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世界精神卫生现状》和《202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世界10多亿人有精神健康问题。
这心病,我们古人把它叫作“情志病”或“神志病”,更厉害点的叫“癫狂”。
这背后是我们老祖宗的一个基本认知:人,是一个整体,精神和肉体,那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分不了家的。
古代中医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根植于两个核心观点:形神合一(身体与精神统一)和七情内伤(情绪过度导致疾病)。所谓“形神合一”,心理(神)与生理(形)相互依存,而人的情绪,住在人的五脏里。
古人认为,人的精神、意志、魂魄,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都有各自的居所。这居所就是人的五脏六腑。《黄帝内经》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绪是五脏精气的产物。
而《灵枢·本神》则分配了各自的居所,比如心——藏着“神”;肝——藏着“魂”;肺——,藏着“魄”;脾——藏着“意”;肾——藏着“志”。所以人的精神出问题,那就得好好查查五脏六腑,看看哪里出问题了。
所谓“七情内伤”,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绪,一旦过火了,那么会直接损伤脏腑精气,导致疾病。
中医常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同的情绪都有明确的攻击目标。当这七情发作起来,就会扰乱人身体里的“气”。
比如怒则气上,人会气得头昏眼花;再如喜则气缓,人会乐得没力气;恐则气下,人极度害怕时,是真的会吓得要尿裤子等等。
身体里的“气”一乱,就能生出“痰”和“瘀”这些病理产物,它们堵住心窍(大脑),人就糊涂了,所以古人治疗癫狂,总离不开“化痰开窍”。
古代中医没有现在这么多“心理疾病”的病名,但根据症状,也有自己的一套划分方法。
比如癫证,不是情绪完全失控发飙的那种,反而是沉默寡言,呆呆傻傻,自个儿跟自个儿说话。中医认为这是“痰气郁结,蒙蔽心窍”。《难经》说他“意不乐”,情绪抑郁不振,就是高兴不起来。
而狂证发作的人,打人骂人,力大无穷,登高而歌,把裸奔当时尚。古人认为这是“痰火扰心”,火太大把心给烧糊涂了,阳气太旺,需要释放。《难经》的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癫狂癫狂,这两者是会相互转化。
另外还有中医里常说的“郁证”。这郁证,是比较常见的,是说心里的气不顺了,气不顺则百病生。所以人会情绪低落,没什么胃口吃饭,经常失眠多梦,动不动就长吁短叹,这些都是郁证。中医里说的肝气郁结,也属此类。
还有现代人常见的失眠,心悸,在中医里,这多半是心神不安。《灵枢》说这是“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故目不瞑。”
身体的护卫之气(卫气)只在体表运行,无法进入体内休息,或者是忧思耗尽了心血,或是惊吓伤了胆气,所以心悸失眠。
而中医治疗这些“心病”,从吃药到“攻心”全都有。
比如肝气堵了,就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让肝气逍遥快活去。
比如心脾两虚,失眠健忘?就用归脾汤,把亏空的心脾给补回来。
除了,药物,还有针灸,专挑安神定志的穴位扎,比如百会、神门、内关,相当于给紊乱的神经系统发出指令,令其“恢复出厂设置”。
当然还有古代中医自己的“心理疗法”。老祖宗发明了“以情胜情”的法子,利用五行相克来治病。
比如“怒伤肝,悲胜怒”。一个人暴跳如雷,那就讲个伤心事,让其哭出来,怒气就消了。再者“喜伤心,恐胜喜”,就像范进中举乐疯了,他老丈人一巴掌就把他吓好了。
“思伤脾,怒胜思”,如果一个人思虑过度,茶饭不思,那就激怒他,等他脾气一发,脾胃的气机就通了。当然古代祝由术,也是中医治疗心病的一种综合手段。
还有大家经常做的“移情易性”,就是出去旅旅游,培养个爱好,把自己从某种极端情绪中转移出来,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当然还有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通过呼吸和动作,让气血流通,心神安定,通过适当的修炼,增加自身的抵抗力。
古代中医,从来不孤立地看待“心病”,总是把心病和人的全身,乃至生活环境联系起来。
中医告诉我们,情绪是把双刃剑,过不去,就是内伤。治疗心病,既要有药物针灸等直接手段,也有情志疏导的软办法。
虽然古代中医缺乏神经生物学基础,但其“身心合一”的核心思想,以及对“人”的整体关怀,仍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02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