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临床遇外感“高热”,缠绵不退,投药罔效者,我数十年用酸寒法药物“救火”,收效出乎预料
2025
10-17

临床遇外感“高热”,缠绵不退,投药罔效者,我数十年用酸寒法药物“救火”,收效出乎预料

中医书友会第4065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我们通常认为酸味的作用是收敛、收涩,在外感热病中使用不多,畏其敛邪。本文作者提醒我们:“治热不用酸寒,如救火不用水。”治疗外感高热的酸味药物,指的是马齿苋、乌梅、犀角。无论是阳明气分实热,还是邪入少阳,甚至是湿温发热,都可加入一定酸寒药物,与辛寒、苦寒药物协同发挥更好的退热效果。

—本文约3822字,预计阅读10分钟—

话酸寒退高热

作者/靳文清作者介绍:靳文清(1915-1988),山西省阳高县人,山西省名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生中医世家,秉承父业。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师承国医大家施今墨、周介人诸前辈。编著《五十年临证得失录》。高热是临床中屡见不鲜的症状之一。其中有的患者高热缠绵不退,投药罔效,尝使医者进退维谷,大有技穷束手之慨!有鉴于此,在20世纪40年代初,即浏览前人医案,并涉猎一些古代名著,拟寻求有效退热药物,但是所获较为零碎,疗效尚难肯定,嗣后对某些高热鸱张病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姑妄试用酸寒法,而收效竟出乎预料。数十年中,曾先后应用此法于众多病例,虽未作统计学处理,但疗效是可观的,当然也遇到一些失败病例。考之诱致高热的病因繁多。从中医学术而论,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只能从宏观角度,通过直观思维方法,来认识发热原因。大致地说:有外感六淫之邪发热者,有内伤情志郁而化热者(所谓五志过极化火),有饮食劳倦、房室过度而致者,有“阳盛则热”之正性发热,有“阴虚生热”之负性发热,凡此种种热型不同,高热低热大有差异。本文所指者,以外感高热不退,作为探讨重点。中医学治疗发热症,一般分内伤、外感两大类。内伤性发热有甘温除热法、滋阴清热法、解郁退热法、解毒清热法……等。因非本篇讨论范围,故不赘。而外感发热,概括地多以六经分类,或卫、气、营、血及三焦分类。现在重点探讨的是“高热不退”。其过程为风寒之邪袭表失治,渐入阳明,或温热之邪由卫及气,进而窜犯营血。

其主证表现为大热、大汗、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故《伤寒论》曰:“阳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温邪波及气分者,所表现症状,亦与上述阳明四大主症基本无甚区别。

故二者用药皆以辛凉重剂白虎汤为常选方剂,以冀清撤内外邪热。然而在临床中常遇到一些高热患者,表现为典型的白虎汤证,若师白虎汤意,投以辛凉药物,而高热迟迟不退。犹忆1945年秋,遇到一例高热不退患者,及时采用酸寒法而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亦即初战告捷。

一、酸寒法治高热不退病案

钮某,男,35岁,农民。1946年10月诊。病已半个月,始得之畏寒发热,头痛身痛,神疲,纳减,继则发热较前增高,畏寒轻,头痛剧,渐至不恶寒反恶热,前医迭投白虎汤加味,高热稽留不衰。遂易医邀余一诊。经问症、察色、按脉以及参考前医用药,大体药证尚属吻合,无瑕疵可求,但疗效殊渺,沉思不得其解,冥索良久,猛忆及前贤医话中有“治热不用酸寒,如救火不用水”之语。遂在前医方中增入酸寒药数味,并加重石膏等药用量,其方如下:处方生石膏120克(杵,先煎),肥知母15克,金银花25克,连翘25克,大青叶30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10克,鲜蒲公英根60克(去泥土),马齿苋60克,乌梅10克。水煎服,2剂。连进2剂,疗效遽增。仅服5剂,热退身爽,后经略事调理而愈。当此之时,益信前人在实践中所获真知,绝不能漠然视之,吾人必须加以珍惜,俾使宝贵经验不致湮没。本人在此例患者运用前贤的经验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后,至此每遇高热缠绵患者,辄用此法获效良佳。

