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不是“风”惹的祸?《四圣心源》戳破千年误区,脾胃才是关键 “突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肯定是吹风受凉了!”这是很多人对中风的固有认知。但清代名医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早已一针见血:“中风者,土湿阳败,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风邪不过是诱因,脾胃虚弱、湿气内盛才是中风的根本症结。这一观点,与《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不谋而合。 中风的“元凶”:脾胃虚弱引动湿浊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掌管气血生化与运化。《四圣心源》明确指出:“四肢之轻健而柔和者,营卫之滋荣,而即脾胃之灌注也”。脾主升清,能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液;胃主降浊,能将运化产生的气输送全身,气血合为营卫,循行经络滋养四肢百骸。 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恰恰最伤脾胃:奶茶甜点不离手、生冷海鲜常上桌,饮食肥甘厚味困住脾阳;久坐不动、缺乏锻炼,导致气血瘀滞;熬夜贪凉、压力山大,进一步耗损阳气。正如《四圣心源》所言:“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于水寒”,脾胃受损则湿气内生,阳气衰败则气血不畅,四肢经络失去濡养,就像枝叶失去根系滋养,慢慢变得麻木、僵硬。 此时若遇“七情郁伤”或“八风外袭”,就如同干柴遇上烈火,中风随之发作。《灵枢经·刺节真邪》早有记载:“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这里的“虚”,正是脾胃虚弱导致的正气不足。 左右偏瘫的秘密:气血失衡的外在显现 生活中常看到中风患者有的左侧瘫痪,有的右侧失灵,这并非随机现象。《四圣心源》给出了精准解释:“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则病于右,血分偏虚,则病于左”。 肝气主左升,负责推动血液运行;肺气主右降,掌管气机疏泄。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肝血亏虚不能濡养左侧肢体,肺气虚弱无法温煦右侧经络,就会出现“偏枯”之证。更关键的是,“左右偏枯,足大指无不病者”,因为足太阴脾经恰好行于足大指,这进一步印证了脾胃是中风的病根所在。 很多人忽视的是,中风发作前早有信号。《黄帝内经》强调“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情绪激动会诱发气血逆乱;而《四圣心源》提到的“麻木”“肢节枯硬”,正是中风的典型先兆,这是“卫气阻梗”“筋脉结涩”的外在表现。 调理核心:温养脾胃而非盲目驱风 传统治疗中风常陷入“见风治风”的误区,大量使用羌活、独活、防风等驱风药。但《四圣心源》严厉驳斥:“一切羌独艽防驱风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 真正的调理关键在于“温燥水土,以达肝木之郁”。脾胃得温则湿气自化,阳气得升则气血畅通。这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的思想一脉相承,仲景提出中风“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强调的是调理脏腑气机而非驱逐外邪。 日常预防更要从养护脾胃入手: – 饮食调护:少吃生冷油腻,多吃山药、茯苓、小米等健脾食物,避免“湿从口入”。- 穴位保健:常按足三里(健脾胃)、丰隆(化痰湿)、太冲(疏肝气),增强脏腑功能。- 生活作息:避免熬夜耗阳,适当运动如八段锦,促进气血循环。- 情绪管理:保持心态平和,防止“七情内伤”扰动气血。 中风的高发与年轻化,敲响了健康警钟。《四圣心源》的智慧提醒我们:与其害怕“风邪”,不如养好脾胃。毕竟,脾胃健运则气血充盈,阳气旺盛则邪不可侵,这才是远离中风的根本之道。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91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