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望情水
2025年11月5日 21:36
宁夏
本文内容来源于经书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在唐代医学典籍中,记载着孙思邈与一位通晓佛法的神秘高僧的际遇。这位高僧精通一处特殊穴位,能让脾虚之症痊愈,让众多危重之人起死回生。高僧将这个秘传穴位仅传授给了孙思邈。
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天机?这处穴位,又有何玄妙之处?贞观年间,洛阳城内一场怪病蔓延。往日繁华的市井冷落了许多,街巷中常见面容憔悴,形容枯槁之人。各家医馆门前跪满求医者,眼中尽是绝望与哀求。城中的医者们开出各种方子,有用人参、黄芪养气的,有用白术、茯苓健脾的,还有专门煎制安胃丸的。百姓们倾其所有,却收效甚微。一时间,整个洛阳城愁云密布。恰在此时,一位身着粗布僧衣的老僧从峨眉山缓步而来。他不开方抓药,不施针灸,只用一根手指在病人特定位置轻点,便能让病情转机。更令人称奇的是,经他治愈的病人不仅脾胃康复,精气神也如同枯木逢春。消息传开后,求医者踏破门槛,皆称其为”灵指和尚”。民间传说,这位和尚的指力蕴含佛门密法,能贯通经络,化解百疾。这位和尚法号明悟,是峨眉山一处幽寺的主持。年轻时他云游天下,拜访高人,潜修医术。因一次机缘,他在深山遇见一位百岁圣僧,从此明悟了治疗脾虚的玄机。世人都说明悟和尚有通天本事,可他总是淡然摇首:”贫僧不过是懂得阴阳五行之理罢了。病根在何处,便从何处着手。可惜世人只知求药求方,却不知最好的良药就在自身。”那时的孙思邈还是个年轻医者,正四处访师求道。他听闻明悟和尚的高超医术后,立即动身赶往洛阳。途中,他遇到许多从洛阳来的人,都亲身体验过和尚的神奇手法。踏入洛阳城,孙思邈被眼前景象震撼。庭院内外跪满了求医之人,有的脉息微弱,四肢冰凉;有的腹胀气滞,食不知味;还有的神志恍惚,终日昏沉。这些都是脾土亏虚的明显征兆。尤令孙思邈深思的是,这些病患中不乏达官显贵。他们虽终日锦衣玉食,但面色反比寻常百姓更显苍白。初见明悟和尚时,他正为一位老翁诊治。那老翁是城中的盐商,求医十载却毫无起色。只见明悟和尚以食指轻点老翁背上一处,顷刻间老翁面色转暖,双目焕彩。”妙不可言!”老翁起身拜谢,连声感叹,”大师这一指之功,胜过十年来服用的所有良药!””大师医术精湛,弟子慕名而来,望能领略医道真谛。”待老翁离去后,孙思邈恭敬施礼。明悟和尚凝视眼前这位青年,见他眉宇清朗,目含慧光,缓缓言道:”你可知人体脾胃乃后天之本?这根本不仅需完整无损,更要气机流畅。今人只知吞服补药,却不解调理之要在于通达。”孙思邈听得入神。明悟和尚继续道:”你既有缘到此,便在此处观察病理。待时节因缘成熟,自能明白其中玄妙。”就这样,孙思邈留在明悟和尚身边学习。每日他专注观察和尚治病,渐渐发现和尚总是在病人身上某个特定位置略作停留。
明悟和尚济世救人,不分贵贱。一日,有人背着一位衣衫褴褛的青年前来,那青年已是气若游丝。和尚立即为其施治,片刻后青年喉中发出响动,竟主动要求进食。和尚让孙思邈为其熬制米汤,还详细叮嘱了调养之法。某日,一位御史携妻求医。这位夫人绫罗满身,却面带愁容,言说数月来茶饭不思。御史告知和尚,他们已求遍名医,服遍良药,却始终未见好转。明悟和尚细细诊脉,轻叹道:”诸多补药反倒阻碍了胃气升降。”说罢,示意夫人平躺,开始施治。这次,和尚特意唤孙思邈上前。”你且观察这处。”和尚以指示意一处穴位。孙思邈凝神细察,发觉这里的脉息迟滞异常。明悟和尚指力微动,同时解释道:”此处乃脾胃气机枢纽。人体阴阳升降,皆赖此处调节。若是闭塞,服再多补药也是徒然。”随着和尚的指力渗入,夫人面上渐现红润。