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运用桂枝汤时,应有哪些医嘱?
答:运用桂枝汤时的医嘱,应根据临证而定。如桂枝汤用于太阳中风证,表现为恶风寒发热,头痛,汗自出,脉浮缓时,处予桂枝汤后,应嘱病者,药煮成后,适宜温服(意即不可冷服);服药后一刻钟,啜热稀粥一小碗,随后覆盖农被,取遍身漐漐微似汗出,不可汗出过多。若汗不出,可续服二剂,至有汗为度。治疗其间还应禁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变质及其它刺激性的食物。桂枝汤如用于营卫失调而表现为时自汗出者,或治其它病证时,不须药后啜热粥和覆盖衣被取汗;但对时发热汗出者,应在未发热汗出之前服药,以免汗出过多。
6.太阳病误治后,心阳受伤的表现如何?怎样辨证治疗?
答:太阳病,按《伤寒论》六病分证法辨证施治,当用解表法为主。若误治,可产生多种变证。“发汗伤其阳”,心阳受伤是较常见的一个证候,多因发汗过多,心气耗散所致。主要可分下列几种:
(1)心阳虚心悸证
主要表现为心阳不足,自觉空虚无主,心跳心慌,喜叉手自冒心以求稍安,伴见其它阳虚体征。治当温通心阳,方用桂枝甘草汤。取桂枝辛温以复心阳,炙甘草益气补中。
(2)心阳虚烦躁证
主要表现为心阳虚损,心神浮越而烦躁,伴见其它阳虚体征。治当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取桂枝甘草汤以温通心阳,以龙骨、牡蛎潜镇安神,合为温通心阳、安神定志之剂。
(3)心阳外亡惊狂证
主要表现为心阳外亡,神不自主而惊狂,卧起不安,伴见阳气虚衰的体征。治当温通心阳,涤痰镇惊安神,方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以桂枝甘草温通心阳;生姜大枣健中以助桂、甘振奋心阳;胸阳不振,痰浊扰心,故加蜀漆(常山苗)以涤痰;心神浮动,故加龙、牡以镇潜安神。去芍药者,乃治阳远阴,恐碍心阳之振复。本方为温通心阳、涤痰、镇惊安神之剂。
以上三证,均为心阳受伤,但受损有轻重之别。桂枝甘草汤证,证尚属轻,以心悸欲按为主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证情较上方证为重,以烦躁为主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证情最重,以惊狂、卧起不安为主证。
(4) 心阳虚欲作奔豚证
主要表现为心阳虚损,心火不得下蛰致水气内动而见脐下悸动,水气有上逆之势为主证,伴见阳虚体征,治当温通下气,化气行水,方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取茯苓健脾利水;桂枝通阳降逆,助茯苓化气行水;大枣培土制水;炙甘草益气扶中,合为温通下气、化气行水之剂。
(5)心阳虚奔豚证
主要表现为心阳虚损,心火不得下蛰,寒水之气不化,沿冲脉上冲而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见阳虚体征。治当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方用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配甘草,更佐姜、枣,辛甘合化,温通心阳而降冲逆;用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以和阳,合为温阳和阴,平冲降逆之剂。
以上二证,有轻重之别。欲作奔豚证,证尚属轻,以脐下悸动为主证,尚无气上冲心胸之候;奔豚证证情较重,气已从少腹上冲心胸。
(6)心阳心阴两虚证
主要表现为心阳心阴俱伤而心动悸、脉结代为主证,伴见阴阳两虚之候。治当通阳复脉、滋阴补血,方用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君,生化气血;人参、桂枝、生姜益气强心;生地、阿胶、麻仁、大枣滋阴补血;生姜、大枣养胃益气;再加清酒温通血脉;合为强心复脉、益气生血之剂。
以上是心阳受伤的主要证型。此外,心与肾同属于少阴,但少阴病以肾阳受伤为主,虽少阴病可见心阳虚损之候,重在治肾阳,心阳自复。脾胃虚损,气血虚弱者,亦可见心失所养之候,治脾胃,气血充沛,心阳自充。
(于 乙巳年 甲申月 甲寅日 辰时)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31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