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和方剂,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实用中医老年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师,文君然。
很多人可能发现,昨天,文老师停更了。
为什么?因为昨天我去异地处理一些俗务,顺便和几个老友相聚。
吃饭的时候,文老师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一个长我几十岁的老大哥、忘年交,近些年老年痴呆了。除了自己的小女儿,别人谁都不认识。
我闻听,心情沉重。要知道,这个老大哥医术高明,曾几何时也名声在外,给我的帮助很大。几年光景不联系,如今病成这样。
感怀之际,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说一说,中医关于治疗老年痴呆的事儿。
你说,人老了,为啥会痴呆呢?
现代医学认为,和脑萎缩有关系,或者和脑部的供血、血运状况不良有关系。中医在不了解何为脑萎缩,不清楚脑部如何供血的情况下,认为和肾精亏虚有关系。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脑髓不足,于是痴呆。
所以,中医在调治老年痴呆的时候,就认准一个硬道理——补肾。同时,也诞生了一系列以补肾为中心的调理方子。这就包括孔圣枕中丹。
闲言少叙,我们看下面这个医案故事。
话说有一个男子,当时68岁。初诊的时间为1996年10月份。
这个人,在4年前就确诊过脑梗死。经过治疗以后,性命无忧了,但是左侧身体活动不灵,语言謇涩,发音不清,总是自觉头晕、脑胀、耳鸣。
就诊的时候,家属反应,患者情绪不太稳定,经常不分来由地哭出来,或者笑起来。没事儿的时候,就呆坐在窗边,面无表情地向外看。身体活动和头脑反应,都非常迟钝。这和从前的他,判若两人。
刻诊,患者脉弦沉而滑,舌苔白而略腻,舌质暗淡。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龟甲、龙骨、远志、石菖蒲各5克,丹参、葛根各20克,地龙、穿山甲各10克,川芎15克,天麻15克,钩藤25克,半夏10克,补骨脂15克,取10剂,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后,别的不说,头晕头胀和耳鸣减轻很多,情绪上稳定不少。家属见有效,要求继续服用。就这样,方子持续运用了一个疗程,患者生活自理,情绪稳定。而且随访一年,病情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98年的《陕西中医》杂志上。
来,我们好好解读一下。
我们啊,先从方剂入手。
你看,这方子里,有丹参、葛根、地龙、穿山甲。其中丹参、川芎活血,葛根扩血管,地龙和穿山甲通经活络。很显然,这就是针对患者曾经的脑梗死病情来设置的。活血通经,打通患者脑部的血运。
其次,这方子里还有天麻和钩藤。这两味药干啥的呀?祛风,止眩晕。患者平时自觉头晕头胀啊,这是年近七旬,肾阴不足,虚风上扰的表现。所以,要给患者祛风、清肝肾虚热。天麻和地龙,就干这个事儿。
另外,这方里有半夏。半夏干啥的?燥湿化痰啊。患者苔腻,脉滑,此是痰浊之象。半夏用在这里,很有必要。
把这些都去掉,剩下了龟甲、龙骨、远志和石菖蒲,外带一个补骨脂。
这里面,龙骨、龟甲、远志和菖蒲,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孔圣枕中丹了。它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孔子大圣知枕中方”。原方是四味药各等分。
读者朋友,这四味药的组合,是全方的治疗基础。其中,龟甲滋补肾阴肾精,并有宁心之效。龙骨平肝潜阳,镇静安神。菖蒲开窍醒神,远志沟通心肾。其功效,可以概括为补肾宁心、益智安神八个字。
咱们啊,千万得重视补肾宁心这个事儿。
前面讲过,中医认为,老年痴呆的原因在于肾精不足。医案里这个患者,别管人家有没有脑梗死病史,在中医看,结合其年龄,病根儿就在于肾精不足。所以,滋补肾精肾阴,是治疗的基础。
至于说其他的,脑梗了就活血通经,有痰了燥湿化痰,有内风了就平肝熄风,这些呀,都是大树上长出来的枝丫。至于说这个树干,无疑就是肾虚。
当然,医案里,除了龟甲,医家还用到了补骨脂。补骨脂益肾固精,偏于补阳,可以于阳中求阴。
我个人认为,这里面也可以适当加入其他补肾之品,如熟地、山萸肉、磁石等。
总之,以孔圣枕中丹作为底子,经过适当加减,这是治疗该患者的基本思路。
读者朋友,中医里的一些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我们一学就会。比如上面所讲的这些,你说难吗?一点都不难。这样浅显的道理,如果咱中国人都懂一些,那该多好。咱们国家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未来,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基本决定了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防治,是否有办法、有效果,决定了老年人生活质量,也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所以啊,这类中医的科普知识,实在是有必要大力宣传的。
当然,坦率说,中医对这类疾病的治疗,不可能实现完全逆转。医学技术,无法改变人日益衰老、生命质量不断下降的大趋势。不然,我开篇提到的那位老哥哥,也不会病成那个样子。可想而知,他在发病之初期,也一定经历过长期的治疗和抗争。所以,无论何时,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都要彼此珍惜。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和你聊这么多。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39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