不多时,她忽然开口:”腹中似有暖流流转,竟生出几分饥意。”御史见状大喜,再三叩问调养之法。明悟和尚语重心长:”调养之道,贵在通达。晨起时分,心神宁静,以手循经,顺应阴阳。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自然康泰。”这番话让孙思邈茅塞顿开。他逐渐明白,治病不能执着于表象,须得探究根本。日月更迭,孙思邈渐渐掌握了一些手法。和尚见他悟性颇高,开始传授更深的道理:”为医者,不只医病,更要医心。病人至此,先安其神,后调其体。”一次,他们遇到一位病重的少女。那少女已三日滴水未进,命在旦夕。孙思邈依照平日手法为她施治,却未见明显效果。这时明悟和尚走近:”你的手法无误,但欠缺最要紧的一环。””请师父指点。”孙思邈急切询问。”存神。”和尚说着,将食指轻轻点在少女穴位上,闭目凝神。他的指力仿佛带着一股温润之气,渐渐渗入少女体内。不多时,少女竟然悠然转醒,言说腹中生饥。自此以后,孙思邈开始领悟,治病不仅是技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以心应心。每次施治前,他都会先让自己入定,如同和尚所教。一个深夜,明悟和尚忽然宣孙思邈入内。残烛摇曳,映照着和尚略显疲惫的面容。庭外夜风清幽,送来阵阵草药香气。”思邈,你随我学医这些时日,可曾思考过为何我只用手指治病,不用针药?”孙思邈摇首。这个疑问他早已存于心中,却一直未敢直接相询。
“治脾胃之症,世人皆在寻求灵丹妙药……”明悟和尚望着烛影摇曳,缓缓摇首,”可知这都是舍本求末?”孙思邈心中一震,多年来对医道的困惑涌上心头,终于开口问道:”师父,究竟什么才是治疗脾虚的根本之道?””思邈,我早年也曾在药石上苦苦求索。直到在峨眉山遇到那位百岁圣僧,他传授了我一个惊人的秘密……”明悟和尚的目光如古井般深邃,”这个秘密,道出了调理脾胃的真谛所在。”接下来明悟的一番话,不仅揭示了治疗脾虚的关键所在,更道出了一个连名医圣手都未能领悟的治病真诀。明悟和尚右手轻抬,指向自己的前胸:”人之脾胃,不独在腹。此处有一穴位,上应天元,下接地气,实乃脾胃之枢纽。“孙思邈凝神细看,只见和尚所指之处正是膻中穴的位置。”但世人皆以为脾在腹中,故而只知服药养脾。”明悟和尚语气渐重,”却不知脾之气机,实与肺息相通。肺主一身之气,气行则脾运,气滞则脾虚。“”原来如此!”孙思邈猛然醒悟,”难怪服用再多补脾之药,却总是收效甚微。””正是。”明悟和尚点头,”那位圣僧告诉我,想要治脾,先要理肺。肺气通畅,则脾胃自和。这便是医家所说’肺主一身之气‘的真谛。”和尚说着,取出一卷黄绢古卷:”此乃当年圣僧传我的穴位图。上面不仅记载了这处神穴的准确位置,更详述了运气之法。”他小心展开黄绢,指着其中一处细密的图文:”你且看这里。膻中穴位于前胸,乃足阳明胃经和任脉交会之处。此穴一通,能令肺气下降,脾气上升,使得人体气机调畅,阴阳平衡。”孙思邈仔细观看图文,只见上面绘制的经络线条精细入微,旁边还有密密麻麻的小字注解。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深奥的医理。”世人常言胃病求脾,实则未得其要。”明悟和尚继续解释,”脾胃之气,上应于肺。肺为五脏之华盖,主治一身之气。肺气下降,则能带动脾胃之气上升,形成升降相因之势。此为天地阴阳之道,亦为人体脏腑之理。“他指着图中的经络走向:”你看这些线条,它们展示了气机运行的轨迹。按此穴时,要以意导气,让气机自然流转,不可用力过猛。正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为何现今医者都不知这个道理?”孙思邈不解地问。明悟和尚叹息道:”医道如同佛法,有显有密。这个穴位的奥秘,原本记载在上古医经中。