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医生提醒:这3种降压药不要长期服用,建议了解,为家人转存
2025
10-21

医生提醒:这3种降压药不要长期服用,建议了解,为家人转存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王大妈今年刚过60岁,是小区里的热心肠,邻里谁有个头疼脑热,总少不了她的一句关心。可谁想到,有天早晨,她突然脸色发白、手脚发麻,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医生一查,王大妈血压虽然还算平稳,但她吃降压药的方式却存在大问题,盲目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反而给身体带来了风险。“很多降压药不是吃得越久越好,特别是这3种!”医生严肃地说。

其实,像王大妈这样的情况,在中老年高血压人群中并不少见,你家里有没有人也在服用这些药呢?你知道哪些降压药长期用可能比不用还危险吗?今天,这个健康误区,必须说清楚!

很多人以为降压药一旦开了就终身服用,只要血压降下来就好。但权威医生指出,“药物并非万金油,有些降压药长期用反而可能埋下隐患。”到底是哪3种降压药?又该如何科学、安全用药?别让错误习惯影响健康,尤其最后一个,你可能从未留意!让我们一起揭开真相,为家人守住健康底线。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降压药长期服用有讲究,这3类一定要引起警惕

近几年,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突破3亿人,中老年人更是“重灾区”。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高血压并发症如心梗、脑梗、肾衰竭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而不合理用药,是加重危害的重要推手。

权威机构调查发现,约有15%的高血压患者存在降压药长期单一使用、过量用药、或不按医嘱服药等现象,导致降压无效甚至药物副作用叠加。

不少家属觉得,“药吃得多点,总比不吃好”,但真相却恰恰相反!以下3类降压药,绝不应长期自己随意服用:

可乐定类药物

如可乐定、甲基多巴。这类旧型降压药曾广泛用于高血压急症控制,对临时降压有效,但长期服用易导致心率减慢、嗜睡、抑郁、反跳性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国内大规模随访显示,连续半年每天服用可乐定的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等副作用的概率高达37%。尤其老年人本身代谢减慢,药物蓄积风险更大。

利尿剂类(如氢氯噻嗪、速尿)

利尿剂可快速带走体内多余水分,短时间内帮助降压。但一份2022年的研究指出,长期单用这类药,容易造成体内钾、钠等电解质紊乱,特别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乏力、肌肉疼痛,甚至肾功能损害。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有患者连续服用氢氯噻嗪半年,血钾下降量可达原值的17.6%,诱发心率骤降。

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美托洛尔)

这类药主要用于心脏有并发症的高血压人群。不是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适合长期单用、滥用β阻滞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慢性疲劳、运动耐力下降。一项涵盖1万余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研究发现,普通高血压人群若常年单用此类药物,心源性事件发生率比标准方案高出12.4%。

特别提醒,“盲目停药”、自己加量、或长年“老方子用到底”,是引发药物风险的三大元凶。每个人的降压方案都应由专业医生定期评估,定制调整。

科学用药,别让老习惯毁了健康

也许你会问:“不吃这三种,血压怎么控制?”其实,现在国内外主流推荐的是“多靶点联合、低剂量、多路径”的降压方案。比如定期调整用药种类、交替使用新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ACEI类(如贝那普利)、ARBs(如缬沙坦)、长期监测生化指标,有利于增强降压疗效,减少副作用。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医生建议:

定期体检、按医嘱用药,别随意换药/停药。每次监测血压、肾功能、电解质,至少3个月复查一次。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被国际高血压指南反复强调。比如科学低盐饮食、规避高油脂食物、每天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可帮助56%的轻中度高血压人群平稳用药。

出现头晕、心悸、夜间低血糖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评估,调整用药方案。部分老年患者对药物敏感度增强,一定不能“忍忍再说”。

多听取专业医生建议,不要轻信网络土方或未经证实的药物宣传。现在不少新型降压药,如沙库巴曲缬沙坦复合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规范指导下能提升降压达标率,又减少副作用。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别盲目“终身不变”,定期复查最关键

高血压不是“药吃一辈子不动”的简单病种,各种药物随着诊疗水平发展和自身身体状态变化,都需要“动态调整”。很多患者、家属担心换药会有风险,但其实死守老方子风险更大!

权威统计显示:规范调整降压药方案后,血压达标率提升高达36%,副作用减少48%。

如果你或家中长辈正服用可乐定类、老牌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一定要带着近期体检结果和用药记录,去当地大型医院高血压专科面诊,由专业医生为你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方案。

正如无数老专家反复提醒:健康管理,最怕“拖”与“误解”,科学用药、安全用药,是护心护命的前提。现在开始重视,还来得及!

健康在于点滴细节,别让“错误用药”拖慢家人的未来步伐。从今天起,为家人存下一份科学的健康建议吧!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温馨提醒:文中所提及的药物信息,仅为科普知识分享,并非个体化诊疗方案。每个人的具体健康状况、降压药的选择和调整,务必以专业医院面诊和医生指导为准。切勿自行停止或改变用药方案。如有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咨询血压管理专科医生,以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健康建议和用药方案。是否达到降压、减少副作用等预期效果,取决于个人体质和规范管理,需定期复查,切莫松懈。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artContent h1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