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传统经典膏方(六
2025
11-04

传统经典膏方(六

第六章 通便止痢类膏方一、止痢膏黄连膏(出自《本草纲目》)【处 方】 黄连50g。【制 法】 将黄连研为细末,用鸡子白和为饼,于锅中炙为紫色,再研末,入浆水1500ml,慢火煎成膏。【功 效】 清热止痢,健脾补中。【适应证】 主治赤痢久下,累治不愈。【用 法】 每次服1小碗,温米饮。【来 源】 《本草纲目》。二、通便膏养阴理气膏【处 方】 生杭芍、菊花、山楂各120g,羚羊角40g,当归100g,柏子仁10g,桃仁泥、瓜蒌仁、黄芩、槟榔各80g,枳壳、甘草各60g。【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500g,收膏即成。【功 效】 清肝理脾,润肠通便。【适应证】 用于肝热腑滞之证,症见头晕目赤,心烦失眠,脘痞腹胀,口苦纳呆,大便干结,舌边红苔薄黄,脉左关弦数,右寸关滑而近数。【用 法】 每次服10g,白开水冲服。【说 明】 方中羚羊角取材于国家保护动物,现大多根据其功效改用为水牛角,但用量需大方可取效。【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润肠膏(出自《保命歌括》)【处 方】 威灵仙、生姜、白砂蜜各480g,青麻油240g。【制 法】 将上述4味药物一起加入到银器内搅拌均匀,小火慢煎,直至煎如饴糖,膏成。【功 效】 润肠通便,下气止噎。【适应证】 用于噎膈之症见大便燥结,饮食良久复出。【用 法】 取1汤匙口服,可频服。【来 源】 《保命歌括》。润肠膏(出自《古今医统大全》)【处 方】 威灵仙(鲜者捣汁)200g,生姜200g,麻油100g,白砂蜜(煎沸去沫)200g。【制 法】 上药入砂锅搅匀,慢火煎如稠膏。【功 效】 降逆止呃,润肠通便。【适应证】 用于噎膈大便结燥,饮食良久复出。【用 法】 时时以匙挑服之。1料未愈,再服1料,决效。【禁 忌】 实证不宜。【来 源】 《古今医统大全》。杏仁蜜草膏【处 方】 杏仁500g,生蜜200g,甘草50g。【制 法】 将杏仁去皮,用水反复绞取稠汁,入后2味药,慢火煎熬,浓缩成稀膏,瓷器收盛。【功 效】 清热平喘,润肠通便。【适应证】 用于肺燥喘热,大便秘结。【用 法】 每于饭后、睡前,用少许酥和沸水点服1匙,如无上证,入盐点服尤佳。【来 源】 《普济方》。皂角膏(出自《世医得效方》)【处 方】 大黄25g,黑牵牛子(半炒半生)、猪牙皂角各50g。【制 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炼蜜100g后下入药末,搅拌均匀如膏状。【功 效】 泻热通便,解毒活血。【适应证】 用于泻肾气,治肾经有热,阴囊赤肿,钓痛,大便秘涩。【用 法】 每次服3g。【注 意】 不宜过量服用。【来 源】 《世医得效方》。三、止痢外用膏阴痧救急膏【处 方】 生附子200g,白附子、川乌、官桂、生半夏、生南星、白术、炮干姜、木瓜、蚕沙各100g,吴茱萸、苍术、草乌、独活、补骨脂、良姜、延胡索、五灵脂、草蔻仁各50g,川芎、防风、桂枝、细辛、酒芍、当归各35g,陈皮、厚朴、荜澄茄、乌梅、炙甘草、巴戟天、益智、八角茴香、姜黄、黄连、乌药、麦冬、五味子、肉蔻仁各25g,党参、黄芪各50g,生姜20片,薤白7个,韭白、艾各100g,菖蒲15g,凤仙子、白芥子各25g,白胡椒50g。【制 法】 将上述药方加入油丹熬5000ml熬制,后入雄黄、朱砂、矾、檀香、木香、丁香、砂仁、乳香、没药各25g,逐渐熬成稠膏状和匀收膏。【功 效】 回阳救逆,温阳止泻。【适应证】 用于麻脚痧,吐泻,冷汗厥逆者。【用 法】 贴胸脐。【禁 忌】 严禁内服。【来 源】 《理瀹骈文》。紫花地丁膏【处 方】 紫花地丁500g。【制 法】 紫花地丁草捣为膏。【功 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适应证】 用于赤白痢。【用 法】 贴脐上。【来 源】 《串雅内编》。暖脐膏【处 方】 母丁香、白胡椒各10g,倭硫黄、绿豆粉各15g,吴茱萸5g。【制 法】 将上述药物捣研为细末,用太乙膏200g,隔水炖化,将药末和入令匀。【功 效】 温中止泻,散寒止痛。【适应证】 用于寒邪入里,太阴受病,脘腹胀痛,大便泄泻。