但随着时间流逝,许多真传都已失落。那位圣僧所授的,正是这些失传的医道精髓。”他继续解释道:”你想想看,人之呼吸在肺,饮食在胃,看似分离,实则相通。肺气下降,则能助脾胃之气上升;脾胃之气上升,又能助肺气下降。这就是天地阴阳相生相克之理。“”就如同天地之间,云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若天地之气不通,则雨无法降,地气无法升,万物就会枯萎。人体亦是如此,气机通畅,则五脏六腑相安,气血调和。“”所以说,治脾虚重在通气,而不在补益?“孙思邈若有所思。”正是此理。”明悟和尚欣慰地点头,”补药虽能增益脾气,但若气机不通,再多补益也是徒然。就如同溪流被堵,光添水而不疏通,只会让淤积更重。”他取出一枚古铜镜,示意孙思邈自照:”你且看自己舌象。”孙思邈依言照看,果见自己舌苔厚腻。”这就是气机不畅的表现。”明悟和尚解释道,”若只服补药,反会加重浊气积滞。但若通过按摩膻中穴,疏通气机,则浊气自降,清气自升,脾胃自然康泰。“他又指着古卷上的图文:”你再看这里,古人将膻中穴比作’天地之枢’,实在是妙喻。这处穴位就如同天地之间的枢纽,能够调节上下之气。按摩此穴,就如同打开了天地之门,让清浊之气各归其位。”说到这里,和尚忽然话锋一转:”不过,用此法需得注意五要。””请师父明示。”孙思邈恭敬道。”其一,按此穴时要以意导气,不可用力过猛。初时点按,后渐揉摩,要如春雨润物,不露痕迹。””其二,此穴通达任脉,关系重大。孕妇、心疾之人慎用,年老体虚者更要轻柔。””其三,施治之时,必须心神宁静。若心浮气躁,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其四,要注意穴位的深浅。太浅则不能通达气机,太深则容易伤及正气。要恰到好处,如同琴弦,不松不紧。””其五,也是最重要的,要顺应天时。清晨阳气初升时施治最佳,午后阳气已衰,效果则差。这是天人合一之道。”孙思邈一一记下,又问:”师父方才说’以意导气’,究竟该如何做到?”
明悟和尚示意他正坐:”你闭目凝神,随我一起感受。医者治病,首先要治自己的心。心不静则气不灵,气不灵则法不效。”说着,和尚将手指轻轻点在孙思邈的膻中穴上。顷刻间,孙思邈感到一股暖流从此处散开,逐渐遍及全身。这股暖流时而如春风拂面,时而似细雨润物,带着一种说不出的舒畅。”这股暖流,便是气机流转的感觉。”明悟和尚轻声说,”治病时,要让病人也能感受到这种流转之感。如此,方能事半功倍。””医者用心,病者生信,二者相合,才是治病的上乘之法。所谓’医者父母心’,不是一句空话。治病时若能将这份慈心传递给病人,效果自然不同。””原来如此。”孙思邈恍然大悟,”这便是师父所说的’医心’之意。””不错。”明悟和尚欣慰地说,”医者父母心,治病救人,不只是手法技巧,更要以心传心。唯有心到,才能气到;唯有气到,才能病除。”夜已深沉,残烛将尽。明悟和尚将黄绢小心收起,郑重地交到孙思邈手中:”此图今日传你,望你能继续发扬光大,造福后世。”孙思邈双手接过,只觉沉甸甸的,不仅是黄绢的重量,更是医道传承的分量。”医道至理,在于通达。”明悟和尚最后叮嘱道,”望你谨记:治脾虚者,当先理气。气通则脾健,气畅则胃和。这才是根本之道。”
“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和尚补充道,”这个穴位虽好,但也不可过分依赖。天地阴阳,讲究平衡。用之得当则可起死回生,用之过度则反受其害。这也是为何我将此法一直秘而不宣的原因。”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03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