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月份中旬,一名86岁的男性患者,反复发烧1月余,即使使用了高级抗生素也退不下来(脓毒血症),后面(9月6号)使用破格救心汤+当归补血汤加减 1剂退烧,后面虽然有反复,但5剂中药后,基本稳定。
一诊9月6日
八月中旬,患者因反复发烧,休克状态等一些列病症转入我科(ICU),后予抗感染,祛痰,插管等一系列处理。
于9月1号出现了病情变化,下消化道出血,予请消化内科一区,介入科进行治疗,效果一般,血色素还是往下掉,但是比以前慢一些。
9月6号症状:休克状态,发烧,四肢重度水肿,血压(去甲肾上腺素维持),呼吸(呼吸机维持),四肢厥冷,消化道出血,无尿(血透机维持),脉沉微细。
辨:少阴太阴合病
拟方:破格救心汤➕当归补血汤加减
用药:附子30g,干姜15g,山萸肉75g, 炙甘草10g,龙骨30g,牡蛎30g,人参20g,当归10g,黄芪30g,白术30g,血余炭15g,三七粉9g,神曲15g,鸡内金15g, 陈皮10g,海螵蛸15g
药后效果
一剂后,体温退至正常,虽然反复,但5剂后稳定。
2剂后,血红蛋白没继续往下掉(解除禁食)。
3剂后,四肢回暖,血压正常,停掉去加肾上腺素。醒了(但精神状态一般)。
二诊9月9日
症状:四肢重度水肿,体温正常,无尿(血透机维持),脉沉细微。
拟方:予破格救心汤➕当归补血汤加减
用药:附子15g,干姜10g,炙甘草10g,龙骨20g,牡蛎20g,山萸肉75g,白术30g,黄芪30g,当归6g,陈皮6g,神曲15g,鸡内金15g,人参20g,血余炭10g,茯苓75g, 桂枝15g
在原方的基础上,附子减到15g,龙骨牡蛎减到20g +茯苓75g利水渗湿。
患者病情相对稳点,予附子药量体现少火生气之理。
患者重度水肿:予加茯苓75助白术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气兼以解表。
三诊9月10日
体温升高,但9月11号恢复正常,之后一直未升高。(血红蛋白,稍有下降,血小板下降,主要与感染重有关。)
按语
1.我们要知道患者发热,但发热的原因很多,比如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血虚,阴虚,阳虚,气虚)等一系列都会引起发热,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他是一个阴证发热还是“阳证发热”。
为什么要辨阴阳?
《内经》述: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阳证:机体功能尚未沉衰,尚耐可攻。
治法:主要以祛邪为主(大青龙汤,大承气汤类),或者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桂枝汤,小柴胡汤类),或攻补兼施。
阴证:机体功能已沉衰,无法驱邪外出。
治法以扶正祛邪为主,辅以祛邪。(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等扶正祛邪类方为主)
从症状体征可以判断是一个阴证发热:发热,四肢厥冷,休克状态,脉沉微细,这个是不是很符合伤寒论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那从这里是否可以的得出治疗法则:常规治疗:“强壮解表,或者说温阳解表”。
但根据患者的目前情况不应解表,为什么?
不解表的原因:伤寒论91条原文: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当里极虚,虚阳外越的时候,患者处于的格局是“阴寒内盛,一丝微阳”,如果解表发热,就需要体内一部分的阳气与邪气作斗争,解表就要发汗,血(津)为气之母,发汗肯定会消耗阳气,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会伤心阳,患者仅有那一丝阳气如果不顾护心脉,可能病人就“凉”了,毕竟心为君主之官,《内经》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当心脏出现问题的时候,其他脏腑也会出现问题。
为什么用了高级抗生素“万古霉素”效果一般?
个人分析不一定正确:高级抗生素不管怎么说都是外部力量,如果体内的防御系统(免疫力)彻底崩溃了,单方面杀菌效果不佳,或者用通俗的话来讲:一个手掌拍不响,或者说一个人不想提升自己,即使家长老师说再多,本人也不会改变,所以这次的中药起的作用主要是:
1、补正气(西医的说法:增强免疫力。)
2、四肢重度水肿,无尿:肾主水,肾主二阴,肾中阳气极度亏虚,无法蒸腾气化水液,故无尿。体内阴水积聚体内,水湿侵犯肌肤,故肢体浮肿。
3.四肢厥冷:机体阳气极虚,不能温养四肢,故四肢厥冷。
4.下消化道出血:阳气极虚,阳气失去了固摄血液的作用,固引起出血。
5.血压不稳(偏低),心主血脉,心阳不足,鼓动气血的能力下降,故血压偏低。
6.心肾阳气极虚,不能濡养心神,则昏迷。
治疗原则:回阳救逆,温补心肾,补气摄血。
予破格救心汤➕当归补血汤加减
方中附子30g,干姜15g,炙甘草10g 回阳救逆,温补心肾(四逆汤),山萸肉75g 龙骨30g 牡蛎30g 补益肝肾 ,收涩固脱,收敛浮越在外的阳气,这也是引起发烧的原因,阳气浮郁在表的一个体征。
神曲,鸡内金 陈皮 助运化,患者消化道出血,脾胃虚弱,防金石碍胃。
人参20g 黄芪30g 白术30g 大补元气,补益脾胃之气,患者消化道出血,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脾胃气虚,脾主统血功能下降,使其血液不能在脉道中运行,引起消化道出血。
血余炭15g 三七粉9g ,海螵蛸15g 当归6g,出血必成瘀,予收敛止血,化瘀,养血。止血不忘化瘀,化瘀以防留寇,其中当归除了补血外,还可以制约附子,干姜等药物的辛热之性。
白术兼以健脾利水,患者水肿,当时为什么不用茯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津血同源”,本身消化道出血,怕过度利水渗湿,会引起变证,气随津脱。(出门诊时向老师咨询是否能用,回答是可以用于是在9月9号加用茯苓75g)。
注:患者处于消化道出血(他的底层逻辑是脾阳亏虚,脾不统血,引起出血),方剂学首选“黄土汤”但是现在灶心黄土这味药很少见了。黄土汤的底层逻辑是:温阳健脾,固摄止血。而方剂中:附子,干姜,人参,白术形成附子理中丸,温阳健脾+用血余炭,三七粉收敛止血,化瘀,底层逻辑一样,故一定程度上能达到黄土汤的功效,而且附子理中丸也可以治疗阳虚失血。
作者简介
于阳升,男,研究生,目前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规培学习,师从中医经典科韩景波主任,热爱中医事业,崇尚仲景医学,善用六经辩证,治疗内科常见病,分享日常经方学习心得与案例,“立志做一代经方传承人,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作者 | 于阳升
编辑 | 刘 敏
校对 | 黄雪妹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11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