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认识病理:
带状疱疹,现代医学认为其核心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感染。初次感染,多发生于儿童期,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不会被完全清除,而是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可长期潜伏(数年至数十年)。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再次激活,大量复制并沿着神经纤维扩散,破坏神经组织,引起剧烈疼痛。随后病毒顺着神经通络扩散至皮肤,在皮肤上形成簇集的水疱。
高危因素:
病毒再激活的核心诱因是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无法抑制潜伏病毒的复制。其常见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其一,年龄相关,老年人免疫功能自然衰退,是最高发人群;其二,基础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等会削弱免疫防御;其三,外界因素,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焦虑等;其四,医源性因素,比如接受免疫抑制治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主要症状:
带状疱疹会同时损伤神经组织和皮肤组织,故典型症状主要有神经损伤和皮肤损伤。病毒在神经节内复制,破坏神经细胞,引发神经炎症、水肿甚至坏死,这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根本原因;因神经损伤的程度不一,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难度不一,因此早期积极治疗减少神经的损伤极为重要。病毒扩散至表皮,引起皮肤炎症,形成簇集性水疱,水泡内含有大量病毒,破溃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当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不跨越正中线:
带状疱疹一般不跨越身体正中线,其核心原因是病毒沿“单侧神经节及其支配区域”扩散,而人体神经的感觉支配具有严格的“单侧节段性”特点。
缠腰火丹-伏邪: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其证型主要有肝胆湿热型、脾虚湿蕴型、气滞血瘀型等。
从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便可很清晰的认识到带状疱疹属于伏邪的范畴。关于伏邪的病机,在《吴述温病研究·伏邪》中认为主要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分别从邪气、正气的不同角度论述,应该结合一起来看待更准确。简而言之,就是上一个季节感受了寒邪,因正邪不争、少阴虚寒、厥阴久病入络等因素,而潜伏在三阴,下一个季节才发病。当然,对于“冬伤于寒”的理解,可以拓展思维,其不必单单局限于冬季,其他季节也是可能的,只是冬季相对常见;其也可以不局限于寒,伤于风寒暑湿燥火,也可出现“春必病温”的情况。比如带状疱疹便属于“伤于湿,春必病温”的情况。
对于伏邪的治法,《吴述温病研究·伏邪》概括为:温补托清。下面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分享带状疱疹的治疗心得。
经验处方一、组成升麻15g 炙甘草6g 瓜蒌20g 红花10g黄芩10g 白芍30g 薏苡仁90g 鸡血藤30g丹皮15g 当归12g 茵陈15g 藿香12g郁金30g 竹叶12g 桑寄生30g 细辛3g蜈蚣2条二、思路分析
本方主要由升麻甘草汤、瓜蒌红花煎、黄芩汤、薏苡竹叶汤等组成。温,太阴虚寒则疾病趋于慢性化,随后疾病潜伏于少阴、厥阴,故方中用了细辛温少阴,只是急性发作明显的时候,温法不是主要的,有时候也可以不用。补,带状疱疹一般常在免疫力下降之际急性发作,所以患者是有正气不足这个疾病基础的,而提高免疫力主要是从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入手,这里用了鸡血藤、当归、桑寄生等;托,伏邪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要彻底清除病原体,这时候需要用到托邪外出的思路,方中用了升麻、甘草。清,伏邪从血分转出少阳,带状疱疹又称“缠腰火丹”,简而易见,有火毒,故用丹皮、郁金凉血,用黄芩汤清气之热,黄芩汤是伏邪温病的祖方。水泡,即有湿,故瓜蒌红花煎用瓜蒌,若患者舌苔厚腻,“湿热不在脾胃,便在肝胆”,可加茵陈、藿香。带状疱疹常常有血瘀的情况,需要用活血之药,方中用了当归、红花。
吴门医述主张,“直取其病,随证加减”,带状疱疹主要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其抗疱疹病毒特异性的专药是薏苡仁,故用薏苡竹叶汤,其中薏苡仁在水中溶解度较低,一般需要重用90-150g。
瓜蒌红花煎,很多人把它当作治疗带状疱疹的专病专方,以其为基础方加减使用。方中在诸多活血药中为什么选红花,而不选其他活血药,比如川芎、水蛭、三七等?因为在活血药中只有红花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同理,方中的桑寄生、竹叶、蜈蚣等也都具有抗病毒的作用,皆不宜随意换成其他的相似药物。值得注意,有诸多医家认为蜈蚣能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小结
本方,属于辨病为主,辩证为辅,稍作加减便可以,对于初发不久的带状疱疹整体效果还可以。在实际临床中,常常配合使用静脉点滴抗病毒药物、口服营养神经、止痛等药物;中医外治还可以配合季德胜蛇药片磨粉后用温水调和阿昔洛韦软膏外涂患处、火针、拔罐放血等。此外,外敷还可以用二味拔毒(雄黄、白矾)。值得注意,本方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整体效果欠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整体治疗难度偏大可能与不同患者神经受损的程度不一相关。在此抛砖引玉,也希望大家各抒己见,共同进步。
END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91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