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补阳气,有顺序!1通,2补,3稳固,顺序对了,阳气才能补到根
2025
07-15

补阳气,有顺序!1通,2补,3稳固,顺序对了,阳气才能补到根

补阳不是一头热地往上冲,而是一场有节奏的“阳气复兴战”。这场战役,必须讲顺序。先通,再补,后稳固。阳气就像河水,河道不通,水再多也是泛滥。补得再好,不通就白搭。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清楚这个“顺序”的玄机。我们不是谈养生虚头巴脑,而是讲实在的中医调理法则,让你真正把阳气补到根!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阳气是什么?它不是虚无缥缈的气

阳气,乃生命之根本,中医讲“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是人体的动力、温度、抗病能力,是推动气血运行、脏腑运作的“发动机”。《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不是吓人,而是实话。

现代医学对“阳虚”的理解,也能找到对应——代谢率下降、免疫力低下、内分泌紊乱、血液循环障碍。从临床上看,阳虚者常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疲劳综合症、肾功能减退等表现。

但重点来了——补阳气不能乱来!一上来就猛补,是在“逼迫”身体,不是在“调理”身体。

第一步:先通!不通则补无门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我曾接诊过一个东北来的大姐,52岁,冬天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常年喝羊肉汤进补,结果身体越来越不舒服。舌苔厚腻,舌质胖大,一看就是寒湿阻滞,阳气被困住了——这叫“闭门留寇”。

我们中医讲,“阳气如油灯之火,若灯罩蒙尘,火焰再旺也被压住”。在补阳之前,必须先通经络、化湿排寒、通腑泄浊。这就像修车,发动机再强,排气管堵了也跑不起来。

在临床中,我常用一些“通”的药物,比如:

藿香、佩兰、厚朴:化湿醒脾,适合湿阻中焦者;

泽泻、车前子、茯苓:利水渗湿,适合小便不利、水肿者;

大黄、枳实:通腑,适合便秘积滞者;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艾灸神阙、足三里:温通经络,激发阳气生发。

尤其是南方梅雨季节,湿气极重,很多人一到春夏就犯病,关键就是湿邪困阳。不先除湿通络,阳气堵在内脏深处,怎么补都不入根。

第二步:再补!补对才见效

“通”过之后,身体的“河道”疏通了,这时候才是补阳的好时机。阳虚不是一味用烈性药材猛攻,而是根据体质、病因、气候、地域差异,精准温补。

我再举个例子:一位来自江苏的老伯,冬天阳虚得厉害,怕冷、夜尿频,自己买了鹿茸泡酒喝,结果心悸、失眠、舌红无苔,属阴虚火旺假象。其实他是表寒里热,肾阴不足,鹿茸一上来就“火上浇油”。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补阳药也分层次:

温补脾阳:党参、白术、干姜、附子——适合脾胃虚寒的人,饭量小、腹胀者;

温补肾阳:肉苁蓉、巴戟天、杜仲、淫羊藿——适合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夜尿多者;

温补心阳:龙眼肉、炙甘草、桂枝——适合心悸、怕冷、乏力者;

整体阳虚: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经典方剂,适合肾阳虚严重者。

不同地区的人,补阳也要因地制宜。北方干冷,适合肉类、热性药物;南方湿重,先祛湿再补阳;西南高原,风寒夹干,需温润兼顾。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补阳不能一蹴而就,要像炖汤一样,文火慢炖,才能入味入心。

第三步:稳固!补得好更要守得住

补阳不是一时的“火力全开”,而是要持续稳固,防止反复。我见过不少人,一补见效就停药,结果阳气又泄了,身体反反复复,像没修好根基的房子,风一吹就晃。

稳固阳气靠三点:养、护、藏。

养:生活起居要规律,早睡早起,顺应四时。尤其是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顺应“冬藏”之性。

护:少贪凉,不穿露脐装、不吃冰饮,尤其是阳虚体质者,冷饮就是阳气杀手。

藏:情绪要稳定,过怒、过喜都耗阳。阳气动则消耗,静则归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还有一点特别关键:体动适度,不可过劳。现代人常年熬夜、过劳、焦虑,阳气被透支得干干净净。补阳不是靠药,而是靠生活方式的转变。

我喜欢《黄帝内经》里一句话:“阳强不能犯阴,阴强不能胜阳”。意思是阳气要有度,不能强行激发,也不能任由衰败。只有阴阳协调,身体才能真正健康长寿。

我的一个患者,浙江台州人,年轻时在船厂干苦力,五十岁后阳虚严重。他退休后开始晨练、艾灸、吃调理脾肾的药,一年后整个人容光焕发。他感慨:“原来补阳不是靠猛,而是靠顺。”这句老话,我一直记着。

补阳的“顺序”讲究阴阳平衡、中正为本,不仅是医理,也是人生哲理。不求立竿见影,但求根深蒂固。阳气是你的“命根子”,别让错误的方式把它耗尽。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阳气不稳,百病丛生;阳气稳固,百毒不侵。

结尾建议:

饮食清淡温补,不贪寒凉,不乱进补;

起居规律,顺应四时,节欲养神;

情绪平和,远离焦虑,静可养阳;

适度运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

学会观察舌苔、面色、脉象,有异常及时就医,不迷信偏方。阳气,如灯火,需护其光,养其根。你若顺势而补,火自长明。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你有没有尝试过“补阳”却越补越虚?你知道自己现在是“该补”、还是“该通”?留言和我聊聊你的经历,我来帮你辨清体质、找到适合你的调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马继红. 从脾肾阳虚论治阳虚体质[J]. 中医药导报, 2023, 29(8): 70-72.[2]张振国, 赵明. 阳气与传统中医体质学说的关系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 28(3): 374-376.[3]王瑞琴. 阳虚证的中医辨证及现代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 2024, 41(5): 112-115.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