二、常用酸寒药物

常用酸寒药物为马齿苋、乌梅、犀角(水牛角代)等。

  • 马齿苋

味酸性寒,原为治痢要药。本品近年来应用范围有所发展,如用于治百日咳、肺结核及化脓性疾病等。主要成分:茎叶含烟酸、皂苷、鞣质、尿素等,并含硝酸钾、氯化钾及其他钾盐。又其提取物经鉴定,含左旋去甲肾上腺素等。

药理作用,①抗菌: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也有显著抗菌作用。②利尿:有效成分可能为钾盐。由于本品可作为蔬菜食用,即使大量使用也很安全,故是一味值得重视的药品(摘自《中药临床应用》,广东人民出版社)。

  • 乌梅

味酸涩性平,主要作用为止渴生津,收敛止泻,并治久咳等。

现代药理研究:①抗菌:能抑制痢疾杆菌、肠道致敏菌和乙种溶血性链球菌。②抗真菌:体外实验对絮状表皮癣菌有较强抑制作用。③抗过敏:能降低实验动物蛋白质过敏性休克的死亡率。临床应用:止痢、健胃、安蛔、止血等。

1966年山西医学杂志第一期,载有彭子益遗稿(赵兰整理),其中有乌梅白糖治愈温病医案,根据彭老中医50年的临床经验,用乌梅白糖治疗温病13例,效果较好。13例中乌梅用量2~30枚不等,常用2~5枚、白糖1~2两,个别病例随症加味。

  • 犀角

味苦酸咸,性寒。此药传统认为有解热作用。

其药理作用:①强心:动物实验证实其对衰弱的心脏有明显强心作用。②扩张血管:使血管先短暂收缩,然后显著扩张。③升压:用药后血压先上升而后下降,然后持续上升。④降白细胞:犀角煎剂能降低家兔末梢血液的白细胞数。⑤镇静作用明显。

由于犀角价值昂贵,药源困难,现已少用,一般以牛角代替(水牛、黄牛角均可),据动物实验证实,牛角的药理作用与犀角类似,牛角的提取物能降低末梢血液白细胞的总数,促使淋巴组织增生。牛角煎剂和牛角提取物对离体动物的心脏有增强作用。临床应用牛角代替犀角治疗温热病,效果也较好,但用量要大,应为犀角的8~10倍,内服量1~2两,剉碎先煎(摘自《中药临床应用》,广东人民出版社)。上述三药,在临证中用于退热,以马齿苋常用,乌梅次之,犀角又次之。通过验证前贤的经验,总的来说,酸寒退热剂的疗效是肯定的。但是必须在辨证的前提下,针对性的应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如果置辨证于不顾,盲目地见热症就妄投,其结果,除罔效之外,还会带来恶性后果。如外邪仍踞太阳或卫分,遽投酸寒,表邪不易汗解,徒使病情加重而已。希善体会前面用药指征,即太阳已罢,邪已热化转入阳明经症,方为用酸寒退热剂之鹄的。或曰:邪入少阳是否可用?对曰:可以用之。兹举验案一例:

三、邪入少阳用药病案

马某,男,38岁,公社兽医站工人。1975年秋诊。患高热症20余日,每经输液(同时滴入抗生素、激素)则热退,过一日则又复燃,再经输液则又退至接近正常体温,如斯反复数次,以后输液亦乏效,并发展为每日下午寒热往来,中西药物并进,效果不显,只觉神疲,胸闷,纳呆,无呕恶、胸胁苦满等症。二便调,舌淡红,苔微黄干燥,脉弦缓。一般午前轻快,至日晡时则寒热作(已排除疟疾)。辨证:根据上述脉症,病属少阳。处方遂投加减小柴胡汤。柴胡15克,黄芩10克,青蒿15克,连翘25克,知母15克,生石膏50克(杵,先煎),金银花20克,鲜蒲公英根60克,瓜蒌20克(杵),马齿苋50克,乌梅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迭进3剂,往来寒热止,再经加减,善后而愈。