【用 法】 取膏适量,贴脐。【注 意】 方中倭硫黄有毒。【来 源】 《古今医方集成》。止泻暖脐膏【处 方】 公丁香、制硫黄各12g,清胡椒30g,绿豆粉60g。【制 法】 将上药共研极细末。【功 效】 散寒止痛,温中止泻。【适应证】 用于一切暑热暑寒,痧疫、腹痛、泄泻、绞腹吊脚等痧。【用 法】 取万应灵膏适量将上药末调和成膏,对脐上贴之。【注 意】 方中硫黄有毒。【来 源】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木鳖止泻膏【处 方】 木鳖仁5枚,母丁香5枚,麝香0.5g。【制 法】 将上述药物捣研为细末,用米汤调和为膏。【功 效】 理气温中,利肠止泻。【适应证】 用于水泻不止。【用 法】 取膏适量,纳脐中贴之,外用膏药固定。【注 意】 方中木鳖仁有毒。【来 源】 《本草纲目》。狗皮膏(出自《良朋汇集经验神方·卷四》)【处 方】 木鳖子10g,杏仁、桃枝、柳枝各40g,芝麻油200g,铅丹30g,乳香、没药、麝香各5g。【制 法】 将芝麻油放入铜锅中,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煎煮,然后放入除铅丹、乳香、没药、麝香外的药物煎炸至焦黄色后滤除药渣,然后再放入铅丹,用槐枝、桃枝搅拌,待到槐枝、桃枝变为炭即可,然后停火,最后放入乳香、没药、麝香,逐渐形成稠膏状,和匀收膏,装入瓶中,放入冷水中去火毒。【功 效】 温中散寒,健脾止泻。【适应证】 小儿脾胃虚寒所致的泻痢。【用 法】 直接将膏药摊于狗皮上,然后贴于肚脐即可。【说 明】 狗皮可用油纸、胶布替代。【来 源】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卷四》。代灸膏【处 方】 附子50g,吴茱萸、马蔺花、蛇床子各10g,肉桂10g,木香5g。【制 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功 效】 温肾助阳,散寒止泻。【适应证】 治男子下焦虚冷,真气衰弱,泄痢腹痛,气短不食。老年人元气衰弱虚冷,脏腑虚滑,腰脚冷痛沉重,饮食减少,手足逆冷不能忍者。【用 法】 每次取1匙,入面少许,用生姜自然汁调药,摊在纸上,贴脐并脐下,以觉腹中热为度。【禁 忌】 不宜内服。【来 源】 《奇效良方》。此方亦载于《瑞竹堂经验方》。封脐膏(出自《良朋汇集经验神方》)【处 方】 穿山甲50g,木鳖子30g,香油300g,铅丹70g,乳香、没药各25g,麝香5g。【制 法】 将香油放入铜锅中,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煎煮,然后放入穿山甲、木鳖子继续煎煮,待到锅中药物变为焦黄,然后滤出药渣,再将滤出的药液放在小火上煎煮,放入麝香、乳香、没药、铅丹,逐渐形成稠膏状和匀收膏,装入瓶中。【功 效】 活血通经,温阳止泻。【适应证】 用于夏日贪凉失于盖被所致的腹痛、泄泻。【用 法】 将药物涂于脐眼,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贴好。【禁 忌】 湿热所致的泄泻慎用。【说 明】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入药,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以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来 源】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封脐膏(出自《惠直堂经验方》)【处 方】 大黄、黄芩、黄柏、枳实各50g,槟榔40g,黑牵牛子、白牵牛子各15g,当归、槐花各25g,地榆30g,木香15g,生姜20g,麻油400g,黄丹200g。【制 法】 将上药切碎,入麻油中浸后,慢火煎至药物焦枯,纱布滤去药渣,再将所滤药油加热,下入黄丹,不停搅拌,熬至滴水成珠,冷凝即成。【功 效】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适应证】 主治痢疾。【用 法】 摊贴脐上。下痢白多者,先用姜3片、茶叶15g、红糖15g,水煎服。下痢赤多者,或口噤者,用川黄连、地榆各5g,茶叶40g,水煎服。