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嗓子痰多吐不完,根源在这里
2025
10-08

嗓子痰多吐不完,根源在这里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困扰:嗓子里总像堵着一口痰,白乎乎、黏腻腻的,早上起床后更是一口接一口吐不完,说话前必须先清嗓子,即便吃了不少止咳化痰药也不见好转。多数人会以为这是肺部出了问题,其实从中医角度看,痰多的根源不在肺,而在脾胃。

中医有句经典论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这句话道出了痰的生成与脏腑的密切关系。脾胃作为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当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或思虑过度时,脾胃功能就会受损,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水湿无法正常代谢,就会在体内聚积,日久便化为痰湿。

这些痰湿向上侵袭肺部,肺失宣降,就会出现痰多、咳嗽等症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苏惠萍指出,这种由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咳嗽,在中医里被称为“脾咳”,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中。

脾咳的典型表现除了嗓子痰多,还常伴有身重肢倦、脘腹痞满、食欲不振、渴不喜饮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大便粘腻的情况。这是因为脾胃湿热内蕴,不仅会生痰,还会影响肠道功能,导致大便黏滞不爽、难以冲洗。如果此时仅仅针对肺部止咳化痰,而不调理脾胃,就会治标不治本,痰也就会“吐了又有”。

针对这种脾胃湿困生痰的情况,明代《普济方》中的“七味除湿汤”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方子是在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的基础上,增加了苍术和藿香两味药(原方由半夏曲、苍术、厚朴、藿香叶、陈橘皮、茯苓、炙甘草组成),大大增强了运脾除湿的功效。方中重用半夏、苍术燥湿运脾,从根源上遏制痰湿生成;厚朴、陈皮、藿香芳香化湿,助力脾胃运化;茯苓淡渗利湿,引导水湿向下排出;甘草调和诸药,使全方配伍严谨、功效协同。

当然,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七味除湿汤也可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加减。若患者伴有怕冷、流清涕等表湿症状,可加紫苏、白芷以增强散表湿的作用;若体内水湿较重,出现下肢浮肿,可加泽泻、车前子加强利水效果;若痰湿偏寒,痰白清稀、怕冷明显,可加干姜、桂枝温阳化湿;若痰湿偏热,痰黄黏稠、口苦,可加黄芩、黄连清热化痰。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的饮食调理也至关重要。脾咳患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适当多吃山药、莲子、茯苓等健脾祛湿的食物,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思虑,也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七味除湿汤虽好,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痰多患者。如果嗓子痰多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咳血、胸痛、体重减轻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血气分析、腹部B超等检查明确病因,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自行随意服用方剂。只有找到根源、对症治疗,才能彻底摆脱嗓子痰多的困扰。

在线中之医 弘扬中医文化,维护全民健康。倡导科学养生,探讨疑难问题。85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