按语

寒热往来,加之胸闷、纳呆为用小柴胡汤的依据。由于不呕恶,故未用止呕降逆之半夏,患者正气尚未见衰,故未用人参,寒热往来系热多寒少,发时又在日晡,似与阳明并病有关,故增入石膏、知母。

至于辅以青蒿以其能入肝胆二经协助柴胡和解少阳,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助白虎清热解毒,瓜蒌宽中下气,豁痰热除胸闷,甘草调和诸药,增入马齿苋、乌梅等酸寒之品以增强退热之功效。本案亦是因酸寒退热药的加入而收捷效。或曰:治阳明高热,暨温邪在气分,可用酸寒之品,以助辛凉清解。然而对于湿温恐有酸敛碍湿之弊,可否用乎?答曰:马齿苋酸寒,不但功能清热解毒,尚有利湿之效,君不见下焦湿热蕴聚,出现小溲不利,或大便滞下夹有脓血,或皮肤湿热疮疡,而用马齿苋者比比皆是。乌梅:止咳生津,生津似与湿邪有碍,岂不知所生之津为生理所需,而湿邪既为病原,又为病理产物,故津液与湿邪内在含义大不相同,二者不能混同为一物,而恰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生理性的津液,有助于清热除邪;而湿邪之黏腻,却易使邪热留恋不去。故治湿热病(包括湿温),通常以苦寒药物为主,取其苦以燥湿,寒以泄热,或助以芳化,或参以淡渗,或并用辛通(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这样固属正治。若加入酸寒之品,则药效明显增加。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治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金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查赤小豆为甘酸之品,有利小便、治下痢,消咽肿之作用。

四、湿温验案

兹举湿温验案一例:荆某,男,21岁,东村人。1947年秋诊。发病半个月,始则微恶寒,身热不扬,关节酸困,头痛身重,脘腹满闷,纳呆,二便尚调,舌淡,苔微黄,脉数而有濡象,以感冒夹湿论治,未收效。继见恶寒轻发热重,头痛身重增剧,脘中胀满,饮食少进,入夜神昏,大便不畅,小溲黄短,舌苔黄燥,浊热之邪,似已弥漫,进而有蒙蔽清窍之势。故以三仁汤加藿香、佩兰、菖蒲、郁金芳化湿浊,开窍醒神,并增黄连、黄芩、山栀子苦寒之品,以燥湿清热,迭进数剂,而热升、神昏不解,反趋增重,时有谵语,手指蠕动,遂于原方中去杏仁、薏苡仁加入马齿苋50克,乌梅肉10克,白芍15克,生龙牡各30克(捣先煎)。3剂。并嘱以紫葡萄榨汁,当水频频喂饮(时值葡萄成熟季节)。服药3天,体温渐降,神亦渐清,腹满减,能进粥半碗。上方略作调整,再服6剂,体温降至正常,神爽知饥,头痛身重消失。遂停药仍以葡萄汁当饮料与开水间进,从此逐渐痊愈。按语

此例收效,毫无疑问,与寒酸之品增入分不开,绝不是偶尔幸中。窃以为酸寒之品与辛凉或苦寒药物某些成分,一经溶解混合,在质的方面起了特殊变化,强有力地作用于致病因子,或调整机体抗病力,产生了巨大的医疗功效。以上乃个人一孔之见,至于对其机制的深入剖析,有待贤者。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靳文清50年临证得失录》(2012)丨书籍编者/靳文清著;李时光,徐秀峰,秦洲整理丨本文作者/靳文清·荐稿/小贾丨排版/宋衢丨校对/沈乾丨视觉/十三丨导读/依伊丨小贾、审核/居业。·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artContent img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