服后贴膏药。【禁 忌】 忌肥厚油腻之品。【来 源】 《惠直堂经验方》。雄黄膏(出自《普济方》)【处 方】 雄黄、朱砂、当归、花椒各75g,乌头、薤白各40g。【制 法】 将上药用醋浸泡一夜,放入猪油中煎5沸,滤去渣滓,兑入雄黄及朱砂末,搅拌均匀,即成。【功 效】 宽胸理气,解毒辟秽。【适应证】 用于夜行及病冒雾露所致心腹胀满,吐泻不利;亦治诸卒百劳,四肢有病,痈肿诸病疮。【用 法】 诸卒百劳,温酒调服,如枣核大1枚,不瘥再服,得下即除。四肢有病,痈肿诸病疮,皆可外摩涂敷。夜行及病冒雾露,以外涂人身为佳。【禁 忌】 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注 意】 方中雄黄、朱砂、乌头有毒。【来 源】 《普济方》。外灸膏【处 方】 木香、附子(炮)、蛇床子、吴茱萸、胡椒、川乌各30g。【制 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每药末15g,用面10g,混匀后,用生姜自然汁调如膏状。【功 效】 温脾暖肾,散寒止痢。【适应证】 用于治一切虚寒,下痢赤白,或时腹痛,肠滑不禁,心腹冷极,皆可用。【用 法】 贴脐中上下以衣物盖定,熨斗盛火熨之,以痢止为度。【禁 忌】 实热证不宜使用。【注 意】 方中川乌有毒。【来 源】 《奇效良方》。此方亦载于《十便良方》。泻痢膏【处 方】 赤石脂、诃子、罂粟壳各200g,干姜250g,黄丹500g,龙骨100g,乳香、没药各25g,麝香5g。【制 法】 将前4味药物捣研为细末,用麻油1200g,熬去200g,直至剩下1000g,趁热加入水飞黄丹500g,直至煎熬成黑色,滴水成珠,放入以下4味药物:龙骨100g,乳香25g,没药25g,麝香5g。将药物一起捣研为细末,加入后搅拌使其混合均匀,退火,出火毒。【功 效】 温中理气,涩肠止痢。【适应证】 用于泻痢。【用 法】 取膏15g,摊涂在纸上,贴脐上。【说 明】 冬季可加肉蔻25g。【来 源】 《万病回春》。红白痢膏药【处 方】 巴豆适量,雄黄少许。【制 法】 上将雄黄末少许,入巴豆研成膏,先将患者眉心中穴用水洗净,将膏摊油纸上,备用。【功 效】 导滞消痢。【适应证】 用于寒湿痢疾,红白夹杂,白多红少者。【用 法】 贴穴上,壮者贴敷一炷香时间,老幼贴敷半炷香时间,视人大小用之。香尽将药轻轻揭去,拭尽。【禁 忌】 湿热痢疾,红多白少者或脓血痢。【注 意】 巴豆、雄黄均有毒,慎用。【来 源】 《寿世仙丹》。清胃膏【处 方】 生地黄200g,大麦冬、天花粉各150g,黄连、知母、当归、瓜蒌仁、生白芍、石斛、天冬、干葛、生甘草各100g,玄参、丹参、苦参、羌活、枳实、槟榔、防风、秦艽、枯黄芩、川郁金、土贝母、香白芷、半夏、化橘红、苦桔梗、连翘、川芎、柴胡、前胡、胆南星、怀山药、忍冬藤、蒲黄、杏仁、麻仁、苏子、炙甘草、青皮、地骨皮、桑白皮、黄柏、黑山栀、赤芍、牡丹皮、红花、五味子、五倍子、胡黄连、升麻、白术、甘遂、大戟、细辛、车前子、泽泻、木通、皂角、蓖麻仁、木鳖仁、羚羊角、镑犀角、穿山甲、大黄、芒硝各50g,滑石200g。生姜(连皮)、竹茹各150g,石菖蒲50g,葱白、韭白、薤白、藿香各100g,茅根、桑叶、芦根、枇杷叶(去毛)、芭蕉叶、竹叶各200g,槐枝、柳枝、桑枝、白菊花各400g,凤仙草,全株,乌梅3个。【制 法】 两方共用油10kg,分熬丹收。再入生石膏400g,寒水石200g,青黛50g,牡蛎粉、元明粉各100g,牛胶(酒蒸化)200g。俟丹收后,搅至微温,以1滴试之不爆,方取下,再搅千余遍,令匀,愈多愈妙。【功 效】 滋阴泻热,清胃凉血。【适应证】 治胃中血不足,燥火用事。或心烦口渴,或呕吐黄水,或噎食不下,或食下吐出,或消谷善饥,或大呕吐血,或大便难。亦治肺燥者、肾热者、挟心肝火者。【用 法】 贴上、中、下三脘。【注 意】 严禁内服。【说 明】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犀角入药。穿山甲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犀角可选择水牛角替代。方中羚羊角取材于国家保护动物,现大多根据其功效也可改用为水牛角,但用量需大方可取效。【来 源】 《理瀹骈文》。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