾病不仅需要对痰进行治疗,更要针对促使“痰”生成的邪气和内部环境进行治疗。”

痰的颜色与辨证

“谢老师,痰的外观主要是痰质与痰色,一般观点是黄脓痰为热、为实,白痰为寒为虚。但我发现在实际临床中,并不是所有的痰都符合这个规律。比如,有些肺毁损的病人表现寒像,却常年咳黄脓痰。这个现象让我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理解痰的病理特点。’

谢老师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他深深地看着小王,言辞间透露着严谨和亲切。

“小王啊,痰的特点确实有很多复杂性,不仅与痰质和痰色相关,还受到环境和体内寒热的影响。有的中医专家认为,如果一天中咳出的痰都呈黄色,那就是热痰;如果早晨咳出的是黄痰,而其他时间是白痰,那就是寒痰。有的中医专家,则主张白痰既可能是寒痰,也可能是热痰。实际上,痰的本质水本身是没有寒热属性的,水的寒热是外部环境加诸其上的结果。痰作为水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与水同源,本身并没有寒热之分,但其生成受环境和体内寒热因素的影响。”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谢老师的每一句话,努力理解其中的深意。他追问道:’那么,痰色与寒热的关系究竟是如何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继续解答:“换个角度来说,痰色的生成并非痰本身的属性,而是与痰液生成过程中’邪入水’的附加有关。痰色并无寒热之别、之性,却常常被用来辨别寒热。这其实是一种牵强的理解。水本身是无寒热的,环境的改变和体内寒热才会影响痰的质地。如果我们能够减少对痰色的过分依赖,而更注重其他辨证的依据,或许结果会更直接、更客观。”

望涎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望涎。” 谢老师继续解释说,“涎是从口腔分泌的清稀黏液,具有濡润口腔、促进消化和协助进食的作用。因此,望涎主要是用来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口流清涎,量多淋漓者,多属脾胃虚寒。” 谢老师指出,“这是因为脾胃虚弱,气不摄津所致。”

“而口中吐涎黏稠者,多属脾胃湿热。” 谢老师继续解释说,“这是因为湿热困阻,脾失运化,湿浊上犯所致。”

“对于小儿口角流涎,涎渍颐下的情况,称为滞颐。” 谢老师补充道,“这可能是因为脾虚不能摄津,或胃热虫积所致。”

“如果口角流涎不止,可见于中风或中风后遗症。” 谢老师继续说道。

“而睡中流涎而不自知者,多为宿食积滞,或胃中有热,或痰热内蕴所致。” 谢老师最后解释道。

望唾

“现在,我们来谈谈望唾。” 谢老师继续解释说,“唾是从口腔吐出的稠滞带泡沫的黏液,是肾之液,同时也与胃相关,因此,通过观察唾液可以诊察肾、脾胃相关的病变。”

“口中多唾,多为食积,或湿滞。” 谢老师指出,“唾液随胃气上逆所致。”

“而频频吐唾不自主者,多为胃寒,或肾阳虚。” 谢老师继续解释说,“这是因为水液失于温化,上泛于口所致。”

望呕吐物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望呕吐物。” 谢老师指出,“观察呕吐物的形、质、性状,可以帮助我们诊察疾病。”

“呕吐物是指由口中吐出的胃内容物,外感内伤皆可引起。” 谢老师解释说,“呕吐是胃气上逆所致。”

“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多为胃寒呕吐(寒呕)。” 谢老师指出,“这可能是因为胃阳不足,腐熟无力,或寒邪犯胃,损伤胃阳,胃失和降所致。”

“而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多为胃热呕吐(热呕)。” 谢老师继续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邪热犯胃,或胃有积热,胃失和降所致。”

“呕吐物气味酸腐,夹杂未消化的食物,多为食积所致的伤食呕吐。” 谢老师补充道,“因暴饮暴食,食积胃脘,胃气上逆所致。”

“呕吐黄绿色苦水,多属肝胆湿热或郁热。” 谢老师指出,“这是因为横逆犯胃,热迫胆汁上溢,胃失和降所致。”

“而呕吐清水痰涎,伴口干不欲饮,胃中有振水声,多属痰饮。” 谢老师最后解释道,“因脾失健运,水饮内停于胃,胃失和降所致。”

望大便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望大便。” 谢老师开始解释说,“正常的大便应该是色黄质软,成形干湿适中,呈圆柱状或条状。”

“大便清稀如水样,多属寒湿泄泻。” 谢老师指出,“这可能是因为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所致。”

“而大便黄褐如糜而臭,多属湿热泄泻。” 谢老师接着说,“可能是因为外感暑湿,或湿热内蕴,伤及胃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

“大便溏薄,完谷不化,或如鸭溏,多属脾虚泄泻或肾虚泄泻。” 谢老师继续解释说,“可能是因为脾阳亏虚,运化失职,或肾阳亏虚,火不暖土所致。”

“而大便夹杂黏冻、脓血,多为痢疾。” 谢老师指出,“可能是因为湿热蕴结大肠,肠络受损,大肠传导失职所致。”

“大便色灰白呈陶土色,溏结不调,多见于黄疸。” 谢老师继续说,“这可能是因为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致。”

“大便燥结,排出困难,甚至干如羊屎,为便秘。” 谢老师补充道,“多属肠燥津亏,因热盛伤津,或素体阴血亏虚,或大肠液亏,肠失濡润,传导不利所致。”

“而大便出血,称为便血。” 谢老师最后解释说,“便血可能是近血或远血,病位多在大肠与肛门,或在脾胃。”

望小便。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望小便。” 谢老师继续解释说,“正常的小便色淡黄,清净而不混浊,随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夏天汗多尿少,色较黄;冬天汗少尿多,色较清。”

“小便清长量多,多属虚寒证。” 谢老师指出,“因阳虚则气不化津,水津下趋膀胱,故小便清长量多。”

“而小便短黄,多属实热证。” 谢老师继续说,“可能是因为热盛伤津,或汗、吐、下、利等伤津所致。”

“尿中带血,见于尿血、血淋。” 谢老师解释道,“多因热伤血络,或阴虚火旺,或湿热蕴结膀胱,或脾肾不固,或结石损伤血络所致。”

“尿中有砂石,见于石淋。” 谢老师继续说,“多因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中杂质,久而结为砂石。”

“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见于尿浊、膏淋。” 谢老师补充道,“可能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或湿热下注,气化不利,不能制约脂液下流所致。”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